高考弃考现象对高校教育改革的启示

2013-04-29 23:25杨儒陶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3年6期
关键词:教育改革高校

杨儒陶

【摘 要】高考弃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其原因可能在于考生及其家庭对高等教育本身的不满意,对其预期收益的不确定。农村考生因为对教育改变命运的失望而弃考,有经济实力的家庭因为可以选择国外的本科教育而弃考。就业市场的不理想和教育价值的迷失也加剧了弃考倾向。高考弃考的原因分析,有助于发现高等教育的问题,对高校改革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价值引导等方面,有着深刻的启示。

【关键词】弃考;高校;教育改革

近年,高考弃考人数以每年接近10万人的速度在增加,2013年全国弃考学生大约在100万人,占应届毕业生10%左右。现象的背后,是考生及其家庭对国内高等教育的认识,预期及选择。弃考的原因,依据考生不同的情况,必然具有特殊性;作为愈发突出的社会现象,也有一定普遍性。针对弃考原因的分析,也是对现阶段国内高等教育的再思考。

一、弃考现象的原因分析

从考生的微观角度出发,可能把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投资,或者一种消费。从社会的宏观角度出发,资源分布不公平和价值迷茫也促进了高考弃考现象:

(一)作为投资,高等教育投入高,预期收益不确定

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到大众化,其光环效应也随之暗淡。只是把大学毕业后的工资收入和社会境遇作为收益来核算,是短视和狭隘的。但不能否认,高等教育的经济投入,是很多家庭的主要支出,对贫困家庭来说,更是一种经济负担。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年《教育蓝皮书》的数据,子女教育费用支出,超过养老支出和住房支出,成为中国居民的第一大消费。如果再考虑四年时间的机会成本,很多考生对高等教育的就业层次及报酬水平有一定的预期。反观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水平,对比没有高等教育文凭就业人员的工资水平,很难说高考弃考是非理性选择。

(二)作为服务产品,高等教育不能让消费者满意

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历程,让人们对读大学的理解从一种荣耀转变成一种消费。国家每年的教育的投入不可谓不多,但民众的直观感觉是交了学费购买文凭,也购买体验。现行的高考制度,容易造成学生兴趣和专业错配的现象。学生根据就业热门选择专业,入学后发现对专业不感兴趣而没有热情,很有选择懈怠消极。毕业时发现所学专业因为毕业生众多而早已不在热,而自己不仅荒废了四年时间,没有学到足够让自己自信走向社会的知识,也没有能力追求自己饱有热情的方向。由此造成的人才结构需求供给不匹配,也向社会传递了高等教育的负面信息。

(三)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和就业歧视,让弱势群体被迫弃考

高校学生中农村生源比例的下降,说明了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市倾斜的现实。而招生政策中地方保护主义,又使得高等教育资源向发达地区倾斜。这两种倾斜,使得农村学生越来越难和城市学生竞争,越来越难考上理想的大学。现阶段,市场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在中学阶段,优秀教师因为更高的工资选择留在城市,流向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吸引优质生源创造高考佳绩,树立口碑,进一步加剧优质资源的集中。以农村学生为代表的弱势群体即便能在这种无奈的现实下考入大学,也要面对自己与城市及发达地区考生在视野和综合素质方面的差距。而四年之后的就业,针对弱势考生的歧视仍旧存在,甚至更加残酷。

(四)国内高校面临国外高校的竞争,因出国而弃考考生人数不断增加

随着资讯的不断发达,国内考生与国外高校之间,彼此了解的程度不断增加,弃考而选择出国读本科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首先是对中国考生来说,越来越多的家庭具有经济实力能够负担国外高等教育,学生本身具备一定知识准备尤其是语言能力能够衔接外国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国内的高等教育,必然面临着比较和竞争。在人才培养的理念,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和合理性,教学管理的灵活性以及师资建设等众多方面,国外高校都有值得借鉴之处。

(五)教育价值迷茫,实用主义鼓励下选择弃考

现阶段,实用主义信者众多实为突出的社会现象,但高校本身也难脱其咎。一方面对高校所授知识的实用性表示怀疑,一方面急切地想要到社会上得到学习过程中所有付出的价值回报。在这样的精神指导下,觉得读大学无用而选择弃考俨然是理想选择。高等教育只是教育环节中的一个部分,只是社会人才输送链条中的一个环节。追求真理追求智慧,发掘人的最大价值而给予社会最大的价值回报,这样大学价值很多学生已经没有耐心听,也就没有耐心在学校苦读四年。理想价值因其理想和崇高,被弃考考生放弃。

二、弃考现象对高校教改的启示

对高考弃考原因的探讨,是对现阶段高等教育存在问题的发掘过程,更是对高校教学改革潜在方向的摸索过程。纵然弃考,作为部分考生的个人选择,集结成一种突出的社会现象,成因复杂并必然具有特殊性,但其普遍原因还是对高校教改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与市场接轨

知识的更新换代已前所未有的速度在进行。传统的教学权威,高等学校,首先要直视所谓权威的动摇是时间进步的积极影响,更要积极充分的应对这种趋势。随着互联网取代书本成为学生信息知识获取的首选渠道,高校的教学内容设置应对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应该是唤起学生的兴趣,鼓励并帮助学生获得学习资源的渠道,保持追求知识自主思考的学习热情。课程设置的国际化,前沿化和一定程度上的實用化,是有的放矢,能在短时期内实现一定成果。

(二)教学模式突出自主性和多样性

与其让学校去设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不如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发掘,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知识传授和社会认知相结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具体的配比,应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国外高校普遍设有间隔年,即Gap Year。学生可以自助选择进行实习,实践或者走出校门去思考未来的职业规划,鼓励个性化的体验生活。在接受了两年的高等教育之后,学生会比初进高校时,对社会、对自己、对未来都有更成熟的想法。

(三)精神引导注重长远价值,大学教育回归求真求实

大学对自己的定义,应该包含精神殿堂。大学文凭只是大学教育的经历证明,甚至不是最重要的目标。首先高校的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对学生的自主性给予更大的信任会帮助学生成为一个为未来负责任的人。对待成功的鼓励是高校教育的题中之义,对待失败的宽容,对待挫折给予自己更多的耐心,也是传递长远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三、总结

高考弃考,是学生及其家庭的一种选择。对其原因的分析,远远不能成为弃考理性与否的评判标准。放弃高考,选择直接进入社会工作,或者选择出国读大学,因其主体所处环境的差异性,具体原因千差万别。但对高考弃考原因普遍性的探讨和总结,是对高校现存问题的发掘,对改进空间的探索,是高校教改把握方向,向前推进的良好契机。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接收者,逐渐在更多的个人成长发展路径中进行选择。与此同时,高校也必须相应而动,在完善自己所提供的高等教育的同时,既帮助学生在就业中收获高等教育的短期价值,在社会上重树教育的长远价值。

参考文献:

[1]张艳霞,王小丁.对“弃考事件”的教育反思[J].太原师范学院校报.2011,6(8)

[2]罗亮梅.高等教育“大众化”视野下农村学生“ 弃考”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0(12)

[3]蒋平,王正惠.高等“弃考”后的冷思考:“弃考”弃掉了什么[J].中国青年研究,2009(08)

[4]周雪,周永.高校教学改革若干问题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01)

[5]郑泽宏.高校教学改革应着眼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兼论教风、学风与校风之关系[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1,25(01)

[6]胡文静.家庭资本视角下高考弃考一族的教育选择行为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7]裴世鑫,崔芬萍,詹煜,张成义.结合大学四大功能推进高校教学改革[J].高等大学研究,2011,28(01)

[8]邱幼云,朱冬亮.期望理論视角下的农村高中生弃考行为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研究,2009(09)

[9]吴春凌.浅谈个性教育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地位[J].科技信息,2011(09)

猜你喜欢
教育改革高校
浅谈“EEPO有效教育方式”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