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伤与坚强

2013-04-29 23:05:55曾奇峰
健康之家 2013年6期
关键词:后遗症亲人灾难

曾奇峰

从天而降的灾难让我们失去亲人,是沉溺于无止尽的哀伤之中,还是迅速用坚强包裹自己呢?

哀伤是一种正常表现

对于在灾难中丧失了亲人的人,哀伤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哀伤使我们暂时处于心理上的极度软弱状态,情绪变得低落,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变得偏激,行为变得紊乱和失控。这些变化在外人看起来似乎是很糟糕的事情,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些“坏”的表现,未必不是“好”事。

一个人对丧失亲人表现出哀伤,表明他是一个“正常”的人,有着正常的反应;换句话说,这种“不正常”的表现才是“正常”的,这显示他有能力对一个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相反的情况是,面对绝大多数的丧失没有哀伤的反应,则可能是使用了一些心理防御机制,如否认或者隔离,来保护自己暂时“蒙混过关”。

但是,这种掩耳盗铃式的自我保护却极有可能引起长期的后遗症。具体的表现是,在丧失之后很长时间,有可能是一生的时间里,持续有一些哀伤的象征性替代物,如生理上的不适或者疾病,包括不明原因的慢性疼痛、心血管系统病变、消化系统疾病、皮肤病等等;心理上的问题,如长期失眠、做噩梦、看似与丧失无关的情绪低落、脾气暴躁甚至重症精神疾病等等。

充分的哀伤十分重要

因为哀伤如此重要,所以几乎每一种文化里,都含有哀伤的仪式行为,中国的哀伤仪式,更有着“慎终追远”的传统。如隆重的丧葬仪式、每年定期的扫墓、丁忧的国家制度等等。这些系统性的行为,从体制上保证了丧失者有“充分的”哀伤的可能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后遗症的发生。

我们作为一个旁观者,在面对一个刚刚体验了巨大丧失的人时,往往会有点不知所措,担心自己的言行会加重他的创伤。这样的担心是必要的,因为它可以使我们谨言慎行。但是,如果担心太多,多到了我们不敢去帮助这个人,或者多到了什么都不敢做、什么都不敢说的程度,那就是我们自己的问题;也许我们把自己面对丧失的软弱投射到了他人身上。很显然,这种“误解”本身,就可以是一种新的心理创伤性刺激。毕竟,虽然每个身处丧失状态的人都需要帮助,但却不需要被强加的“可怜”。

别逼自己走出哀伤

一个在灾难中失去了丈夫、却有着三个月身孕的女性问我:如何才能尽快从哀伤中走出来,以避免这种状态对胎儿的不良影响?我说,我没有经历过你这样的巨大痛苦,所以只能凭想象理解你现在的状态;但是,我的专业知识告诉我,让你最快地从这种状态中走出来的最好办法,也许是别逼自己太快从这种状态中出来。后来她告诉我,当时听到了这句“有点绕”的话之后变得“很放心”了。再后来我得知,她和孩子的情况都很不错。

以哀伤对丧失,是人类“练习”了几十万年的“技艺”。我们每个人的血肉里,都储存着这一有点无奈但却无比珍贵的遗产。这个遗产可以保护每个个体在经历了任何丧失之后都能继续前进。

猜你喜欢
后遗症亲人灾难
雷击灾难
环球时报(2022-08-08)2022-08-08 15:15:24
你是我的亲人
草原歌声(2021年2期)2021-10-14 08:27:42
春天的“后遗症”
意林(2021年11期)2021-09-10 07:22:44
亲人
你有没有网络消遣的后遗症
时代邮刊(2020年8期)2020-06-22 08:13:48
亲人(连载二)
写自己的亲人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20
灾难报道常见问题及反思
新闻传播(2018年12期)2018-09-19 06:26:46
脑便后遗症应如何调治
老友(2017年7期)2017-08-22 02: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