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夏一栖 蓝风 甜蜜树 刘柳
“爸爸:你有没有微信?”爸爸回答:“我说什么你现在都不听,我还能有什么威信?!”
一年前,这样的笑话很形象地描述了两代人在新事物面前的代沟。可如今,微信转眼间已经成为超过三亿人使用的手机应用。无论在路上、餐厅、商场还是写字楼,总能看到人们对着手机“自言自语”。
比微信更早进入我们生活的,是微博。关于微博,也有一个很经典的段子:
一次在饭店吃饭,邻桌的一个老外用蹩脚的中文问我:“你们的手机都有检测有毒物质的功能吗?”我听了一头雾水,说“没有啊”。他不好意思地说:“我看你们很多人都在吃饭前拿手机对着食物拍照,我还以为……”
这个笑话里所说的那些喜欢对着食物拍照的人,指的就是“微博控”。他们喜欢将自己的生活点滴以及心情感悟随时晒在微博上。随后马上会有认识的不认识的“粉丝”在微博下面评论,与博主互动一番。“微博控”们每天的生活,也因此变得多姿多彩。
从最初人们无聊时的“织围脖”,到后来的“微博问政”、“微博打假”、“微博寻人”,微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生态。小小的微博,架起了一张庞大的、无边无际的沟通网络,成为目前中国人最流行的交流方式。
“微某某”格式的词已经热了好几年。除了微博和微信,还有“微电影”、“微访谈”、“微小说”、“微情书”、“微生活”……这几乎是一个无“微”不至的时代。
一个“微”字,浓缩了时代,也记录了时代。那么,当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进入了“微时代”,又会产生怎样的质变呢?
“直播”爱情惹的祸
我和于浩的这次冷战,源于那部叫《泰囧》的电影,更应该怪那叫做“微博”的玩意儿。
《泰囧》中有一段剧情——王宝强把他与徐铮所住的酒店照片发了微博,并且@了徐铮,结果让跟踪徐铮的黄渤轻易找到了他们的住处……我一直对微博这东西一知半解,看到那儿,我才知道,原来发微博时@某个人,是可以被其他人查到的。
我的好奇心被勾了起来。心想,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看看微博上有谁@过于浩。
我不是一个对新鲜事物很容易接受的人。以前,哪怕每次朋友聚会,大家都各自抱着手机不停刷微博,也没有激起我对微博的好奇心。后来我注册微博,完全是因为于浩。于浩喜欢玩微博,我只有注册了微博才能随时监控我的“微博控”男友那些稀奇古怪的小花样。
于浩玩微博好几年了,算是最早玩微博的那批人。和他谈恋爱之后,我曾用了几天的时间,把他发过的两千多条微博都看了一遍。看一个人的微博,就会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微博世界里的于浩,和生活里一样,坦诚、直率又幽默。看他不断更新的微博,成了我每天最开心的必修课。
恋爱半年了,我仍是个微博菜鸟,如今《泰囧》的片断让我长了知识。回家登录微博,我便搜索了所有与于浩的微博名“小蟀小帅”有关的信息。结果发现@小蟀小帅的微博还不少。三天前,他的同事刚发了一条微博:“好像在云顶咖啡厅门看到你了@小蟀小帅,旁边的是你女朋友吗?很漂亮!”我掐指一算,那天我确实和于浩去了云顶咖啡厅。看到他同事这样说,我心里美得花儿似的。
带着好心情,我一路看下去。
可是,没多大一会儿,我看到的东西,就让我的心揪紧了。
那是一个叫“美丽阿柚”的微博用户发的微博:“就此作别,道声珍重@小蟀小帅”。言语虽无暧昧,但我的直觉却隐隐地意识到不对劲儿。
果然,接下去的几条让我触目惊心:
“说好的幸福呢@小蟀小帅”
“生日过得很快乐,希望有生的日子,天天这样幸福地与你一起走过@小蟀小帅”
“看了姐姐去丽江拍的照片,好美,我也好想去@小蟀小帅”
在这个叫“美丽阿柚”的用户@小蟀小帅的那些微博中间,也穿插有于浩的朋友和同事@他的信息。我已经没有耐心过滤掉那些对我而言毫无价值的调侃,直接点开了这个叫“美丽阿柚”的微博页面,逐条看过去。就像半年前,我和于浩刚刚恋爱时,我逐条看他的微博一样。那时,我以为,那是我只对于浩才会有的耐心,我以为这辈子我再不会在其他人的身上做同样的“傻事”,却没想到,我如今在一个全然陌生的女孩的微博上“潜伏”了一整夜的时间。于浩发来的道晚安的微信我没有回,打来电话我没有接。我无法在感知着一个女孩对他表达的浓浓爱意的同时还能跟他平静地对话,或者说,我一时无法在这突如其来的“真相”面前转过神儿来。
直到凌晨五点,我看完了“美丽阿柚”所有的微博。在很长一个阶段里,她的微博内容都是和于浩相关的。那里写尽了一个恋爱中小女子的喜怒哀乐。于浩偶尔会在她的微博评论中留言,那些甜蜜的互动,我宁愿自己从来没有看到过。
之前,我并没有在于浩的微博里发现过“前女友”的痕迹。我不“死心”,又点开了于浩的微博页面,对应着他与“美丽阿柚”互动的那段时间逐条仔细查看,但仍没有发现任何暧昧的痕迹。我不信于浩从来没有发过与“美丽阿柚”有关的微博,我想,于浩一定是把那些微博删除掉了。
我机械地发了微信给于浩,问他:你删掉的那些微博,是因为在乎我,还是为了骗我?
其实我明白,他一定是因为顾及我的感受才那样做的。可是,那本不该吃的飞醋还是让我的话充满了火药味儿。
于浩的电话马上打了过来。他说,我没有回复他微信和电话,他特别担心,心想我也许是睡着了,又不敢频频打电话,心里挂记着,一夜没怎么睡。
我听了,心里不是不感动的。可是那些甜蜜的微博刺激着我的神经,嫉妒占了上风,轻易打败了这点感动。
于浩是个很聪明的人,他大概已经听出了我话里的意思。他淡淡地说,“有些事情过去了就是过去了,没想隐瞒和欺骗你什么,但也没觉得有必要提起。仅此而已。”
我撂下电话。于浩再打来,我一直没有接。
我成天与“美丽阿柚”的微博信较着劲儿,那些与于浩有关的微博被我反反复复不知看了多少遍。三天后,我不堪自己对自己的折磨,给“美丽阿柚”发去一条微博私信:“你很爱于浩吗?那你们为什么还要分手?你即便热衷于直播爱情,时过境迁是不是也没有必要一直在那儿展示了?”按下发送键那一刻,我觉得我有点疯了。
那个阿柚显然不是个善茬,回了条私信说:“我直播是我的事,看不看是你的事。总之我的地盘我说了算,我好像没邀请你看吧!”
我不是个善于吵架的人。阿柚的话虽强硬却也不无道理。我无话可说,败下阵来。
于浩找我和好。我知道自己有些无理取闹,于浩他很无辜。可是我心里就是迈不过那道坎。于是,始终不咸不淡地应对他。
一个礼拜后,我的微博上收到一封私信,竟是“美丽阿柚”发来的。她说:“我已经把有关于浩的微博都删掉了。原本我觉得都是过去的事,无所谓的。即使我将来再有男朋友,我也不担心他看到,更不会因此而删掉以前的微博。但现在我删了,因为于浩打来电话拜托我。他实在是很在乎你,我都有点嫉妒了。我和于浩之间,就是因为当初我总是为了一些小事闹别扭而分手的。于浩是个好男人,我错失了,被你捡了去,你可要好好珍惜。看你上次发私信跟我说话的口气,就知道你也是个不太讲道理而且刁钻蛮横的货色,呵呵,和我一样。但真的不要因为不值得的事总闹别扭,把这么在乎你的好男人闹跑了。”
这是我收到过的最窝心的一条信息。它来自于我的“情敌”。于浩哄了我多日,不见成效,他的前女友恩威并用的几句话却让我瞬间缴械投降。我也软硬兼施地回敬了一句:“没想到你还是个性情中人!”
然后,我按了“关注”键,成了她的微博“粉丝”。同时,我发现我的粉丝数也增加了一个,竟然就是她。我们之间还挺默契的。看来男人选女友的眼光基本是固定的,起码于浩的前任女友和现任女友就是同一类人。
我习惯性地点开于浩的微博,发现有更新。
“各位微博博友请注意。吾家有小心眼儿媳妇一枚。请各位在微博中有涉及本人的言论或是有@我的信息时,把握尺寸,充分考虑小心眼儿媳妇的承受能力!友情提醒:发微博有风险,互动儿需谨慎!”
我被逗笑了。这个于浩,真是让我又爱又恨。对微博,又何尝不是。
“围脖”连着我和妈
一天中午在公司餐厅吃饭,看到同事陈姐一个人对着手机情不自禁地笑,我凑过去一看,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走猫步的图片。“瞧,我妈有范儿吧!”她得意地说。“这是你妈?她会发彩信啊?”我有些吃惊。“岂止是彩信?”陈姐自豪地说:“去年我给她买了个ipad,她就会玩微博了,她的粉丝有好几百呢。”正说着,陈姐母亲的微博又更新了:“这是我小妮子给我整的行头,还潮吧。”很快就有人在微博下面评论,夸她有个孝顺的好女儿,看得陈姐咧开嘴直笑。她边笑边发了一条评论:“老妖精,你就得瑟吧。”母女俩的亲昵劲儿,直看得我傻了眼。
我在羡慕陈姐的同时,心里沉甸甸的。母亲一直是我心里的痛。我上高一那年,争吵了十几年的父母终于等不到我高考,离了。离婚时两人为我的抚养权争执不下,把选择权交给了我。看到母亲深更半夜给人补课,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我选择了父亲,也因此给我们母女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无论我怎样解释,母亲始终认为,是我嫌弃她。我们母女之间渐渐疏远了。两年后父母都各自组成了新的家庭。出于对母亲的愧疚,我本能地对后妈持着敌意,尽管她是在我父母离婚一年后才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的。
毕业后,我留在京城,很少回家。我不敢跟亲人深入交流,怕面对我们之间暗藏的尴尬。
后来我结婚生女。有一天,保姆抱着女儿下楼玩半天没有回来,我像疯了似的满小区找,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母亲对孩子那种骨肉相连、不能割舍的情感。我想起了我的母亲,决定重新找回与母亲之间那种天然的母女情愫。可我不知从何着手,有时候好不容易下定决心拿起电话,又不知如何开口。
如今看到陈姐与母亲在微博上其乐融融,我突发奇想,也想效仿陈姐,送给母亲一个ipad,教她上网。心想,网上沟通或许可免去当面交流的尴尬。而且,是不是也该送给后妈一个?这些年,她对我视如己出,而我因为那莫名其妙的心结,一直对她爱答不理,心里不是没有愧疚的。
母亲节快到了,我特地请了年休假,带着两台ipad踏上了回家的路。后妈面对我的礼物有点受宠若惊,她不停地说“谢谢”,并很快付诸行动,迅速上网注册了微博。她还不到50岁,从事的是文字工作,这个对她并不难。倒是难为我母亲了,她快60岁了,虽当过代课老师,但近几年一心料理家务,接受新生事物并不那么容易。一开始,对我的礼物,她处之漠然,说:“我一把年纪玩不会这些花哨的东西!”我反复给她讲ipad的用途,她还是没什么兴趣。我有些失望,准备打道回府。临行前一晚,邻居大妈来串门,一见摆在茶几上的ipad,问:“你女儿的?”母亲说是我买给她的,大妈顿时惊呼道:“你女儿好孝顺啊,我们老年大学的学员好多都玩这个,我要我儿子给买一个,儿子嫌贵,舍不得,据说要好几千呢。”大妈的话明显让母亲心有触动。客人走后,她低声说:“要不你教我试试?”我马上调整了归期,用两天的时间,手把手地教母亲上网并注册了微博,还特地让她关注了我的微博。为了包母亲学会,我特意委托一个在家乡的闺蜜经常上门指导。
回京的路上,我就发了一条微博:“教60岁的母亲上网,玩微博,于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于她也是一件勉为其难的事,但我会锲而不舍,也希望母亲坚持!妈妈,加油!”刚一刷新,马上就有一个叫“在等待中精彩”的好友的点评:“你的良苦用心上天都会感动,相信你们母女会是最幸福的一对!加油!”“在等待中精彩”是早上才加我关注的新粉丝,我追过去浏览了对方的微博,发现原来是后妈!我顿时心如潮水,含着热泪回了几个字:“谢谢您!阿姨。”
回京后,我把小時候跟母亲的亲密合影一张张发到微博上,每一张都配了简短的情境文字,有甜蜜的回忆,有诙谐的调侃,有伤感的怀念。很快,有一大群博友围观,评点,留言。“美丽的妈妈,可爱的女儿”、“最美不过母女情”……围观者七嘴八舌为我们的亲情推波助澜。
发完一组旧照后,我开始写下自己点滴心迹:是什么时候开始,我和母亲之间出现了一道总也抹不平的裂痕,这道裂痕像锋利的刀片,常常刺得我心痛难忍。我知道,这一切都缘于当年我的选择。那时年少无知的我无法感知母亲的痛,自认为做了高尚的决定,却未料到这个决定伤了母亲的心,也伤了我们的母女情!
在博友的围观下,特别是在“在等待中精彩”的鼓励下,我接着又发了一条微博:当了妈妈后,我明白了很多!母亲,您能原谅我吗?我们还能找回曾经丢失的亲情吗?
这条微博发出后,我紧张地期待着。终于,有个叫“爱我所爱”的网友加了我“关注”,并很快给我发评论:“孩子!那不是你的错!错的是当妈的太敏感!”母亲终于露面了!我顿时激动得涕泪横流,用颤抖的手给母亲发私信,讲述了这些年我内心的愧疚、不安、惶恐与无奈。母亲也用私信坦陈了自己这些年内心的痛苦、挣扎与无助。我终于明白,母亲冷漠坚硬的表面,其实掩盖着一颗柔情似水的心,这颗心对女儿的爱一直都在,从未改变。
这以后,我和两个妈妈常常微博互动,私信往来,无话不谈。值得庆幸的是,两个妈妈,我的母亲和后妈也成了微博好友,而她们两人同时是我的超级粉丝,时刻关注我的动态,我一刷新,她们便上来唠叨两句。
去年春节,我把两个妈妈都接来北京,她们带着我三岁的女儿在小区玩。女儿喊一声:“外婆!”两个妈妈同时响亮地答应,然后相视而笑。我看到这一幕,幸福得热泪盈眶。
大家都管微博叫“围脖”。于我而言,微博真如一条“围脖”,它的两端连着我的两个妈妈,我们一起在温暖的“围脖”中,享受着浓浓的亲情。
友情面临“微考验”
我竟把玲珑的生日给忘了。要知道,她可是我最好的朋友!
以往她的生日我会一早到花店订束鲜花,委托花店送到她的办公室。每一年,来自我的祝福都会在那一天中午时分准时到达,所以于她而言那已不再是惊喜,反倒成了温暖的惯例。每年玲珑的生日当天还有另外一个惯例,就是晚上玲珑和她的老公、妹妹以及我这个铁杆闺蜜会共进晚餐,开个小小的生日PARTY。
而这一次,直到下班前玲珑给我发来微信,叫我过去吃饭,我才恍然大悟。忙忙碌碌中,竟把好朋友的生日忘得一干二净。我自责得很,玲珑却在微信那头毫不在意且毫不见外地说:“你就赶紧过来吧。我老公买了生日蛋糕但忘了买蜡烛,我记得你公司拐角的地方就有蛋糕店,把蜡烛带来就好。至于你对我的遗忘和忽略,我先原谅你了!”
玲珑的俏皮话让我心里稍稍舒坦些,赶紧收拾东西准备出发。没想到却被老板堵在了电梯口——公司最大的客户突然来电话,原定于明天签署的一个大合同改在今晚进行。老板正求之不得。所以,我这个行政经理必须得马上安排好一切接待事宜,先是宴请,饭后马上签约。
我沮丧万分地掏出电话,赶紧告知玲珑,跟她赔罪。可是网络不知道出现了什么问题,显示微信未连接。只好打电话。可是按了号码拨过去,竟然提示对方已停机。这时我才想起,玲珑前段时间的确换了手机号码,当时我们在一起吃饭,她用新号码“晃”了我一下,可我当时没急于存到通讯录里,后来竟也忘了存。之后的这段日子我们依然每天在微信上你来我往,已经好久没有正儿八经地通个电话了,所以早把她换了号码的事情抛到了脑后。如今,网络不给力,终于需要打电话了,却突然发现,就在此时此刻,我把最好的朋友给弄丢了。
来不及更多地自责,我只能先去忙了。安排各项事务的间隙,我不停地拿出手机来看,一方面是随时查看网络是否恢复了正常,另一方面我也是指望着玲珑能给我打来电话。我急于跟她解释,更急于告诉她,别等我还有我买的蜡烛了。
可是,那天直到很晚,直到我疲惫地回到家,也没有接到玲珑的电话。
玲珑是个微博控。她每天开不开心,从微博上就能看出端倪。我决定先到微博上去看看状况。果然,我看到玲珑在微博上发了一张生日蛋糕的照片,配着一行字:“没有蜡烛也没有朋友的生日”。
玲珑在怨我。可我此时心里也很不自在。我的手机号从来没有换过,她为什么就不能给我打个电话?我没按时赴约,她甚至一点都不担心我吗?她的心里是不是只有她的生日、她的蜡烛,是不是只有她自己?
手机网络已经恢复正常。原本,我是想第一时间发微信给玲珑赔礼道歉的。可是这一刻,我突然在想,我为什么要道歉?我有什么错?除了忘记她的生日是我的不对之外,后来的一切都是客观原因造成的,要怪也要怪我的老板、我的手机。若是说主观上的错,玲珑不比我错得离谱吗?对于我这个莫名其妙缺席的朋友,她只知道埋怨,却没有丝毫的关心,她内心里究竟有没有真正把我当成好朋友?
想到这儿,早已经打消了发微信解释的念头。
整整一个礼拜,我没有联络玲珑,她也没有联络我。十几年的朋友,因为这点儿事情弄到这个地步,真是觉得很悲哀。不过,要让我先低下头去联系她,我又说服不了自己。
又过了两天,玲珑的妹妹新新打来电话约我见面。
“我的两位好姐姐,最近这段时间是怎么了?”不出我所料,新新是来当说客的。
“新新,这事儿你怎么看?”
新新听了我的问话,笑得前仰后合。我不明白,这么严肃的话题她有什么好笑的。新新却说我总能紧跟时代步伐,连问话的方式都是时下最流行的“元芳体”。
“唉,新新,我是真想知道你怎么看的。哪有心情跟你开玩笑,或是用这个体还是那个体的!”
新新看我一脸严肃,也收敛了笑容,认真地说:“我姐有点小心眼儿,你别跟她一般见识。我跟她说过了,像你这样在公司里负责行政工作的人经常身不由己,所以她应该多去理解你。不过,也别怪我说你,姐,你当天有事打电话告诉她一声不就行了吗?结果,你那天没跟她联系,后来这些天竟然也不跟她联系,这个好像有点……”
我只好把当天事情的来龙去脉讲给新新听。未了,我问新新,“玲珑她在乎过我吗?当天我和她约好了去跟她一起吃饭,我没到,她就不担心我是不是半路出了什么事情?”说到激动处,我的眼眶都湿了。
新新不说话了,琢磨了半天,哀叹了一声,说:“我总算是明白了。唉,这事儿弄的!”
原来,那一天,玲珑看我迟迟未到,本想打电话给我,新新劝她说,“再等等吧,这个时间路上正好堵车,别催她了。”结果,就在等我的过程中,玲珑无聊间刷微博,突然发现了我的“行踪”——因为玲珑和我的关系太好了,所以她与我的几个关系要好的同事也很熟,相互都加了微博关注。那天我们刚陪公司的客户到酒店吃饭,我的同事张维就发了一条微博:“最期待的饭局,开吃!”并配上了一张当时拍的照片。张维是那个项目的负责人,这个单子签下来,他的提成估计不下十万,他当然乐不可支。结果,正巧他配上的那张照片里,我作为一个不起眼的“背景”,也被拍了进去。玲珑刷新微博的时候,就看到了张维刚刚发的这条微博,她惊讶地发现,我不急着去她的生日宴,反而已经在另一个饭局上推杯换盏。最可恨的是,我竟然并未告诉她!
我可以想象玲珑当时气急败坏到什么程度。所以也不难理解,她为何没有给我打电话。
听了新新对事件的还原,我一时有点绕不过来。我还在想,那究竟是我错了,还是玲珑错了?似乎,总该是有人错了,才会这样吧?
新新笑了,说,要说错啊,你们俩谁都没错,不过你们俩都太小气了,有一个人先大度一点,说开了不就完了!非得各自躲起来生那种完全不值得的闷气。
我觉得很惭愧。因为新新说的实在很在理。
成功解开了这个大误会的新新显然很得意,她总结道:“什么微博啊、微信啊,平时用来解解闷就好。你们俩就是太依赖太信任这些东西了,所以闹出这么大个误会来。这回明白了吧?微博和微信有时是会惹祸的,关键时刻还是我这个妹妹靠谱!以后,你们自己也长点儿心吧!”
“微时代”,不要“微情感”
“写信”变成了“发短信”,“写字”变成了“敲键盘”,“聊天”变成了“QQ对话”和微信对讲……不经意间,我们的交流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化来得迅猛而有力,我们甚至来不及思索,就被这股力量所挟裹,成为它的俘虏。
我们几乎已经忘记了那个并不久远的书信时代。无论是抵万金的家书,还是传递爱意的情书,或是朋友知己间的书信往来,都是情感的载体。那份轻飘飘又沉甸甸的寄托,经过不知多少人的手,经过长长短短的日子,终于传递到收信人的手上的一刻,便是一份情感的抵达。每个人拥有着自己特有的笔迹,信纸上还余留着墨香,不同的折信方式带来不一样的惊喜,连信封上的邮票是正着贴还是倒着贴都有它暗自诉说的“语言”……那时我们并不觉得这一切有什么特别,但当书信时代一去不返的今天,我们才发现,那种情感交流方式,是如此细腻、丰富,而且厚重。
随着上个世纪末手机和互联网进入人们的生活,手写的书信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手机,让人们即使走到天涯海角,都可以随时找到彼此。而E-mail这种方便快捷的通信方式,更是以即时到达的迅捷征服了人们。而当我们的社会发展到如今的“微时代”,网络生活开启全新方式,人与人的交流和沟通变得更加快速和立体。三言两语,现场记录,发发感慨,晒晒心情……微时代,凸显个性张扬,也让人与人之间打破了陌生的禁忌。明星们开了微博,粉丝可以随时知晓明星动态,偶尔幸运的粉丝也许还会得到偶像的回复,原本不可触及的天涯之距在“微时代”里就变成了咫尺之遥。我的一个朋友,因为个性讨巧,微博内容有趣,吸引了万余名不认识的粉丝关注,一些“铁杆”粉丝甚至会在其每一条微博下留言评论。互动多了,一些虚拟世界里的粉丝变成了现实生活中的朋友,生活也因此更加生动起来。
“微时代”的生活,贴满短平快的标签。这一秒我们想表达什么,下一秒就可以让“全世界”都知道。一切都变得直白、高效。可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这所谓的“快”带给我们方便快捷的同时,也让我们失去了“慢”所赋予的深沉细腻。少了曾经那种期盼、等待,少了期盼和等待之后的欣喜,也少了信封上似有似无的温度以及看到熟悉字体时的悸动。那些真挚纯粹和悠远绵长的情愫,已然随着时代发展带来的便利,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之外,再也找不回来。
现代化通讯方式的发展缩小了空间,缩短了时间,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人们的交流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却为何我们的情感反而不如从前深厚?是不是也可以把如今人们的情感状态定义为“微情感”?但在这个“微某某”当道的“微时代”,我们可以接受一切随之而来的变化,却唯独不该被动地去接受所谓的“微情感”。因为情感的交流,是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财富。
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让我们的时代不断在变化。随之变化的,还有我们的内心。或许,我们可以试着在享受“微时代”一切便利的同时,让我们渴望经营情感的心慢下来。当心沉静下来,那些快捷的联络方式便能更好地为我们的情感交流服务。其实,情感的深厚与否,并不完全取决于时代所赋予的交流方式,而是取决于一颗不浮躁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