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群
我国人力资源现状
劳动力数量剧增。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计划生育政策执行较晚,目前我国劳动人口(年龄在16~60之间)占总人口的比重大,从2012年起劳动力退休的年龄逐渐延长,社会中新增劳动力的数量远远高于退休人员,造成我国劳动力人口不断增加。同时劳动力不断增加而退休年龄延长,造成了较为严峻的就业问题,准退休人员不能退出工作岗位,新增劳动力无法就业或者就业机会低。
劳动力质量提高。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逐渐提高,从1999~2005中国高校大幅度扩招,在2009年大学生入学比例达到一个高峰,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在人力资源中的比例不断增加,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比例也不断增加。高校不断扩招也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巨大挑战,我国每年都存在几百万大学生就业滞后或无法就业,就业压力也导致高素质人才低就业的问题,造成人才培养与人才贡献出现严重的不平衡。
人力资源结构动态。我国人力资源结构的变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城乡之间人力资源结构的变动。过去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出现民工潮,农民工的素质较低,劳动技术缺乏,给城市管理带来了一定问题。在新时期,农民主體意识增强,不断提高自身的劳动技能,随着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农民工的素质也有所改善,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城市之间人才流动。随着国家对西部大开发投入,人力资源相西部等偏远地区流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也促使人才向东北地区流动;中部崛起计划的实施也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吸引这大量人才向中部聚集。第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高素质人才不断增多,第二、三产业的人力资源不断增大,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国际间人力资源流动。过去我国高素质人才外流趋势严重,近年来,出国留学生的比例和回国发展的人数不断增加,为我国人力资源注入了新活力。人才的聚集一方面给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契机,另一方面也造成就业难的局面,众多高素质人才只能勉强找到一般的工作岗位,无法发挥其价值。
人力资源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力资源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的高速增长给社会和环境带来重大负面影响,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经济增长”为“经济发展”。人力资源的质量能有效调节过去经济增长依赖资源和劳动力的投入,将粗放型经济增长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发展。科技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科技的进步依靠高科技创新人才,高素质人力资源在科技活动的投入,能带动高科技产业发展,提高高科技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比例。另外国民经济的各方面生产资料的配置依赖高素质人才,加大管理人才的比重有利于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以较小的资源投入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人力资源的数量大,高素质的人才比重逐渐增加,但是人力资源的质量仍然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连续扩招,虽然提高了升学率,顺应了提高教育水平的发展趋势,但是扩招人数过多,与高校的物资状况、师资状况不协调,造成的教育质量的降低,大学生整体水平偏低,无法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再者,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缩减,大部分人员选择高等教育,忽视技术在就业中的优势,且选择职业教育的人员主要是在中考、高考中落榜的“后进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较弱,素质偏低,造成职业教育培养出的技术人才素质普遍较低,无法满足社会对技术人员数量和质量的需求,给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困扰。
人力资源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人力资源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素质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力成本,促进经济发展。随着科技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以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技术和信息作为新兴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技术和信息的来源仍然依赖于人力资源。
当前我国人力资源数量庞大,生产过程中为解决就业问题大量和降低技术投入的成本,大量使用“廉价”劳动力,造成劳动力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其次,人力资源的质量还不能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利用机械生产的能力较低,生产的增长对劳动力数量的投入需求仍然较大,生产效率较低。再者,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依赖与高科技人才和技术人员,当前我国高科技人才的比例较低,科学技术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较低,为推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入,提高教育水平和教育专业化水平,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最后,在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网络的现代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商业信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这些都依赖于高素质人才,依赖于人力资源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