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杰
过硬的政治素养
电视所具有的强大而广泛的传播引导功能及电视编辑在整个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要求新闻编辑应该具备过硬的政治素养。毛泽东对报纸的要求是“政治家办报”,对电视来说,就应该是政治家办台。党的十八大以后,政风作风文风劲吹清新之风,可在工作中,笔者发现,地市台新闻“短、实、新”少见,“假、长、空”仍大量存在。不仅成就性报道、经验性报道大话、空话、套话连篇,地方时政新闻、会议新闻更是板起一副面孔,官腔官调,动辄某人指出,某人强调,某人要求,高高在上,令人“看”而生厌;有些会议报道和领导活动甚至换换会议名称和领导名字就能千篇一律地播出。这样的报道充斥荧屏,只会越来越脱离群众,越来越多地失去大批普通观众。文风问题既是政治问题,当然造成目前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也与新闻编辑作为“把关人”政治敏锐性与政治洞察力不强有很大的关系。至于某些电视台因出现政治问题而造成恶劣影响的个案,(比如笔者曾见到因征地拆迁稿件处置不当引发拆迁群众围堵某家市级电视台的事件,)更是电视台新闻编辑缺乏政治素养酿成的后果。
动学习的素养
我们处在信息时代,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识正海量增长。虽然新闻编辑们都拥有一定的方方面面的知识,但对于未知世界来说,都只是沧海一粟,作为地市台的一个好的新闻编辑要养成主动的终身的学习习惯,从而最大限度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方面的技能。要从书本中学,从他人那儿学,从网络上学,从央视及省级媒体上学,不能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或上班满足于应付日常差事,下班忙于家务;或心气浮躁,热衷于吃喝玩乐。笔者以为没有养成主动学习素养的人从根本上来说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新闻编辑。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这同样而且尤其适合于新闻界,适合于当今功利拜金浮躁媚俗等不良习气包裹下的新闻记者和编辑们。
浓厚的人文素养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我们电视媒体服务的对象是广大观众,是人民群众,因此我们新闻编辑要培养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要与人民群众建立起血肉联系,播发出来的新闻能让广大观众在感情上引起共鸣。不是有媒体人把自己称作“新闻民工”吗?这种对职业的自我体认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我们本身就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分子,因此新闻编辑要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或者说要具有人文情怀。
人文素养的灵魂是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而人的生命,人的安全,这应该成为新闻编辑人文素养的基本内涵。笔者曾编辑过《下雪道路结冰出门可得小心》这条新闻,记者在现场出镜,刚说到“昨夜我市普降大雪,市内道路结冰十分严重”这句话时,突然后边一骑车的妇女闯进画面,并且连人带自行车一起摔倒了,还好这时摄像一直在拍摄,出镜记者慌忙转身扶起她,问摔着没有?妇女起来拍拍身上说不碍事,并连连向记者道谢,然后就推着车慢慢地走了,接下来出镜记者又照原来设计好的出镜词儿重新出了几遍,笔者在采用出境现场时果断采用了前者,并添加文字叙述完整,结果这条新闻播出后,观众纷纷打热线表扬我们的记者对人尊重,心地善良,说我们的栏目办得好,在大雪天给老百姓传递了温情,我们的人文情怀赢得了普通观众的好评。
自觉的评论素养
我们现在已进入到了自媒体时代,近年来新媒体比如微博、微信等之所以拥有越来越多的受众,与浏览新闻之后海量的跟帖有关,网络上掀起大浪的新闻事件,正是源于对新闻事件铺天盖地的评论。纵观地市级的电视台,高扬新闻评论旗帜的力量明显不足,新闻节目中的编前话、编后语、小言论鲜有所见,这使得少数地市台只会播报新闻,不会旗帜鲜明地“发声”或声音“微弱”,成了实际上的“跛脚台”。究其原因,除了对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之外,还与缺少撰写人才,即缺乏具有评论素养的编辑有很大的关系。当然,能够撰寫出观点正确,一针见血,而又浅易晓畅的评论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笔者所在的电视台自民生新闻栏目开办以来就形成了在先进人物、重点报道及典型事件后加入编后语或短评的优良传统。例如在今年的西瓜上市之初,驻马店设立了临时西瓜销售点,可进城瓜农并不知晓,编辑在《临时西瓜销售点在哪儿,进城瓜农一头雾水》这则报道后加的编后话说:“从开始种瓜到西瓜上市,农民们要付出数不清的辛劳与汗水,市区设立临时西瓜销售摊点,维护市民良好出行卫生环境是件好事,但是要搞好对接,使拉车进城卖瓜的瓜农们广泛知晓这些销售摊点在哪儿,这样才能使市民和瓜农两方便。“这样的编后话不仅说出了瓜农和市民的心声,也指出了有关部门在管理方面的疏漏,他们很快作出了整改,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良好的语言素养
尽管大多数人认为电视是画面的艺术,但在新闻报道中怎样才能运用语言文字补充画面的不足,并与画面相得益彰使电视新闻更加鲜明生动令观众印象深刻,编辑良好的语言素养同样不可或缺。特别是作为地市级电视台,由于方方面面条件的制约,记者们的文字功夫参差不齐,新闻编辑们有时甚至得像小学、中学语文老师一样改稿子,其工作任务较为繁重,语言文字更是一门基本功。电视新闻语言既不能像报纸那样以整饬典雅的书面语言为主,(包括新闻标题的起法,)也不能像广播语言那样不厌其烦地详尽描述。电视语言应该既准确明白又口语化、大众化。笔者刚做新闻编辑时曾做过这样一个新闻标题:《西风东渐我市青年争过母亲节》,受到新闻中心主任的业务批评,后来改作《争给母亲表孝心洋节如今火驿城》效果就好多了,毕竟“西风东渐”对于普通电视观众来说是过于文绉绉的啦。良好的语言素养的培养同样不能一蹴而就,“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地市台新闻编辑只有好学上进,甘于寂寞,沉下来,接地气,多阅读,勤笔耕,才能打下良好的语言文字功底,从而具有较强的驾驭民族语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