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珊
摘要:简·奥斯丁的小说所塑造的人物都亲切生动,传递的价值观念和生活哲理对当今社会生活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深受读者喜爱。因此,一些电影导演热衷于将她的小说改编成电影,力图用另一种艺术形式来展现简·奥斯丁小说中的世界。《劝导》是简·奥斯丁的最后一部完整的小说,也是她艺术上和思想上最成熟的一部作品。本文对ITV(Independent Television)版的电影《劝导》与原著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分析电影对原著人物形象的艺术加工和处理,对情节的改编和删减,说明电影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利用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法,展现了与原著不同的《劝导》。
关键词:小说;电影;对比
一、简·奥斯丁小说的风格和写作特点
简·奥斯丁的小说没有恢弘的叙事,也没有壮丽的场景,然而语言细腻幽默,善于捕捉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和举止反应,常常通过大量人物对白来展现人物性格,通过婚恋故事来体现“人的情感和道德风貌”。虽然她的小说所描写的仅仅是村镇上的三四户人家,所关注的也只是淑女和绅士之间的爱情与婚姻问题,但叙事简练、情节紧凑,往往能通过一个狭小的世界和一些细微的事情反映真实的社会风貌和人情世态。
简·奥斯丁的最后一部完整的小说《劝导》也同样以婚恋为主题,却与她以往的小说不同,有着独特魅力。从人物形象来看,奥斯丁以往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大多都年轻富有活力,譬如:《傲慢与偏见》中智慧坦率的伊丽莎白,《爱玛》中美貌富有的爱玛,《诺桑觉寺》中天真烂漫的凯瑟琳,等等。而《劝导》的女主人公安妮却容颜憔悴,青春已逝,家境衰微。从思想内容上看,奥斯丁以往的小说都叙述了女主人公如何用理性制约情感,最终获得美好幸福生活,赞扬了理智的婚姻观和道德观。而《劝导》叙述安妮如何摆脱因谨慎造成的悔恨与凄凉的生活,最后情感战胜理智,挽回了幸福。因而,《劝导》带给读者的不是灰姑娘式的美满与甜蜜,而是成熟女性的悔恨和反思,以及真挚情感的回归,这部小说因安妮对真爱的坚守,和“从谨慎到浪漫的演变”而具有简·奥斯丁以往小说中不具备的浪漫情怀。
二、电影改编的优势与难点
简·奥斯丁的六部小说均被搬上了大荧幕。一方面说明简·奥斯丁的小说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另一方面说明这些小说具有改编成电影的特点和优势。美国电影研究者乔治·布鲁斯东在《从小说到电影》中指出,电影剧本的某些特质 “与构成简·奥斯丁风格的那些成分——缺乏具体性、不使用借喻性语言、无所不达的视点、依靠对话显示性格、对明确性的苛求——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白素认为“奥斯丁的小说具有曲折有致的戏剧特质”,这些特质是简·奥斯丁的小说改编成电影的巨大优势。
譬如,简·奥斯丁很少对人物形象进行直接描述,而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和行为举止来向读者展现人物形象,这种对人物的展现式的描写几乎可以不加修改直接搬上荧幕。小说《劝导》中,沃尔特·艾略特爵士虚荣自大的形象就是透过他与谢泼德交谈时对海军这种职业的评价展露无余:“我之所以不喜欢它,有两个重要的理由。首先,出身低微的人可以因此获得过高的地位,获得他们先辈不敢梦想的荣誉。其次,这种职业会极可怕地摧毁一个人的青春和精力;海军比其他任何人更易于衰老……”。
再如,“它自然而有致的时空段落”,简·奥斯丁的小说总是有着明确的空间设置,每一次的空间移动都意味着故事情节上新的变化和发展,而这些有限的空间地点也使读者能明确地感受到连贯的情节和紧凑的节奏。在《劝导》中,安妮离开凯林奇府前往上克罗斯后遇到温特沃思,因而受到的尴尬与痛苦的折磨;一行人去莱姆,在莱姆发生了路易莎受伤事件,使得温特沃思重新燃起对安妮的感情;安妮离开上克罗斯去往巴思,于是才和艾略特先生有了交集;而不久后温特沃思也来到了巴思,这似乎预示着两人之间的情感必然会发生某种转折或突破。“对于电影来说,这种自然转换的空间段落是十分适合的,也非常重要。它不但避免了封闭单一的摄像背景,还提供了叙事的自然段落,给观众以潜在却分明的理解层次和记忆线索。”
尽管简·奥斯丁的小说在电影改编上具有以上种种优势,然而小说和电影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小说是一种语言艺术, 其基本结构原则是时间……电影是一种视听艺术, 其基本结构原则是空间。”由于小说和电影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的不同,某些在小说中体现得非常好的因素在电影中就可能很难传达,例如,人物的心理描写就成为了电影改编的一大难点。美国电影导演理·布鲁克斯认为:“小说和电影叙述故事的手段迥然不同。除非把书放在摄影机前, 把文字一页一页拍下来, 否则, 任何一部小说在改编时都必须改头换面”。 这就意味着将小说转化为电影不可能是一种原原本本的复制,而是一种基于原始材料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是否能体现原著的艺术思想,是否尊重原著风格是电影改编的又一大难点。
三、《劝导》小说与电影对比
ITV(Independent Television)电影《劝导》并不像BBC 版《劝导》那样与原著保持高度一致,而是在反映原著主题和思想的基础上做了调整和修改,再现原著基调的同时也注入了新的元素。
(一)人物形象的夸大化
小说在人物形象的刻画方面着墨不多,然而,与小说不同的是,电影对小说的人物形象进行了夸大处理。电影有意对安妮的外表进行弱化,并着重表现她的性格、品质和情感。影片以对安妮的脸部特写作为开端,她面容憔悴,毫无生气,而过于低调朴素的服装,更是让她毫无女主人公气质。在和拉塞尔夫人以及父亲和姐姐的交谈中安妮显得循规蹈矩、低眉顺眼。电影有意把安妮塑造成一个外貌上毫不起眼,但是内心情感却十分丰富的形象。她不仅像小说描述的一样总是陷入自己沉思中,还常常用日记记录下内心压抑的情绪,甚至用眼泪宣泄内心的苦楚。小说中的安妮重遇旧爱虽然有些情不自禁,但却时时规劝自己“不要那么激动”。而影片似乎是要刻意将小说中安妮压抑的情绪大胆地宣泄出来,以表现安妮的情感在和理智的较量中占了上风。电影中安妮的形象虽然经过了夸大处理,但却很好的体现了安妮内心的悔恨和痛苦,不但尊重了原著的人物形象,而且彰显了原著的主题和思想。
恰恰相反的是,影片几乎将温特沃思的外表美化得无可挑剔,他帅气魁梧,冷竣潇洒,却缺少对他的性格和心理的体现。电影中最能表现他内心的是他与安妮的几次眼神交流,然而这些都不足以体现他对安妮既怨恨又爱慕的心情,更没有明显体现他对安妮的感情和态度的转变。与小说中那个表面对安妮满不在乎,内心却饱受煎熬,表面冷峻潇洒,内心却温情专一的温特沃思不同,电影中的温特沃思几乎成了一个名片式的人物。此外,影片对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也都进行了夸大处理。譬如,小说中提到了玛丽的神经质和傲慢,同时也提到玛丽在身体健康、心情愉快时是非常幽默而活泼的,但影片却对玛丽的缺点进行了夸大,她不但有疑病症,还非常的自以为是;沃尔特·艾略特爵士虚荣自大,影片添加了沃尔特·艾略特爵士不停照镜子整理服装和发型的动作来突出他的虚荣;伊丽莎白虚有其表,影片中的她对身边的人毫无洞察力,却总是过于自信;艾略特先生虚伪自私,他为了继承财产积极的追求安妮,同时又要求克莱太太做他的情人。电影对人物形象的这些夸大处理的确能够让观众直观的、准确的了解人物最重要的特点,但片面的夸大确使人物失去了的原著中丰满和立体的形象,稍显扁平。
(二)隐藏情感的外化
为了在1小时30分钟内更好的演绎《劝导》,电影对小说情节的进行了细微的改写与增减,并有意将小说中人物隐藏的情感外化。电影将安妮塑造成一个情感极其丰富的人物,并刻意让她将压抑的情感表露出来。例如小说中关于房客的讨论,安妮一直作为倾听者,时不时参与交谈做些必要的补充。而电影中安妮一直作为旁观者并未参与其中,直到提及令她不安的人时便立即离开。小说中安妮对提及与温特沃思相关的人和事时只是隐隐的不安,而电影中的安妮直接从对话中退出,显得极为不安和焦虑。此外,对温特沃思的到来,小说中安妮的表现是:“她沿着心爱的小树林漫步,微微叹了一口气,‘再过几个月,他也许就会在这散步了。”这一幕十分微妙,体现了安妮既迫切地想要再次见到温特沃思,又对这一重逢充满不安和焦虑的心理,然而电影改用安妮整理收藏在小箱子中的旧物和旧信件的情景,以及安妮在日记中对温特沃思现在的婚姻状况的猜测,来表达安妮对过往的悔恨和现在的痛苦。电影中安妮的逃避、重温、揣测是她内心压抑多年的情感的初次外显。
对安妮的心理和情感的外化从她在上克罗斯与温特沃思相遇后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体现。电影巧妙地添加了安妮为与温特沃思的首次重逢在镜子前挑选出席晚宴服装的细节,体现了她期盼中又带着焦虑的矛盾心情。而当安妮为照顾发生意外的孩子无法赴宴时,小说中安妮对没能见到温特沃思并无明显的情绪,只是好奇如果见面的话温特沃思会对再次重逢怎么想。但电影中,安妮在众人赴宴后提着马灯遥望老宅,这一行为揭示了她内心深处的遗憾,落寞与孤寂。第二天两人见面的瞬间在小说中只表现为“安妮的眼神与上校只接触了一下,他鞠了一躬,她行了一个屈膝礼。”当温特沃思告辞后,安妮在玛丽说话时陷入了自己的思绪中,但“她很快便规劝自己不要那么激动。”而电影中,安妮在温特沃思走后一边写日记一边泪流满面,并对自己和温特沃思今非昔比的感情做了无奈的感叹。在一次舞会中,“安妮的手指机械的弹着琴……有一次她感动弗雷德里克在看她——在审视她今非昔比的容颜,也许是企图找寻一度使他神魂颠倒的那张脸的痕迹。”小说中这一三言两语带过的情景在电影中却得到了放大和特写。电影还添加了六人一齐散步路易莎跨越栅栏时要求温特沃思接住她的情景,安妮扭伤脚踝独自坐在路边伤神的情节,突显了安妮内心的不安和伤感、孤寂和折磨。电影中安妮的日记、独白、眼泪是她内心痛苦的爆发。
影片中,在安妮到达巴思后,她内心的情感得到了最夸张的外化。当她得知与路易莎结婚的并不是温特沃思后,终于不再压抑自己的情感,开始变得更加勇敢和主动。她邀请温特沃思参加音乐会,并且不顾盛气凌人的父亲和姐姐主动与他交谈。电影还改写了两人最后的告白,由巧合而自然的两人一起行走变成了安妮一路狂奔四处追寻温特沃思。这是安妮内心对爱情的苦苦追寻在行为上的体现。电影中安妮和温特沃思在大街上犹豫而深情的一吻把安妮内心的压抑和渴望体现的淋漓尽致,这样的改编比小说中生硬的交谈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情感。邀请、追寻、告白,至此,安妮终于展现出了最真实自我,表达了内心深处压抑许久的情感。
(三)小说风格的延续和发展
简·奥斯丁小说中没有太多描绘性的语言,当然也没有背景音乐。但在《劝导》中,简·奥斯丁却对莱姆的自然风景进行了一番详尽的描绘:“小镇独特的地势,一直通往海边的街道、美丽的小海湾……这里既有坐落在高处的庭院和绵延起伏的田野,又有偎依在森林峭壁下的美丽而幽静的海湾,沙滩上点缀着块块小岩石……”。成片的树林、浪漫的岩石、绿色的峡谷等迷人的景色在电影中都得到了大量的运用。影片还展现了小说中没有提到或轻描淡写的愉快的舞会、轻快的钢琴曲、摇曳的烛光、复古的窗帘和典雅室内陈设。小说中叙事节凑缓慢,而电影切中了要点,使得节凑紧凑而流畅,小说始终压抑和沉闷的气氛,电影延续甚至在有的地方加重了这样的气氛。这些都可以看作电影对小说风格的延续和发展。
(四)改编与再创造
为了使篇幅有限的电影情节更加合理和顺畅,也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电影对小说做了多处改编和再创造。例如,将小说中叙述改编成对话,通过安妮与拉塞尔夫人的对话,非常自然的交代了安妮与温特沃思的过去,以及拉塞尔夫人对两者关系的态度和影响。小说中音乐会前半场时温特沃思见艾略特先生与安妮亲密交谈,觉得而自己根本没有与安妮接近的机会,因嫉妒而离开。而电影将这一情节改为温特沃思听到安妮与艾略特先生将要结婚的消息时,在音乐会开始之前就匆匆离开。这一改编虽然使情节有些夸张,但是却精准地体现出温特沃思彼时彼刻嫉妒的心情。另外一个与小说情节不同的是,在安妮终于冲出门去追寻温特沃思时遇到了史密斯太太,她听闻安妮与艾略特先生的婚讯特意前来揭露他的真面目,这样的安排似乎更加符合一个好朋友的形象。影片最后还添加了婚后两人在凯林奇庄园的草坪上翩翩起舞的甜蜜浪漫环节,给人内心无限的温暖和向往,直观的展现了安妮婚后童话般的幸福。
四、结论
电影由于篇幅有限,与小说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差异,必定会对小说的情节有所遗漏或不得不改编和舍弃一些次要的情节。不同的读者对小说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因而不同的电影改编也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和演绎方式。因此,我们不能简单的用电影改编不如原著或不像原著来评价一部电影的优劣,而是要看电影在尊重原著思想艺术和整体风格的基础上有哪些创新,好的电影改编不但不会有损原著,甚至可以让原著绽放出新的光彩。ITV(Independent Television)的电影《劝导》延续了小说的风格和基调,从头至尾都处在一种压抑忧伤的氛围中,就连主人公乘着马车在旷野上驰骋也伴随着她内心无限的忧思。但相对于原著,电影删除了一些次要情节和详尽的叙事,将镜头主要集中在安妮和温特沃思之间,将小说中主人公隐藏的情感外化,使得电影更加浪漫并富有激情,小说与电影交相辉映,展现了多样的简·奥斯丁。
参考文献:
[1]奥斯丁.劝导[M].裘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2]白素.奥斯丁小说的写实性及其电影的戏剧化改造[J].作家杂志,2008(08).
[3]白素.文学和电影的共同财富——论简·奥斯丁小说的电影潜质[J].湘潭大学学报,2009(33).
[4]白素.语言的剥落与视觉造型的附丽——论奥斯丁小说的电影改造[J].艺术评论,2008(08).
[5]布鲁斯东.从小说到电影[M].高骏千,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
[6]卡森,为什么要读简·奥斯丁[M].王丽亚,译.译林出版社,2011.
[7]李骏.试析中西电影改编[J].理论界,2004(05).
[8]李莉.评简·奥斯汀的《劝导》[J].长城,2010(02).
[9]李振潼.论文学名著的电影改编[J].电影艺术,1983(10).
[10]于帆.简·奥斯丁的遗产继承人——当代英国遗产电影的新面貌[J].电影艺术,2008(06).
[11]姚馨丙.忠实与创造: 电影改编的原则[J].南通师专学报,1992(08).
[12]王立言.奥斯汀小说与电影的对比欣赏[J].电影文学/环球纵横,2009(04).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