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华
现今课程改革还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权利和尊严,教师作为和学生平等的学习合作者,但教师不是一般的合作者,而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不仅仅是组织者,更是引领者和拓展者,应该能敏锐地发现或捕捉一些契机,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处,把学生的视野拓展到无限开阔的地带。笔者就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提出几点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有效引入
(1)实验导入法。生物是一门以探究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导入法当为新课导入的最佳方案。在新授课之前教师通过几个有趣的生物实验,如淀粉遇碘变蓝、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等,让学生观察思考,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好,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故事”导入法。有趣的故事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情境中步入学习佳境,学生带着迷惑开始新课的学习。如“遗传病和优生优育”一节,教师可以引用色盲病的发现过程——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的故事。有些学生听这个故事后,立刻回答说这是色盲的原因,还有些学生却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但是知道的学生又说不出具体的原因,学生感觉很迷惑。此时教师自然导出本节课学习有关色盲的知识,学生的求知欲明显增强。
(3)激发兴趣的导入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学生的学习中,兴趣有着定向和动力作用,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基础。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想方设法诱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学习“植物的开花和结果”一节时,教师请学生猜谜: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学生争先恐后的说出谜底,这样就能寓教于乐,最大限度地活跃课堂气氛,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教师趁势导人新课,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新的知识,感悟深奥抽象的道理。
2.开展探究,培养能力
课堂永远是探究性学习的主阵地,要立足教材,在课堂上进行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究活动。在课前准备活动中,教师提出探究实验的若干问题,让学生查阅资料,小组合作设计初步方案,从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方案,集中在课堂上由设计小组进行演示,全班交流。如:蛆是从哪里来的?学生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设计了许多富有创意的探究方案,教师引导学生讲出自己设计方案的优点和不足,并按探究的步骤尝试写探究报告。这样经过长期的锻炼,学生自然就会对教材中的理论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探究过程中培养思维创新能力。
3.因势利导,精彩课堂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课堂教学是师生行为互动、思维互动的过程,教师面对的是个性各异的学生,在互动中有很多东西是无法“预见”的,当遇到“意外”发生时,不能回避,应激活更多的潜在的课堂资源,妥善地因地制宜、随机应变,就会有许多不曾预见的“精彩”不期而至,根植于学生中的“意外”之花将不断绽放。如在“观察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细胞”中,学生把做好的切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学生通常会将一些边界很明显的透明的气泡而误以为是液泡。教师则可充分利用这一资源,适当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得出自身实验失败的可能性。教师把这些原因略加改变,就成为了信息题、探究题中的素材。学生在讨论和实践中得到了解决问题的快乐,培养了在探究实验的意外中探究失败原因、改进探究的能力。
4.有效提问,展示艺术
课堂提问是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撞击的双边教学活动,是突破重难点的重要手段,是教师点拨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展示教学艺术的重要方式。教师所提的问题既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又要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所提的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索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思路,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
课堂提问往往是教师操纵的,由教师根据课程的需要设置一些情境、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但也不可忽视学生的提问。教师要提倡学生善于提问,敢于质疑,这有助于促使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教师不必要也不可能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给出确定的答案,有的问题科学家都在研究中,但应该知道并能指导学生通过什么渠道去寻找答案,鼓励学生和自己一起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虽然提问是一种较好的课堂教学形式,但并非提问越多越好,“满堂问”和“满堂灌”同样不可取。因为过多的提问会使学生精神过度紧张,容易造成疲惫,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提问的密度,做到适度适时。
5.建立小组,体验合作
课堂教学采用化整为零,使任务具体化,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具体的学习任务,而又都愿意学习。教师根据班级内人数的多少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以4~6人为最佳。小组内设组长一名,小组内按A、B、C、D这样等级进行配置学生,互相帮助、互相督促、互相鼓励、互相启发、共同提高。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小组长既是学生中的一员,又要充当教师的角色。在课堂上也可以进行一些小组间的竞赛。如学习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提问,让几个学习小组的学生抢答,最后进行组间评选。
6.互通学科,提高效率
成语、诗词、谚语、俗语是脍炙人口的精炼语言,其中包含了许多科学哲理和生命现象。在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成语、诗词等,挖掘语言丰富的内涵,既可以突出一节课的中心内容,又可以使深奥的知识通俗易懂,也满足了学生对美的欣赏需求,引发他们愉悦的学习心境,从而达到有效教学。如用“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来讲食物链;讲条件反射时,用“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惊弓之鸟”等成语,帮助学生理解;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说明北方地区昼夜温差大,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使果实格外甜的原因;用“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让学生体会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这些做法不仅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同时也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维持了学习的热情,奏响了课堂思维共鸣曲,从而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总之,教师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策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证明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智慧性,还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物学科的意义,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当然教学策略是多样的,只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究、创新,就会找到更多更好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