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四喜
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教学环境等诸多因素,因课制宜,选择最佳教学方法。笔者将PBL教学法引入到复习课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PBL教学法简介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创。PBL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主线,以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为重要内容的教学模式。它以问促学,彻底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获取过程之中,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2.复习时采用PBL教学法可行性分析
任何一种教学法都不是普遍适用的,都有最佳的适用范围。教师在复习课上可采用PBL教学法,理由如下。
2.1学生知识储备部分
学生已经学完高中生物全部必修和选修内容,初步掌握了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所要求的基础知识,使问题讨论能够顺利进行成为可能,为复习课上开展PBL教学奠定了基础。
2.2学生能有较高的兴趣,并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人人都有好奇心,喜欢刨根问底、乐于探索未知领域。教师如果能提出一些具有探索性、开放性、趣味性、实战性、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复习相关知识。
2.3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学生通过讨论问题、寻找答案,不仅温故了所学知识,还能培养各种能力,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PBL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查找资料、使用资料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生物学素养的提高。
2.4养成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
采用PBL教学法,学生就会在问题的引领下,主动翻阅课本、查找资料,自觉向他人请教,真正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3.PBL教学法的教学流程
PBL教学法的基本流程:设置问题一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一总结评价。下面以人教版教科书中“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节的复习为例,简要分析如下。
3.1设置问题
教师采用PBL教学法时,设置的问题要围绕课标、考试说明,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性、综合性,要有一定难度。教师一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前确定问题,有时也可根据课堂情况,随机设定。问题的数量不能过多,切忌满堂问。
问题要有思考性。教师设定的问题不可过于简单,一定要能引发学生思考并产生激烈的争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复习知识、加深理解的目的。教科书P16的“问题探讨”中有一幅“果蝇体细胞和配子的染色体图”,不少学生错误地认为:图中第一横排代表的是雌性个体的体细胞、雌配子,第二横排代表的是雄性个体的体细胞、雄配子。采用PBL教学法复习该节时,教师可据图设置问题如下:
问题1:教科书“问题探讨”中的“果蝇体细胞和配子的染色体图”有无不妥之处?你是如何理解该图的?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减数分裂概念的理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看图、识图的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采用PBL教学法时,教师设置的问题不能信马由缰,海阔天空。让学生思考、讨论的问题一定要紧紧围绕课标和考试大纲的要求,要有利于学生复习知识,有利于学生备考。减数分裂的过程是本节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特征,在复习时笔者可设置这样一个问题:
问题2:对照教科书17页图2-2哺乳动物精子的形成过程图解,思考:精原细胞中染色体有4对,经减数分裂后得到的精子中染色体数目能否称为2对?
从数学角度分析,4对的一半确实是2对。精原细胞中染色体有4对,经减数分裂后,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所得到的精子中无同源染色体,因此,精子中的染色体不能称2对,只能称4条。
通过分析讨论该题,加深了学生对减数分裂特征、同源染色体等知识的理解。
问题要具有综合性。采用PBL教学法时,教师设置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这样有利于将看似零散的知识串联在一起复习,有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复习必修2中的“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节时,可联系选修3中的相关知识,设置问题。
问题3:精细胞就是精子,对吗?
受教科书编排先后顺序的影响,部分有一定联系的知识有时分散在不同章节。复习时,教师对教材进行分离与重组,打破必修与选修及不同章节的限制,将有必然联系的内容放在一起复习,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该问的分析讨论,一方面可让学生加深对选修3中“精子变形”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问题要具有一定难度。采用PBL教学法时,教师设置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难度。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紧跟问题,激发他们强烈的复习欲望。通过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的讨论,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问题4: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一定没有同源染色体?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节位于必修2第二章,教科书上以人和哺乳动物为例,介绍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部分学生据书上图2-2、图2-5错误地认为:配子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学完必修2第五章后,学生知道了多倍体、同源多倍体等概念,复习时设置问题4能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通过该题的总结,学生定会对染色体组、同源多倍体、减数分裂等知识有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问题设置要有方法。PBL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采用PBL教学法进行复习时,“问题”以教师设置为主,教师站得高,必然望得远。为了激发学生的复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参与到复习之中,教师也可尝试让学生设置问题,由一个学生提出问题,其他学生回答。不少学生设置的问题质量很高,如:
问题5:人教版必修2教科书19上有一句话“人和哺乳动物的卵细胞是在卵巢中形成的”,这句话对吗?
如果该学生没有深入复习必修2和选修3相关知识,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绝对不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可见,让学生设置问题,也能促使学生主动复习。
学生通过翻阅教科书、小组讨论达成共识:哺乳动物卵泡的形成和在卵巢内的储备,是在出生前(即胎儿时期)完成的。减数第一次分裂是在雌性动物排卵前后完成的,其结果是产生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进入输卵管,准备与精子受精。减数第二次分裂是在精子与卵子结合的过程中完成的,次级卵母细胞经分裂产生一个成熟的卵子和第二极体。因此,人和哺乳动物的成熟卵细胞不是在卵巢中形成的。
3.2自主学习
PBL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复习课中采用PBL教学法,教师要把设置的问题呈现给学生,让他们围绕问题,先进行自主复习。如在复习“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时,可给出8个问题(问题1~5,见上),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自觉翻阅教材、查找资料,温故所学知识。
问题6: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后形成4的个精子,基因型一定两两相同?
问题7: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或卵细胞,染色体的数目一定是体细胞的一半?你能举例说明吗?
问题8:子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有一半来自父方,有一半来自母方,双亲对子代的贡献是一样的吗?
为了方便学生自主复习,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于难度较大的讨论题,教师也可给予适当提示,如针对问题6,提示:交叉互换、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染色体数目变异。针对问题7,提示:i倍体无子西瓜中偶尔也会出现几粒种子、21三体综合征。针对问题8:线粒体中含少量DNA(植物细胞质中的叶绿体也含少量DNA)对生物的遗传也有影响。
在学生自主复习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相互讨论,请教同学,要设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3.3小组讨论
设置问题是手段。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让他们围绕问题,主动复习相关知识。因此,提出问题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课堂讨论不仪能调节气氛、活跃思维,还能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设立讨论小组。讨论小组一般以4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控制,容易出现旁观者,人数过少,显得冷清,容易出现冷场形象。由于学生个体问存在差异,有的学生活跃、有的较内向,笔者在上生物课时,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组合,座位随学生选,只要有利于自己学习即可。遇到同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可以找其他组同学讨论。
创设讨论氛围。课堂是学堂不是讲堂,教师要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要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通过讨论明辨是非,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不讽刺挖苦,也许他的错误认识刚好代表着大部分学生的观点,要把学生的错误当成一种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合理加以利用,组织他们进一步分析讨论,以纠正错误认识。
加强对学生讨论过程的调控。部分学生习惯于被“灌”,过分依赖教师,不习惯自己翻阅课本、查找资料,对讨论感到茫然。学生讨论时,教师一定要加强指导,防止少数学生游离于讨论之外。教师要时刻关注弱势群体,及时了解情况,为总结做充分准备;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用心思考、真正讨论。
3.4总结评价
PBL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教师一定要时刻关注问题的解决程度。讨论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通过讨论,巩固所学知识,进而达到复习的目的。在学生交流发言时,教师不仅要关心结论是否正确,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要引导学生对讨论结果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受知识储备、思维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学生得出的结论有可能是错误的,教师一定要加以修正,对分歧较大或讨论中暴露出的新问题要及时合理解决。
4.采用PBL教学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PBL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教师要通过问题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复习。采用PBL教学法进行复习时,教师设置的问题要难易适中,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学生的复习欲望;问题太难,又会挫伤其学习积极性。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加强巡视防止部分人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教师要加强学习,增加知识储备,提高答疑解惑能力。教师要加强对讨论的控制,合理安排时间,调控好教学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