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娟 铁江虹
编辑提示:面对丰富多彩的校外课程资源,康乐里小学的教师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们学习的博物馆资源,并在课程实施中检验与再次筛选,从而不断完善与补充课程资源。为了让学生学有收获,教师们开发了12本《学习活动手册》,并通过前课—课中—后课这样的环节有效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学生在这一课程中,开拓了视野,收获了更多的文化素养。
2005年起,我校着手进行“走进博物馆”校本课程的开发。至今,康乐里小学的师生们已经整整走过了七年的历程。回顾七年的校本课程开发之路,虽不乏困惑与艰辛,但更多的是激动、期待、喜悦与收获。
什么样的课程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在各学校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之时,我们在思考:开发一门校本课程并不难,难的是什么样的课程能使学生终身受益?在进行了大量的前期调研后,我们惊喜地发现北京拥有160多所博物馆,其中,收藏的实物和图片,是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证,传承着人类文明;展示的艺术作品、民族风情、京味诗篇,又可以使人通过欣赏、观察、探寻、体验、发现,引发对革命、历史、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各方面内容的涉猎与思考,可谓是集真、善、美于一身的文化殿堂!
经过前期调研和深入思考后,我们将“走进博物馆”定位为一门综合课程。它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而是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是一种实践性的综合课程。我们的校本课程应是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发展性课程和经验课程。我们要为学生的发展开辟面向生活、面向自然、面向社会的广阔空间,使学生的学习由课内走向课外、由书本走向生活、由学会走向会学……这样的课程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如何让学生在课程中获得成长?
1.细化课程内容,调整实施方案
学校将校本课程确定为“走进博物馆”后,制定了《校本课程纲要》《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虽然我们从课题管理方面做到了规范、细致,但在实施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学生将走进哪些博物馆?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如何选择博物馆?学生走进博物馆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回来后又将以怎样的形式进行交流和汇报?
我们一直在实践中检验课程的可行性,六年中学生走进的12个博物馆,都是经过学生实践后优化与筛选出来的。例如,我们确定了焦庄户地道战遗址博物馆为高年级学生校本课程实施的基地,但是,通过几次参观,我们发现这座博物馆关闭了一些体验展示活动,如登炮楼观望远方,模拟在大槐树下敲钟预警等。再有,博物馆中,供参观者体验的地道缩短了距离、取消了真实场景的再现。基于这些原因,我们不得不放弃这座博物馆,另辟蹊径改为中国农业博物馆。
在实践、探索、研究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学生在小学阶段走进的12个博物馆,自然类的有:北京海洋馆、自然博物馆、北京植物园、北京世界花卉大观园;科技类的有:中国科技馆、索尼探梦科技馆、中国电影博物馆;历史文化类的有:首都博物馆、中华民族博物院、中国农业博物馆;革命传统教育类的有:中国人民军事革命博物馆、中国航空博物馆。校本课程的实施为全校师生共同参与,以学期为一个教学单元,一个学期内每个年级确保组织全体学生参观一次。课时集中使用,每学期安排8课时(其中参观前准备课1课时、参观6课时、参观后汇报课1课时)。随着校本课程的推进,我校学生在六年的学习生活中,至少要集体参观12个博物馆。这12个博物馆,集历史、科技、自然、文化等知识于一身。学生在走进博物馆的前前后后可以接触到各个领域的知识。知识的积累、文化的熏陶、历史的教育、情感的共鸣……这正体现了我校校本课程设计的总体目标——引导学生在拓宽视野、增长知识的同时,接受艺术熏陶、提升文化品位、增强求知欲望……
2.课程指导是学生有效学习的保障
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校遵循整体设计、团队推进、环节操作、评价监控的原则进行课题管理。校本课程的每一次实施,师生都要一起经历“前课—走进—后课”的全过程。如何将“走进博物馆”的学习过程和心路历程记录下来,成为学生成长的见证呢?学校课题组教师在不断地摸索中找到了理念与实践的结合点,即编写校本课程《学生活动手册》。手册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博物馆的内容特点,提出不同的参观要求,进行展馆介绍,提供学习资料,设计相关作业……学生拥有了这样的手册,能帮助他们明确前课—课中(参观实践)—后课等不同环节的任务,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参观,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现在,每次走进一个博物馆,学生都会与精美的“活动手册”相伴,前课上,学生们都爱不释手地捧着“活动手册”,一遍遍地翻看,对博物馆进行一个整体的了解,同时完成参观博物馆前的小组组员分工,并依据前课了解内容提出想解决的问题;在参观过程中,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带着问题,拿着《学习活动手册》,在手册的帮助下,同学们有序参观,寻找答案,参与实践活动。后课中,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或是摄影作品,或是绘画作品,或是一段影像视频,或是稚嫩的配音留念,或是一份份手工制作,等等。学生成果展示的环节也是交流、评价的过程。同样去看一个博物馆,不同的人所看到的东西、所建构的意义其实是不一样的,经过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学生们的知识固化下来。
就是在这样不断实践、调整、完善、再实践的过程中,我校的校本课程建设走到了今天。七年的建设和坚守,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博物馆这座丰富的教育殿堂带给学生们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方法、途径、意识、习惯……
通过六年的博物馆参观学习,学生们所收获的是比知识更丰厚的财富,即文化自觉的意识、文化素养的提升、人生品位的提高,这些对于学生们后续的发展乃至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