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岩国
摘 要:提高中职教学质量,要进行涉及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构建适应就业教育要求的课程模式与教学模式。实施项目化教学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本文从项目化课程的特点、实施原因以及需要遵循的原则三个方面论述这一新模式。
关键词:教学改革 项目化课程 课程模式 教学模式
随着中职学校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的过渡,中职学校的管理也随之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方法和手段就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要提高中职教学质量,不仅要从教学管理等外在因素入手,更重要的是要进行涉及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课程与教学改革。这就必须实现从专业学科本位向就业能力本位观念的转变,努力构建适应就业教育要求的课程模式与教学模式。
中职学校的学生很难按照严格的学科体系综合学习各种难懂的理论。他们认为,只要能做、够用就行。学生在上理论课时经常瞌睡、玩耍,甚至逃课。
一、项目化课程构想的提出
1.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当前中职学校对于企业的需求,认识既不统一,也不全面。有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后续发展观),也有强调专业技能的(实用主义观),更有强调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适应社会观)。以上观点在认知上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企业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基本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就业人员在知识、技能、态度三大职业要素上应该达到一定的规格和质量标准。
其二,就业人员适应生产环境及生产内容,理解、认同和接受企业管理文化,适应企业生产管理、控制模式,主动配合,相互协作。
2.中小型企业生产方式转变的要求
为数众多,能够吸纳大量就业人员的中小型企业,他们的生产和服务方式往往是围绕某一个项目来展开的。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没有自己的专利,以接订单开展生产,产品周期短,个性化比较强。这就要求中小型企业实施项目化生产和管理,同时要求企业的工作人员要有参与项目生产的能力。为适应这一转变,我们就要创设与企业生产环境相一致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进入到一系列项目化生产和服务的工作环境中去,提高参与项目化生产和服务、适应项目化管理的能力。
3.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往往是教学、实习两元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实现“教、学、做”的真正统一。专业知识的教学偏重于纯理论的教学,教材内容的更新不能反映当今新知识的要求,而且与实践教学相脱节,学生就没有兴趣去学习。再加上实习大都转换成专一化的劳动,难以促进学生技术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没有真实的职业环境,更无法对学生进行职业环境中所需要的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改革,项目化课程则适应了这一改革要求。
二、项目化课程的特点
1.以项目训练为主线,贯穿相关理论知识
项目化课程是把真实、完整、具体运作的项目作为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内容。学生的学习是从了解项目任务开始,进而认识完成项目任务需具备的条件,在项目计划的制订和实施中,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就通过学习、请教、讨论、研究等多种方式进行处理,最终达到完成项目的目的。
2.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相互促进
项目化课程的教学是以技能项目训练为主线,以完成项目任务为目标的教学活动。学生在做中學,在学中做。学生学习理论是因为实际工作的需要。
3.拓宽了职业态度训练的空间
实施项目化课程,学习环境就是职业环境,教室、实作室一体化,工作岗位就是学习场所。这就为职业态度的训练提供了真实的职业场景,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职业素养。
4.促进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在项目化课程的实施中,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辅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项目任务的驱动下,学习主动性增强,会提出各类问题。在集体讨论中,也会产生具有创造性的想法。这一切都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资源。
三、项目化课程实施的原则
1.综合性原则
我们实施项目化课程,就是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因此,要打破科目制、课时教学制,将一些理论课程分解,并与相关实践课程进行复合,合理地综合成若干教学项目,做到以项目训练为主线,贯穿项目中所需的各种理论知识,强化适用性、够用性、实用性。
2.行为导向原则
在项目化课程的实施中,企业的文化和管理思想、对员工的行为要求都体现其中,我们对学生要始终强调科学、严谨、认真、负责的精神。
总之,项目化课程模式是对当前中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一次重要变革,任重而道远,还需要广大中等职业学校同仁们的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以真正达到教学改革为学校发展服务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