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霁
[摘 要]探究性学习材料是小学生开展数学探究性学习的重要载体,没有探究性学习材料,数学探究学习便成了空中楼阁。教学中,要善于选择具有现实性、分层性和挑战性的探究材料,优化学生对数学的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学习材料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要引导学生通过数学探究获得数学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促进自身数学素养的发展。”实施新课程以来,探究性学习成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有效发展。探究性学习材料是小学生开展数学探究性学习的重要载体。教师需要准备和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与生活经验的材料,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动力,驱动他们探究的热情。
一、联系生活——注重现实性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学习生活化是新课改革精神的体现。教师要从生活实际中的具体问题入手,选择符合学生生活起点的材料,提高探究材料的价值,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亲近数学、乐于体验的精神。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整数”的内容时,可以设计以下探究材料:
有一天,老师去书店买书,带了100块钱,想买下一套《皮皮鲁总动员》,
①每本13.4元,一套10本,
②买下这套书到底要多少钱,你能计算出来吗?
这样富有实际意义的探究材料,激发了学生探究“到底100块够不够买到自己喜欢又熟悉的这套书呢”的动力,于是他们开始估算这套书大概的价格,然后又引导学生探究“到底要多少钱”这样的探究问题上来,学生便能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小数乘整数的方法。这样的探究材料,对于学生来说亲切、自然,与教学内容达到无缝链接,防止了探究活动的形式化。
二、由浅入深——注重分层性
学习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过程,探究性学习要搭建思维的层次,使学生在探究中拾级而上,不断构建知识、提高能力、增强兴趣。为此,数学教师在教学素材选择和设计上就要注意思维的分层,体现探究学习的不同价值需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有所收获、有所体验,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例如,在教学“对称图形”一课时,笔者在多媒体上出示了以下一些平面图形:三角形、月亮、正方形、F、汽车的侧面图。让学生先利用这一些图形进行分类,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出现了按对称与不对称这一标准分类。接下来让学生再利用这一些图形对对称图形的特征进行探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很自然地得出了数学结论。
在这一课中,使用的材料看似随意,其实是暗含了对教学重难点的分层突破,体现了思维的层次性。三角形和正方形是数学图形,而月亮、汽车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前面四种是轴对称图形,三角形只有一条对称轴,而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月亮代表圆形有无数条对称轴。而F和汽车不是对称图形,在这里很多同学以生活经验出发,不结合题目要求,很容易将汽车看作对称图形。在这样的材料探究过程中,学生便能不断实现同化和顺化,不断提高思维的高度。
三、设置障碍——注重挑战性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学习材料的选取上不能过于简单,如果过于简单,学生就会失去探究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给学生选取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材料,要为学生的探究之路设置一定的障碍,这能让学生在数学探究的过程中逐渐获得。
例如,教师在教学“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这一课时,可让学生利用一根吸管和一把剪刀进行以下数学探究:把一根吸管剪成三段,再拼一拼看看能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自己的操作情况,并且讨论思考怎样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得出了“最长的线段必须比另外两条线段的和要短”这一结论。
以上案例中,教师打破了传统的上课模式,让学生寻找不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然后让学生推导出三角形三条线段的关系。这样的探究素材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思维难度的,正是因为设置了富有挑战性的思维活动,学生有了充分的思考和实践的机会,才能进行了有效的数学探究。
总之,数学探究材料是探究教学的基石,它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要善于并合理精选具有现实性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探究材料,让学生在充分的材料探究中达到数学知识吸收最大化的目的。
责任编辑 晴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