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亚丽
[摘 要]小学作文教学一直是教师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写作的瓶颈。教师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文本,走进大自然,积累写作素材,感知感悟生活细节是提高写作技能的法宝。
[关键词]作文教学;生活;大自然
一、走进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由此可见,学生要有作文的清洌之水,必须找到作文的源头——素材,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技巧,让学生切实走进生活,积累丰富素材。
1.感知社会生活。社会生活包罗万象、五彩缤纷,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触角伸向广阔是社会生活,深入了解生活内容,发现美,表达美。比如,根据教材单元训练重点“就生活中的某一个方面进行社会调查,完成一份调查报告”。教师可布置学生走访小区物业管理部门、小区居民、街道办事处等相关部门,就本街道或某个小区为单位的用电用水情况进行为期一周的统计。收集用电用水数据,然后根据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问题,并进行归纳梳理,整理出用电用水情况的基本现状、主要用途、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建议等,这样,一篇富有建议价值的作文就完成了。同理,教师还可让他们或在家人的陪伴下,或独自进入商场、菜场、文化中心、小区周边的公园等场所,观察、记录生活实情,形成写作第一手材料。这样一来,学生作文时就做到了有备无患,不再为无话可说而烦恼。
2.感受家庭生活。家庭是亲情的游乐场。只要学生学会观察,并通过日记等形式及时记录,就很快能够摆脱亲情类作文提笔落入窠臼的俗套。比如说:一天的校园生活结束了,或快乐、或烦恼的你回到家,将父母对你的态度、语言、表情记录下来;过生日了,将父母乃至亲人对你的祝福、承诺、期望记录下来;周末跟随父母亲人看过一场惬意的电影,将自己的真实感受记录下来,如此等等。看似生活琐碎细节,但也正是细节构成了作文的感人情节,让表达更加淋漓酣畅。
3.感悟校园生活。校园生活是学生生活的主阵地,有效激发学生对校园生活的情感是打开学生作文素材的主渠道。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引导学生观察校园生活,感知感悟校园生活的美好,进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如春天到了,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校园景色的变化进行一次全方位的观察,完成一篇写景文章《校园春色真美好》或者《春到校园》,有了丰富多彩的素材,学生能够将自己的真实感受、感悟表达出来,不再是凭空想象,而是言之有物,情真意切。
二、走进文本,积累多彩语言
当学生拥有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以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强化文本阅读,撰写心得体会。
1.以书为友。精美的图书、精彩的语言是学生积累写作语言的导师。教师可通过建立班级图书角、图书阅读小组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广泛阅读,涉猎古今中外的名家作品,吸收借鉴大师的精美语言,为将素材转化为自我作品奠定基础。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好图书的选择、推荐工作,不能良莠不分,让学生误入歧途。
2.撰写笔记。不动笔墨不读书。将阅读中自己感兴趣的片段、结构、精美语言、写作技巧记录、整理、归纳,长此以往,学生才能将课外读物化为自己的作文技巧,坚持不懈,形成自我作文风格。教师不定期组织学生在班级内进行读书活动竞赛,谈感想,谈感悟,谈读书收获,相互交流,彼此借鉴,共同分享,形成良好氛围,促进读书积累活动取得实效。
三、走进自然,激发写作热情
大自然的绚丽多彩、神奇迷人,无疑是触发学生写作灵感的源泉。教师不能将作文教学仅限于课堂,而要拓展延伸,将丰富的素材、精美的语言在大自然的广阔情怀下得到表达与抒发。
一是认识大自然。周末的时候,让家长陪伴孩子走进田野,走进远山,认识花草树木、庄家作物,采集新鲜标本。同时,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通过手中的画笔画下来,喜欢叙述的同学将自己的感受说出来,与家长、与同学进行交流沟通,交换看法,形成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
二是在大自然中进行写作。如写作《踏青记》,教师带领学生到城郊去发现春天的特征。教师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有序观察,发现事物的真实特征,随手记录,待观察结束,集中进行写作。
由此可见,作文教学并不是难于上青天之事。只要教师勤于思考与指导,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细节,注重积累丰富素材,强化语言表达,说真话,写实情,便能够写出符合生活实际的文章,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 满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