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2013-04-29 18:42:52窦素梅李玉娜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实践效果顶岗实习工学结合

窦素梅 李玉娜

[摘 要] 应用性高等院校为提高毕业生的实践技能及创新能力,较多地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但绝大多数高校实施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只是停留在初级阶段,满足于校企松散的联合,而并非在教学中心的基础上的结合,归其原因主要在于其没有正确理解“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真实内涵。本文通过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新解读,把校企合作分为初、中、高三种形式,工学结合就是校企合作的高级形式,只有把工学结合提高到如此地位才能避免企业抛离“教学的中心地位”,盲目求利而廉价用工。

[关键词]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实践效果;质量控制

高等院校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是目前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然而,如何有效地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就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亟待攻克的难题。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探索适于应用性高等院校发展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总结相关实践经验,在应用型本科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道路上树立一面旗帜。

一、国内外关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现状综合评述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认为教育的本义之一就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氛围,使个体的自我体验与外界介入的价值观保持和谐,从而达到个体“完备”发展的目的。

卡尔的观念即是校企联合办学,共同促进教育受体的素质完备,培养他们将来进入真实工作环境后的岗位适应能力。这一观念与德国“双元制”教育理念所强调的企业与学校相互补充和促进理念如出一辙。这一教学模式通过强调“做中学”来体现教育本源的回归。

英国应用型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流思想是培养教育受体的关键能力,这种关键能力的培养不仅仅靠理论教师的面对面传授,更依赖于企业熟练技工的手把手指导训练。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其实就是学徒式的帮带思想,主要目的是培养教育受体的专业实践技能。

目前,我国应用型高等院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上也聚焦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但校企合作难于实现校企利益一致,大多表现为松散的联合,各自寻求自身的核心利益,从而严重脱离了校企合作的初衷——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内容

1、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内涵的重新认识

一般情况下,我们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解读为:校企联合办学,学生半工半读,从而实现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

实际上,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之间还存在一个层次的问题,校企合作最初只是松散的聯合,各自围绕自己的核心利益而泛泛而谈校企合作办学,这种情况下的校企合作只是校企合作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校方与企方应在教学质量提高这一基础之上寻求利益一致;中期阶段的校企合作是在拥有共同利益基础上的资源共享和互换,具体地说就是校方知识密集的优势可以为企方利用,而企方设备、实践经验密集的优势也可以在具体项目的规定下为校方所用。

校企合作的高级阶段就是工学结合,这一阶段的学生可以随时顶替企业熟练技工进行生产劳动,并从生产实习中获取新的实践经历和改进生产技术的动因。

2、校企合作方式的改变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是简单地把学生送出去,而是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去实践。具体来说就是校方根据教学计划制定相关项目和项目目标,然后让学生在企业中主动探索完成项目目标的关键技术。最后,由校方负责考核验收实践效果。

3、利益一致基础上的校企合作项目创新

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制定与培养目标相一致的实践项目,在充分考虑学校各专业特色的基础上,选择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不同组织方式。然后做好实践过程中的质量、效率控制,确立实践效果考核标准,以及是否达到实习目标的责任追究机制。

三、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设计及可行性分析

1、实施方案设计(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1.加强校企沟通和对话,寻求两方最大程度上的利益目标一致。

2.建立稳定且符合专业发展要求的实习实践基地,修改专业教学计划,并在教学计划中明确每年的实习时间及校企实习指导教师。

第二阶段:

3.改变盲目把学生送出去进行生产实习的做法,制定阶梯式的实习实践项目,明确项目目标,然后让学生带着目标和任务进入企业实习。

4.做好实习过程的效率控制,校企两方鼎力合作,最大程度地实现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实习项目级别的吻合。

5.建立实习效果考核机制和是否达到实习目标的责任追究机制。

6.工学结合(顶岗实习)。

2、具体实施计划(含学期进展情况)及可行性分析

1.具体实施计划(含学期进展情况)

第一类:三年制高职

三年制高职学生的校外实习及工学结合主要在各暑期、第四学期及第六学期开展。因为第一、二学期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第三学期会有一部分专业技能课程。第三学期的相关专业技能理论课讲授结束后,应立即安排相关项目的实践。第四、五学期所学课程是可用于多种职业的迁移性能力培养的专业技能课程,此项能力的培养也需相关实践项目的支持。所以,在第六学期应安排毕业实习(顶岗)。

第三类:四年制本科

四年制本科学生的能力培养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职业道德基础。

第二,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研究成果的应用推广能力。

为此,校外实习应为第一个方面的能力培养留足时间。具体来说,第一、二学年为基础理论学习时间;第五学期应为专业技能课程,第六学期就应安排相关的校外实习项目,第七学期主要是进行可用于多种职业的迁移性能力的培养,即所谓的职业延展性。第八学期安排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及答辩。

2.应用性高等院校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目前,大多数应用性高等院校(特别是高职类院校)各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学时的安排都在40%以上,并且各专业都或多或少的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这为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提供了时空保障。

第二,目前,多数应用性高等院校开设的专业为市场需求量较大的专业,且市场对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所以,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适应了人才市场的迫切要求,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必然会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第三,部分院校为三本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且存在高职层次的学生与本科层次的学生并存的现象。这使得他们更易于保留实践能力较强的传统优势,而且学校已经培养起来的一大批实践教师能够支持学校教育与企业岗位教育接轨,为实习项目及实习目标的制定提供巨大的智力支持。另外,学校已经建设的大量校内标准实验室可以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现提供辅助力量,校内标准实验室理想化的实践环境更够让学生更易于适应职业岗位,从而为学生进入企业的复杂工作环境搭下跃迁平台。

四改革后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价值展望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本身就有极强的实践性,此研究成果一经在应用性高等院校范围进行实践,必将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教育受体能够主动地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另外,此项研究成果还将助推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资源整合,发挥教育资源的凝聚效应,形成综合效益;第三,本项目的研究能够促进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及课程结构的优化,使得教育资源在教育事业中的分配更加均衡、合理。

参考文献:

[1]张宏喜.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原则与实践——对安徽科技学院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思考[J].安徽: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9,23(1)

[2]冉志晗,夏蓓洁.培育当代民族精神,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J].北京: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07)

[3]杨慧瑛.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整体设计的研究与实践[J].浙江: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8(11)

[4]中国教育报《应用型本科院校寻突破:错位竞争办出特色突围》新华网,2011,11

作者简介:窦素梅(1981—),商丘工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及文学史。

李玉娜(1975—),商丘工学院基础教学部专职教师,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实践效果顶岗实习工学结合
中职导游专业技能教学微课资源实践效果研究
科教导刊(2016年28期)2016-12-12 06:05:28
“情景”教学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效果研究
药理学教学中PBL教学法的实践效果研究
求知导刊(2016年30期)2016-12-03 10:35:33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文理导航(2016年30期)2016-11-12 14:49:32
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实践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科技视界(2016年18期)2016-11-03 23:15:51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校企合作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研究
高职院校大学生顶岗实习存在法律问题的成因分析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9: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