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 “百强村”农村产业状况的调研

2013-04-29 00:44张亚娥赵长启
中国集体经济 2013年6期
关键词:百强土地农民

张亚娥 赵长启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按照陕西省渭南市市委组织部的要求,对2011年渭南市评选出的“百强村”进行调研,其中一项内容是“百强村”的农业产业发展。调研主要通过座谈、发放问卷、实地参观的形式进行,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渭南“百强村”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入选全市“百强村”的一项硬指标。所在村能够利用自己的地理环境优势,发挥各自的特色产业,比如临渭区官路镇南志道村以瓜菜为主要产业,2011年的人均收入8530元(只是农业收入部分),合阳县金玉镇定国村只有130户,以苹果为主要收入,人均2.8亩果园,2011年人均收入上万元。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发展成果显著

首先是农村产业发展多元化,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很大的实惠,使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稳步递增。潼关太要镇寺底村——由落后变先进的典型。该村以养兔和运输成为主要产业,村上还办有鼎盛木业公司。村民人均收入由6000元增长到现在的10060元,村上排名也由过去的79(全县共83个村)位上升为一类村、百强村。还有,农村产业化的发展除了给当地农户带来很大的收益外,还让当地的农民走出去,去外村承包土地种瓜种菜。比如2011年,官路镇农村科技能手出外承包土地种瓜人数达1500人,种植棚瓜面积6000余亩,经济效益达5000多万元。村民去外村承包土地种瓜种菜,不仅给自身带来更大的效益,还给当地的农民带去技术,因为他们大多是联手承包大面积土地,需要雇佣当地劳动力,使得当地劳动力不仅从自身的土地上解放出来,还学得了技术,获得了更多的收益。

其次是产业规模更大、结构更加合理化。由于各地地理环境不同,各个“百强村”都在努力挖掘当地资源,通过适当的土地流转,按照不同区域进行合理规划,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例如合阳县路井镇雷庄村现有耕地4486亩,该村根据当地的地形、气候和土壤,调整产业发展结构,到目前已有1500亩苹果园、550亩桃园、500亩红提葡萄园、机动地586亩,还有一个容纳500头奶牛的奶牛场。这样的产业结构不仅解放了很多劳动力,而且因为其合理性让外界看到了前景,也得到了由省政府带头发起的3000个龙头企业包3000个村的资金支持,每年得到20万元资金支持,这对于一个村的发展无疑是注入了一股活水。

(二)基础设施率先完善

围绕“道路硬化、饮水净化、生产优化、环境美化”的“四化”要求,进一步优化了农村人居环境,完善了农村基础设施,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条件支持。白水县的张家塬村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积极实施以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为重点的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通过重点实施、易地搬迁、扶贫开发、土地整理、农村沼气等工程,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成了整齐统一的新农村。合阳县的北王村经过3年多的努力,村容村貌大为改观,每个巷头都建有垃圾台,每个垃圾台都有固定的保洁人员,全村共建了13个垃圾台,3个公共厕所,走进北王村,仿佛进入城市的小区。

(三)农村“两委会”的带头作用明显

人常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围绕“兴产业、促增收、鼓腰包”,村委班子成员带头承诺“要致富,找支部,有困难,找党员”,这在每个农村产业型的“百强村”里都表现明显。例如,蒲城县上王镇太睦村村支书申元辉倡议“一名党员带领一个团队,搞好一个产业”,申元辉带头承包了50亩土地搞红提葡萄,他把风险留给党员,把经验带给群众(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申元辉只是该村的一名村官,年轻有为,情系百姓,当上了该村的村支书,但申元辉并不是这个村的人,足以看出该同志在本村的威望。)王庄镇翟尚村2009年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时,党员建议发展新品种核桃,村里每棵苗木补助2元,林业部门补助1元,并且党员干部带头栽植,现已发展到2400多亩。

二、“百强村”农村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通过对“百强村”产业情况的了解,我们看到新农村产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存在不少问题,而且这些问题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1.农业生产成本上升较快,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虽然这几年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农民增收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农业生产成本的上升又同样影响了农民增收。在调研中了解到,现在农村发展各种产业,不论是蔬菜大棚,还是西瓜大棚,或是栽种果树,都需要各种各样的投资,比如:种子、化肥、农药、雇工,以及排灌费、机耕费、机收费、电费、承包耕地使用权费等等,尤其是遇到天年不好的话,就会遭到重大损失,用农民的一句话总结就是“血本无归”。

2.产业发展投入严重不足,产业发展后劲乏力。农村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强力支撑,新农村经济的长足发展需要基础设施提供强有力的实力保障。免征农业税后,农村基础财力剧减,加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历史债务,省、市、县下拨经费仅能维持乡、村组织机构正常运转。而其他各项专用资金大多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产业专项投入微乎其微,所以,在调研中了解到,村里要发展各项产业都缺乏很大的资金支撑,很多带头人都不同程度的为村发展垫资。比如:华阴孟塬镇小寨村支书延建华个人垫资43万元,白水杜康镇张塬村村主任张跃进为了村里各项事业发展垫资40余万元。另外,产业发展后劲乏力,比如白水县的杨沟村、东文化村的苹果产业没有得到及时的新老树种的换代和技术的更新,导致目前的苹果产业后劲不足,出现了很多后续的问题,其苹果产业的发展赶不上白水县西边乡镇的发展。

3.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目前农村从事农业产业发展的大都是50岁左右的人群,这个年龄群体难以承受强大的体力劳动,接受科技的思想意识也较落后,而年轻人对从事农业发展没有兴趣,也不愿回农村。最终,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处于一个相对较为缓慢的阶段。

有位村支书谈到本村的基本状况时说:“外出打工并非长远之计 ,毕竟拼打成功的人少之又少,要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农民由于受自身文化素质限制,思想意识不到位,目光比较短浅,只看到自己现在能挣多少钱,而忽视了整个家庭的长远发展。”

三、对农村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为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在土地流转上要突破难点,突显亮点,在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上求突破。一是强化宣传培训,在共识共动上求突破。宣传好政策法规是做好土地流转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群众有了认识,才能变为自觉行为,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各级、各部门要开展典型事例、典型经验的宣传,特别是典型宣传。要帮助乡村干部和农民群众提高认识,正确分析流转和失地的区别,让群众意识到“命根子”能变为“钱袋子”,形成共识共动,为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二是要大力倡导整村整组的流转模式,鼓励整村整组的农户将各自承包的土地统一委托乡镇流转服务中心,集中进行流转,连片整理,助推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三要做好管理服务,在规范运作上求突破。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是加快土地规范流转、保障农村社会稳定的基础。要规范管理体系、流转程序、合同管理和档案管理,确保土地流转工作规范、有序、健康运行。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在园区建设上求突破。政策扶持是促进土地流转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法宝。

(二)大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探索组织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是增强产业化经营组织竞争力的重要环节之一。首先,切实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基地建设要充分调动农户、龙头企业、社区合作组织和各方的积极性,高起点规划,多渠道筹资,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农户家庭经营的基础上,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其次,还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如大荔县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11个。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一个有效形式,要坚待“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凝聚力和经济实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加强对农户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项服务,在生产和经营中发挥桥梁和纽带以及龙头带动作用。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壮大农村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支持多种形式的“创意农业”、“快乐农业”健康发展。壮大富平奶山羊、华县蔬菜、韩城花椒、白水苹果、蒲城酥梨为特色的专业合作社,完善小额信贷、联户担保、技术服务、农资配送、仓储加工、电子农务等新型服务。

(三)提升科技对农业的支撑能力,力促农业经济发展

在调研中,笔者深切感悟到了科技的重要性。蒲城埝城村孟书记是一位很在行的西瓜产业发展能手,他在实践基础上得出了自己独特的经验:“一是要把科技宣传和农民的实际素质结合起来,让农民易于理解,易于应用;二是科技信息要和农民的实际结合起来,给农民选好种子,选好农药,做好销售服务;三是要让农民明白产品与市场的有效结合,产品与市场要对接”。而这些经验的前提是农村党组织要带头学科技、用科技、宣传和推广科技,积极做群众科技致富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领路人。

随着农产品产业的发展,也要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验检测中心、农业生物种质资源保存库、农业信息网络资源库等农业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完善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支撑基地,增强农业科技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实力。不断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各环节的技术创新,主动把质量及相应的技术规范和农艺要求引人农户,带动农户和基地的标准化生产,创造一大批优质农产品和名牌产品。

(作者单位:陕西渭南市委党校)

猜你喜欢
百强土地农民
我爱这土地
中国百强报刊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百强报刊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百强榜单
2014上海百强企业
分土地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