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

2013-04-29 00:44:03张玉真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3年6期
关键词:约数外延等腰三角

张玉真

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他们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弄清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为此,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要把握好概念之间的共性和区别,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从具体到抽象,深入浅出,准确地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讲清讲透,使学生理解透彻,掌握概念,提高教学质量.

数学概念大多是理论性的知识,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能力低,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小学教学大纲要求:“概念的教学,要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防止死记硬背. ”这样,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概念思维能力,否则是不可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数学概念的. 因此,教师在概念教学中,必须以培养学生概念的思维能力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概念思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大纲的“要求”,才能不违背教学规律,下面我就以概念教学谈谈几点看法:

一、从局部到整体,掌握概念的内涵

数学概念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使学生弄清概念的内涵. 概念的内涵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 让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某个概念的内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那种“类概念”加以“限制”的内涵,小学生更难于完整地把握. 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让学生“下河喝几口水”,使他们亲身经历一个从现象到本质,从片面到全面,从局部到整体的抽象过程是很有必要的. 针对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的模糊现象,精心设计一些题目,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训练,让学生分析,判断和推理,然后进行反馈矫正. 这样,学生就会从中获取经验和方法,强化对所学概念内涵的理解,使思维逐渐趋于严密.

例如,“循环小数”这个概念,具体对小数这个类概念加以很多限制,如果单纯用证明的例子,只说明什么是循环小数,学生表面上似乎听懂了,但事实上却容易掩盖学生思维上的种种缺陷,使之判断错误,因此,我组织学生讨论这样一道题目:下列哪些数是循环小数:3.45353……,0.04404040……,6.747474,0.333……,13.613613……,854854854,0.976967……,學生在讨论中,有的忽视了“依次”这个“限制”,误以为0.976967……是循环小数,误以为13.613613……的循环节是136,有的忘了“不断重复出现”“无限”的限制,误把6.747474当做循环小数,通过矫正,帮助学生运用定义进行剖析,学生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循环小数定义的内涵.

概念的形成是概念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中我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形成概念. 如:在讲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时,我出示三个不同的三角形,让学生用尺子量它们的边. 量得的结果是:每一个三角形都有两条边相等,从而概括出:“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接着我又让学生量它们的角,量得的结果是:这三个三角形都有两个角相等,且一个是锐角三角形,一个是直角三角形,一个是钝角三角形. 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能得到两个结论:(1)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 (2)等腰三角形有的属于锐角三角形,有的属于直角三角形,有的属于钝角三角形. 这样就提示了等腰三角的外延. 学生对此概念有了一个完整的理解.

二、多方辨别,掌握概念的外延

弄清概念的外延是概念教学不可忽视的问题. 所谓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范围. 外延和内涵是概念的逻辑特征. 记住了内涵,不等于对外延都很明确. 如:(1)教学约数和倍数这一节时,我先从整除的概念引入约数的概念,接着顺次推出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公倍数等概念. 即:整除→约数→公约数→最大公约数. (2)讲解倍数这一概念时,可抓住约数这一概念进行类比,从而导出“倍数”的概念. 有的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见到正方形、长方形、菱形都不敢说它是平行四边形. 有一道判断题“长方形是平行四边形. ()”许多学生都在括号里打“×”. 又如,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及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容易混淆,我就出示图形,引导学生抓住其本质属性进行分析、对比,从而确定其从属关系,“三角形的面积等于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这样就减少了学生在作业中的错误,加深了学生对所学概念的理解. 因此,我认为让学生全面地识别概念的外延是概念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 我采用的“多方辨识法”就是通过变换认识的方位、角度、背影,使学生能根据本质属性去识别属于此类概念的对象. 例如,教学几何中的“距离”这个概念,学生很容易出现“垂线是从上往下垂直”的错误印象. 于是,我让学生从直线外各点分别向直线作垂线,并量出这点到垂足的长度. 这样学生就能多方面地识别什么样的线段长是“距离”. 接着,我又适当地设置一些干扰背景,如要求在两条平行线间,过其中一条直线上的一点作出这点到对边所在直线的距离,等等. 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距离”概念的辨识能力,而且也为今后学习“高”的概念打下基础.

三、反复实践,掌握概念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让学生明确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数学概念的教学任务还不能算完成,因为就整个认知过程来说,并没有结束. 学生的这些认识,还必须再回到实践中去,即在应用中进一步检验,深化认识. 因此,在学完一个概念之后,老师还应该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去应用. 比如多设计一些习题让学生去练习,并在后面的教材中,适当地不失时机地以新联旧,使前面所学的概念不断地再现,不断地应用,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全面地掌握概念. 例如,在学习整数除法时,要背下“商不变性质”并不难,难的是能自觉地灵活应用. 因此,我在“简便计算”的练习中反复再现这个性质,又在以后的“除数是小数除法”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等知识中进一步强化,使教学效果得到明显的提高.

再如前面所说的学习“高”的概念,应该注意到“高”概念的形成将为下面学习“面积计算”做准备,反过来,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应用“高”来计算“面积”,让学生较熟练地掌握“高”这一概念,并且对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加以纠正,从而不断地巩固和强化学生对“高”的理解.

综上所述,数学教师应在概念的引入,形成中激发学生学习概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并把握新旧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从正反两面透彻、完整地掌握概念内涵的同时,又要多方面地辨识概念的外延,并且将所学的概念应用到计算过程中,从而使所学的概念得到检验、巩固和深化.

猜你喜欢
约数外延等腰三角
约数词语,不简单
怎样构造等腰三角形
最强大脑
如何构造等腰三角形
这里常有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中讨论多
关于工资内涵和外延界定的再认识
入坑
意林(2016年13期)2016-08-18 22:38:36
爱情的内涵和外延(短篇小说)
唐山文学(2016年11期)2016-03-20 15:25:49
新一代STE分子束外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