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宁
黄侃(1886—1935)
名字季刚,晚年自号量守居士,湖北蕲春人。国学大师,语言文字学家。1905年留学日本,在东京师事章太炎,为章氏门下大弟子。在经学、文学、哲学各个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尤其在传统“小学”的音韵、文字、训诂方面更有卓越成就,被称为“乾嘉以来小学的集大成者”、“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承前启后人”。1914年后历任北京大学、武昌高师、中央大学等校教授,培养出一批著名学者。
他是民国时期享誉海内外的国学大师,学问既专且博,尤其在文字、声韵、训诂等方面成就空前;他是学术泰斗章太炎的大弟子,但学问不让老师,与章太炎并称“章黄之学”;他不满三十岁就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此后二十年间,辗转执教武昌高师、山西大学、东北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等高等学府,弟子遍天下,更培养出众多的学术大家。
他是黄侃,却不是人们印象中的黄侃,人们印象中的却是另一个黄侃——黄疯子。
从执教北大开始,黄侃狂放的性格和古怪的举止就让他的课与众不同,他的故事也在校园中不断地流传着,以致成为了他执教的每所学校不可或缺的校园趣闻。而他本人则被称为教授中的一大怪物,“黄疯子”之名即由此得来。
黄侃在语言上可谓“语不惊人死不休”,他的机智与幽默正是他狂放的表现。在北大教书时,黄侃激烈反对白话文,经常和提倡白话文的胡适为敌,流传至今的段子不少。有一次黄侃在课堂上赞美文言文,反对白话文,竟举例说:“比如胡适的太太死了,他的家人如果用白话文打电报,一定要说: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要用11个字,如果用文言,则只须‘妻丧速归四个字即可。电报费节省了三分之二。”学生大笑。
还有一次,黄侃当面质问胡适:“你口口声声推广白话文,未必出于真心。”胡适问为什么,黄侃说:“如果你身体力行的话,名字就不应叫胡适,应该叫‘往哪里去才对。”胡适竟也无法反驳。
黄侃深知教学必须引起学生的注意,但在具体方法上,却又“疯癫”起来。在课上讲到某处,他经常对学生说:“此处藏着一个大秘密,但是凭学校给我的这点薪水,我还不能说。如果谁想知道,必须请我吃饭,我才会说出来。”一下子就吊足了学生的胃口。
更有一次,黄疯子竟然闹出了格。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黄侃一次讲课中突然说:“房子要塌了!”说完,拿起书包就向教室外跑去。学生们莫名究竟,一时手足无措,乱作一团,都拼命向外跑。门口拥挤不堪,不少学生钻窗而出,以致挤碎了不少窗玻璃。
对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的学生,黄侃宁愿“开小灶”专门施教。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同学生一起出游,吟诗作对,寓教于乐。这本是很好的教育方法,但在选择同游的学生时,黄侃怪癖的一面又显露出来,一定要既能写诗、又能喝酒的才能同行。学生中盛传,能和黄老师同游的可非一般人,因为要陪老师喝酒、和诗。能喝酒的不一定会写诗,会写诗的未必能喝酒,二者兼得的学生可谓少之又少,在北大时曾缄和孙世扬两人就因为兼备这两种才能,得以做黄侃的伴游,被学生们戏称为“黄门侍郎”。
黄侃治学严谨,曾说过“五十以前不著书”。1935年,黄侃终于到了知天命之年,他也为撰写大部头著作做足了准备。却因为一次饮酒过量,吐血而亡,成为学术界一大损失。
陈平原和章诒和二位学者曾说过,好的学校里要有教师的故事和趣闻流传,它构成了学校文化的一部分,正如民国时期章疯子、黄疯子等疯子辈出,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其实,只要不是“疯癫”出了格,我们就要给予教师自由教学的空间,容许教师教学的个性化,接纳教师中的奇人、怪人。不要总要求教师扳起面孔、一本正经。毕竟,只有有趣味的教师、好玩儿的教育才能吸引学生。
□ 栏目编辑 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