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成云 梁俊薇
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启闭通窍汤;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27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6-0040-01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传导性聋及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是儿童和成人常见的听力下降原因之一。因此积极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将2011年以来治疗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运用导师经验方启闭通窍汤治疗,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6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均来自山东省中医院耳鼻喉科门诊,男26例,女20例;年龄18~56岁,平均年龄(34.3±12.5)岁;单耳30例,双耳16例;病程一般在3 d到6个月之间。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耳鼻咽喉科学》[1]有关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标准。①患者有耳胀闷感,听力下降,可有耳鸣,自听增强,无眩晕、恶心、呕吐等前庭症状;②早期可见鼓膜充血、内陷,若有中耳积液,可在鼓膜上见到液平面;若反复发作,可见鼓膜增厚凹陷,或见灰白色斑块;③纯音测听呈传导性聋,声导抗鼓室图为“B”形曲线图(平坦型)或“C”形曲线图(负压型)。
2 治疗方法
采用启闭通窍汤加减治疗。组方:柴胡12 g,石菖蒲12 g,川芎9 g,辛荑花12 g,白芷12 g,生地黄12 g,赤芍12 g,黄芩12 g,鱼腥草12 g,陈皮12 g,半夏9 g,茯苓12 g,泽泻12 g,薏苡仁15 g,炙甘草6 g。若鼻塞重者,可加苍耳子9 g,鹅不食草9 g,辅以喷鼻剂喷鼻;若有鼓室积液者,可加车前子15 g;若病程久者,可加路路通12 g,地龙12 g。水煎服,每日1剂,7 d为1个疗程。用药2~4个疗程,观察疗效。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听力恢复正常,耳鸣、耳胀闷感消失,检查可见鼓膜颜色恢复正常,活动度好。纯音测听平均阈值≤20dBHL,声阻抗检查:鼓室曲线转为“A”型;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但仍伴有轻微耳鸣、耳胀闷感等症状,经纯音测听听阈提高20dB以上,鼓室曲线转为“A”型,或“B”型转为“C”型;无效:症状和体征同治疗前,无明显改善。
3.2 治疗结果 46例中耳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全身不良反应,亦未并发中耳炎其他病变。治愈30例(占65.2%),有效13例(占28.3%),无效3例(占6.5%),有效率为93.5%。
4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病因至今尚不明了,目前认为咽鼓管功能障碍、中耳局部感染和变态反应等为其主要原因[2]。从中医方面讲属于“耳胀耳闭”的范畴。此病多由风邪挟寒、挟湿、挟热偱经上犯,气血瘀阻、日久邪毒滞留,痞塞耳窍所致。《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风入于耳之脉,使经气痞塞不宣,故为风聋。”导师经验方启闭通窍汤中柴胡、石菖蒲、川芎、白芷、辛荑花行气通窍,以改善鼻腔通气情况,解除咽鼓管之闭塞,恢复鼓室通气。生地黄、赤芍凉血祛瘀,促进鼓室黏膜瘀血的吸收。黄芩、鱼腥草清热泻火。陈皮、半夏、茯苓、泽泻、薏苡仁健脾燥湿化痰,以消除鼓室之积液。诸药合用,共奏行气通窍,活血化痰,清热利湿之功。
参考文献:
[1]王士贞.中医耳鼻咽喉科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
[2]田勇泉.耳鼻喉科头颈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
(收稿日期:2013-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