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点”的艺术

2013-04-29 15:41周文明
课外语文·下 2013年6期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学艺术

周文明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观念的转变,学生思想的新变化,如何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内容鲜活起来,课堂教学丰富起来呢?论文从几个“点”来谈:一、切入点(也叫突破点)。找准切入点就找到课堂组织、教材内容把握的突破口。二、兴趣点。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语文素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培养学生的兴趣。三、活动点。新课改要求重过程重参与,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学知识。四、联系点(拓展点)。新课程理念认为教材要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五、对比点。对比阅读是阅读的常用方法。六、质疑点。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或分析过程中大胆质疑。

【关键词】语文教学 ;新课程改革 ;“点” 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教学从来不仅是技术,其实更是艺术,不管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堂组织都一样,高明的教师就如同一名魔术师,把教材、学生、知识“玩弄”于股掌之间,课堂不再只是传授知识的艰苦工作,而是一种美的享受。

我们常规的备课中,只要求老师准确定位一篇课文的难点、重点,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切实解决和突破之后就算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了。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观念的转变,学生思想的新变化,只做到这点实际上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内容鲜活起来,课堂教学丰富起来呢?笔者根据教学的一些经验,在这里拿出几个“点”来,谈谈“点”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切入点(也叫突破点)。古代庖丁解牛之所以能游刃有余,其原因就在于庖丁的心里十分清楚牛的结构中哪儿是骨哪里是肉。如果把一篇文章比成一头牛,我们老师是一位称职的庖丁,那我们只要找到恰如其分的切入点,整篇文章就迎刃而解。因此在课堂设计中一定要精挑细选,巧妙设计。一篇文章的切入点有多个,备课时可以列出N个,然后深入分析学生的心理、知识结构,进行比较,选择其中最佳的切入点。如果你的切入点能做到如捕蛇样抓住七寸,课堂组织的主动权,教材内容把握的主动权就会牢牢握在你的手中。课堂上只要你这个“点”一抛出,就一定能在学生的心湖中击起千重浪花,或如同地底的熔岩找到突破口后,一发而不可收拾的壮观效果。因此切入点在教学设计与课堂组织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万不可忽视。

二、兴趣点。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确实如此。一堂课如果全是老师板着脸如包公一样严肃,即使再好的知识或者你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似乎也不会领你的情,买你的账。笔者认为:语文没有“高师”只有“良师”,提高语文素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培养学生的兴趣,语文老师的成败也在此。然而,一堂课也不能全为着兴趣而上,该讲的知识必须得讲,该完成的任务总得完成呀!因而“兴趣点”就显得更加重要了。一篇课文的内容包罗万象,但总可以找出其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如在备课中每节课能找准一两个这样的点,适时地抛出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同时也可以让课堂气氛热烈起来,课堂生动起来。相反同学则容易疲倦,且对学习失去兴趣,从而阻碍对知识的掌握,久而久之,甚至失去对这门课的兴趣,那可就损失巨大了。因此,每堂课的设计中都应准备且恰到好处地融入兴趣点,让学生在开心一笑中学习,绝对是大有裨益的。

三、活动点。随着课改的推进,新的理念已经深入课堂,活动就是其中的亮点之一。重过程重参与,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学知识,课堂活动备受学生青睐。如果每节课都能有效地开展适当的活动,课堂会因之生辉,学生会因之动情。要实现这个目标,那么在备课处理教材时就应充分研究“活动点”(即可以用来开展活动之处),让学生尽量地参与和表现。其实每篇课文都蕴含有多个活动点,选取最能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活动点。如《卖油翁》可以要学生在葫芦上倒水比赛,也可以设投靶投标比赛,还可以改成课本剧表演等,应因目标而定。果真如此,我们的语文课定会魅力四射,学生又焉有不喜欢之理?本人以为,花点时间,花点心思,在语文课上搞些活动一定会让课堂灵动起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会大大增加。

四、联系点(拓展点)。新课程改革后,我们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愈加紧密了。不仅如此,我们现在的阅读考题中总会设置一道开放性主观题,这题就是联系生活的纽带。不论是为了学以致用还是应付考试,在处理一篇课文时都应确定一个联系点,用来训练学生,解决学生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或进行思想教育。如《清兵卫与葫芦》父母教育中如何对待孩子的兴趣,《一厘米》中父母应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子女,《石缝间的生命》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我们应采用什么样的态度,你要做石缝间的植物还是温室里的花朵等等,这些问题的设置能让学生处处联系现实生活。这点近来有点受到委屈,被批为“思想政治课”或“无效性内容”,其实这也有点不公平,文以载道,这是几千来中国文化的传统优势,如不能启发理解生活,表达读者的情感观点,那便是“纯”文学了。笔者认为,只要不过度追求,花太多的时间于其上,便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五、对比点。对比阅读是阅读的常用方法,即通过甲、乙文段对比来理解文段。对比不仅能突出相同事物的不同点,也能直观地揭示不同事物间的相同点。两个一站,谁高谁低,两人一张口,孰优孰劣一目了然,不言自明。为了训练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在教材处理中应敏锐地发现材料中蕴含的对比点,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对比有二。一是文中本身就有的对比,二是课内与课外的对比,前者如《石缝间的生命》中三种生命:野草、山花、松柏,蒲公英又有田野里和石缝间的对比等。后者如学了泰戈尔的《纸船》便与冰心的《纸船》相比。学了余光中老先生的《乡愁》便与同是台湾诗人李春生的《春望》比一比。这样可以加深对本诗文的理解,又拓展学生的视野,一举多得。

六、质疑点。即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或分析过程中会提出疑问的地方。新课改提倡学生发现式、自主性、研究性学习,而这些方法的基础就是问题,即对内容材料的质疑。这点对大多数老师来讲都做得很不够,因为我们老师习惯了“教参”上既定的界定成果,同时也疏于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研读,所以自己也无法发现问题,又何谈对“质疑点”的备份呢?“质疑”可分两类。一是课文中本身存在的错误性或缺陷性的内容。如教学《杨布打狗》很少会有人提出这个故事的合理性问题:狗不是靠眼睛来识别主人,狗最敏锐的是鼻子,主要依赖气味来判别,而文章却以“衣白衣”与“衣黑衣”来编写故事,自然是有不合理的成分。像这类的例子其实只要我们深入地研读课文就不难发现。二是老师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把握内容时于无疑处而问的质疑。我们经常发现不少老师课堂上问了很多问题,但其中没有几个是有价值的问题,大多都只停留在引起注意一类的“问”上,不能激发同学们的思维与思考,如上《散步》一文老师问:请大家思考一下本文写了什么内容?这类问题是毫无意义的。质疑的艺术在于“跳一跳摘得到”,问题不可太简单也不可太难,既要恰到好处,又要恰到好时,把握这两个“度”便是艺术。

常言道:“点”石可成金。综上所述,活用这些点,用好这些点,一定能使语文教学更上一个新境界,化技术为艺术。

(编辑:李敏)

猜你喜欢
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学艺术
纸的艺术
浅析新课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创新当前中学体育创新教育模式
新课改下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活动组织研究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