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强
【摘要】今天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对传统观念洗刷一新,换脑补血,就是要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时间留给学生,把思想放给学生。学生是主体,是主角,也是演员,老师是导体,是配角,当然也是导演了。
【关键词】兴趣;更新;广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当前,在全民教育中正在实施素质教育,但由于学校都有升学考试这根指挥大棒的存在,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却又是艰难的,几乎成了一句口号了,特别是理科。而文科方面,就其学科特点,实施这一教育方针还是相对容易一些的。现将就语文课来谈谈如何解决素质教育的问题:
首先,培养兴趣。有人说兴趣是第一位老师,一点不假。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用名人的经典故事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感到语文与自己的生活关系密切,用处广泛,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比如对学生口才方面的培养,冷战时期,我们用导弹把美国的高空侦察机打下来了。当外国记者问外交部长陈毅用的是什么武器。请猜,部长是怎么回答记者的?他可没用常见的外交辞令,板着一副严肃面孔,用“无可奉告”这句套话去搪塞记者,而是笑呵呵地说,“我们是用竹竿捅下来的。”好幽默、好新颖、好得体、好有个性的回答,这就是“说”的语言艺术。为保护学生的激情,可以在同学之间大力展开有关“说”的实践活动,如故事会、主题班会、演讲会、辩论会等等。又如“读”的兴趣吧,可以利用网络、媒体、书报等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在语文课堂上老师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带一本喜好的课外读物到教室来,在规定时间内阅读,读完之后与各位同学相互交换。如此循环下去,不仅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同学之间的人际能力,而且更重要的还是培养了他们爱书、读书的好习惯。
其次,更新教学。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多停留在数理化学科上的模式上,什么“满堂灌”、“填鸭式”、“题海战”,甚至连课后的思考作业都像理科那样如法炮制地要求学生用本子做答起来,然后让老师打个钩,才算是圆满地完成了语文科的教学任务。这哪是语文课的风格?有的老师也习惯于讲学,从小的方面(标点、字、词、句)到大的方面(篇章),所涉及到的有关语文知识,一点不漏地采用一个模式,讲,讲,讲,讲得学生心烦,讲得老师口干,讲得师生都没有信心教学语文了,致使教育对象产生了一种奇怪心理,认为上课听不听、学不学、做不做都是一个样:稀松平常的事儿,反正考试都能及格的,大家彼此彼此,相差无几,因而学生上课,时有睡觉、说话、搞小动作,甚至看课外读物的现象,这些都是“讲课”惹的祸,都是老师一厢情愿,担心学生什么都不懂导致的不良后果。殊不知,现代信息如此发达、如此富有、如此快速,学生怎么会如此愚笨呢?这样的教学模式,老师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权与话语权,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他们情愿看课外读物,也不愿上语文课了,足见其对语文课的厌恶程度,这也是语文老师教学的悲哀——课外读物是语文课的补充,是语文学科的辅助食粮啊,学生居然舍本逐末,小学而大遗!当今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对传统观念洗刷一新,换脑补血,就是要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时间留给学生,把思想放给学生。学生是主体,是主角,也是演员,老师是导体,是配角,当然也是导演了。只有把原来师生在课堂上的错位矫正过来,教与学的关系才会顺当确立,才会和谐极致,才会培养出新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至于说语文课要不要老师讲,什么时候讲,讲什么,讲多与少,这不由教学大纲来定,也不由老师的教学目标来定,而是由学生实情来定。假如老师讲到学生疑难处,讲到学生心坎里,讲到课文点子上,讲一讲又何妨?
再次,广泛阅读。时下复兴的“国学”热,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就是语文素质教育的体现,是教育鼻祖地地道道的教育思想的回归。语文,说穿了,就一个“读”字当头。中国古代,在没有多少老师指导和讲解下,却成就了不少的大家,没有学过政治学与管理学,照样能把一方国土治理得政通人和;没学过军事学,照样能统帅千军万马,驰骋疆场;没有学过理工科,照样能产生了一批又一批的科学家。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他们从书中“读”出来的!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老话,到“不求甚解”的陶潜,再到三味书屋里请教“怪哉”二字是什么意思的鲁迅,谁个不是“读”出来的名人?更不要说现在的“怪才”、“偏才”、“奇才”了。比如,“80”后生,就有在几门功课都挂红灯的情况下,竟然还能闯过“三重门”,走向广大青年受众,称之为“少年作家”什么的,这恐怕也是“读功”所致吧?当然学习语文,不是要求个个学生成名成家,但离开了读,什么也成不了。读,不一定单指学校给每位同学订购的那本只有百十頁的教材,也不限于在老师指导下的课堂学习,才叫“读书”,网络是读,媒体是读,报刊是读,影视是读,“听君一席话”也是读,生活还是读……所以语文的阅读,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处处留心是读语文,时时在意还是读语文。
最后,作文随意。学习语文,从小学三年级起都离不了作文。可许多学生,一提到作文,就愁眉苦脸的,或是咬笔杆子,或抄范文成风,或写不成章只好应付了事。探究原因,不外乎有两个:客观上,作文课上老师习惯于出个命题,要求学生依题作文。老师以成年人的定势思维方式,去预制未成年学生的作文,以期达到老师心里拟定的文章标准。于是乎,学生就只有在老师设置的圈套里“跳舞”了。可由于学生的思维、情感、意识、观念等等,与老师有相当的差距,怎么跳也跳不成一个像老师设计的模样来,自然写作时一愁莫展了;主观上,平时学生养成了只读书不动笔墨的坏习惯,一旦要动笔墨了,就不知道该怎么下笔行文,仿佛一切都被凝固断流了似的。幸好,现在的“话题”作文出现了,突破了过去的陈旧俗套,摆脱了成年老师的固有模式,让学生在比较宽广的舞台上去跳了。但还不够,在作文教学中,老师还要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生活等特点来训练他们的写作能力,不设标准,不作要求,不来统一,让他们“随意”写出各自的风格文章,并且也不放松学生平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随时都动动笔,写写日记、札记、随笔、心得之类。
(编辑:郭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