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结构分层初探

2013-04-29 00:44董丽娇
桂海论丛 2013年6期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

董丽娇

摘 要: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思想观念系统,主要包括位于基础层次的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列在中间层次的社会主义一般价值观和居于最高层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级的内容。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发轫于空想社会主义,集成于科学社会主义,突破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一般价值观源于社会主义实践及其发展的需要,是特定时代场景下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理想和价值愿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尚需进一步凝练。探讨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的结构分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基本价值观;一般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结构分层

中图分类号:B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3)06-0036-05

价值观是人们心中的深层信念系统,是人们基于自身生存发展需要对于客观事物有无价值、有何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和根本看法,是人们关于价值问题所持有的相对稳定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价值诉求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在人类社会的具体实践中,每一社会形态的价值观都是一个复杂庞大的体系,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社会主义一般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次的内容,其中基础层次是基本价值观,中间层次是一般价值观,最高层次是核心价值观。

一、位于基础层次的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

基本价值观,是关于某一社会形态基本性质和根本原则的价值判断和取向。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社会所特有的,表征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基本规律、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诉求的长期的稳定的价值理念。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是厘清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形态价值差异的主要标志,是能否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正确把握社会主义的价值需要、价值选择、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关键。

(一)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发轫于空想社会主义

早在16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奠基人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就明确提出了“公有制”、“按需分配”、“平等”、“人的全面发展”等思想观念。虽然莫尔在其思想理论中尚未提及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这一概念,但他对社会主义的源初表达已经触及到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的核心内容,进而为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的提炼与建构提供了学理支持和铺垫。莫尔极力反对以剥削为特征的私有制,认为私有制是一切罪恶产生的根源。“任何地方私有制存在,所有的人凭现金价值衡量所有的事物,那么,一个国家就难以有正义和繁荣”[1]43,所以,“如不彻底废除私有制,产品不可能公平分配,人类不可能获得幸福”[1]44。生产资料和全部产品公有是乌托邦最大的特点。“每个人一无所有,而又每人富裕。”[1]115乌托邦没有贵族地主阶层,人人平等,除了公选出的政府官员和从事学术研究的人以外,人人都得参加劳动,并以生产性劳动为基础组成乌托邦的家庭。乌托邦是一个平等的社会,自然给予每个人平等享有一切的权利。乌托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国民教育和社会教育,乌托邦居民享有肉体和精神两方面的乐趣,获得体、智的充分发展。

19世纪中叶,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英国的欧文批判地继承了莫尔关于“平等”、“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赋予了社会主义以“自觉劳动”、“和谐”等新的理论创见,至此,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有了更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如“平等”,社会将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把任何不平等的现象都消灭在萌芽状态。保证使所有人都能最充分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才是真正的平等,这是圣西门的毕生理想。又如“全面发展”,空想社会主义者重视教育,提出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努力促进人们在体、智、德、行方面的全面发展。再如“劳动光荣”,“劳动是一切美德的源泉,最有益的劳动应当受到尊重。”[2]“劳动是人的天生爱好,劳动权是最主要的天赋人权。”[3]劳动是光荣的,在未来的社会里,人们将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觉自由地从事劳动。再如“和谐”,这个社会消除了城乡差别和阶级对立,“工业生产将不像现在这样都集中在穷人糜集的城市中,而将遍布全球乡村的法郎吉中”[4]。“在这个社会里,人们将吃得最饱,穿得最美,有最好的住宅,能够随意去旅行,到处都可以得到生活必需品和生活上最美妙的东西,人们的智力发展水平很高,有运用自然规律和鉴赏艺术的能力,新的社会富有诗情画意”[5],整个社会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整体。

空想社会主义者“确信有可能实现一个财产共有、普天同乐、和谐协力和团结的社会,一个能使人类的力量,人类的美,人类的光辉和荣耀升华到最高境界的社会,一个安抚受难的人民、把不幸的人们从饥饿和悲伤的苦难中拯救出来而把幸运的人从自我主义中解脱出来的社会,一个使劳动与欢乐、富有与善良、德行与幸福在尘世间结合起来的社会”[6]。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学说虽然含有十分虚幻和空想的性质,但“他们天才地预示了现在已经科学地证明了其正确性的无数真理”[7]636,他们这些天才的理论预见,成为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的直接理论来源。

(二)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集成于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历来坚决反对为未来社会做详细具体的描绘,他们一再宣称,决不提供任何可以适用于一切时间、地点、条件的“一劳永逸的现存方案”,也并未对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做出详尽阐述和具体说明。他们只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的过程中、在同各种学说流派的论争中,对未来社会的大致图景做过一些粗线条的勾勒和描述。这些勾勒和描述是对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直接继承,推进了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的深入发展,凝练出“公有制”、“平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价值理念。

公有制是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物质前提的基本规定和表征。社会主义的价值主体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8]286。消灭私有制并不意味着“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8]288,取而代之的将是“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7]269。这种个人所有制不再是少数人占有社会财富,而是联合起来的个人对社会财富总和的占有。因此,这是一种真正的“个人所有制”,即联合起来的个人所有制,无产阶级革命就是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8]293,剥夺剥夺者,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平等是关于社会主义政治伦理关系及其原则的基本规定和表征。平等是无产阶级的战斗口号,是社会主义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平等作为社会主义基本价值的核心命题,马克思将其界定为“争取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并消灭一切阶级统治”[7]609。在马克思那里,“平等的要求已经不再限于政治权利方面,它也应当扩大到个人的社会地位方面;必须加以消灭的不仅是阶级特权,而且是阶级差别本身”[9]721。社会主义源于人们对平等社会的不懈追求和向往,社会主义将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机会和条件,使他们都能摆脱贫困和愚昧,在其共同生活和劳动的一切领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点。“社会主义是正义的事业,是实现平等基础上的自由人的联合”[10],平等是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的题中之义和具体体现。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关于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和终极目标的基本规定和表征。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成果,是人类价值认识中的共识元素,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终极理想。自由不仅包括我靠什么生存,而且也包括我怎样生存,不仅包括我实现着什么自由,而且也包括我在自由地实现自由。自由是人的类特性,是人与生俱来的价值诉求,也是社会主义的最高追求,“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生活和闲暇的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11]。自由是整个社会的自由,也是每个人的自由,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人将“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2],“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9]760。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社会主义的最根本的价值理念。

(三)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突破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如果说马克思的毕生理想是将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科学化,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孜孜以求于将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现实化。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始终与“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最高命题交织在一起。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奠基人邓小平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主题,振聋发聩地提出了“公有制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两个根本原则”和“社会主义本质论”等观点。邓小平一再强调:“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13]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就在于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进行组织生产。生产资料归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所有是共产主义者“特有的观点”。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消灭一切阶级和向无阶级社会过渡的物质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展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14]447“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5]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平等思想在经济领域的具体展开,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和最终目的。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日臻成熟和完善,相继推出“既促进经济的发展又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社会公平和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民主与法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16]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实现了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认识发展的新跃迁。这些重要思想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中富有强大感召力、持久凝聚力和不竭生命力的中心意涵,是统一思想、引领思潮、激扬民气、凝聚人心的力量源泉,是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本质,澄清各种理论困惑,解答各种现实问题的关键。

二、列在中间层次的社会主义一般价值观

一般价值观是关于某一社会形态主要特征和具体规范的价值判断和取向。一个社会的基本性质、根本原则集中表现为社会的基本价值观,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往往通过某些具体的概念和范畴得到表述,这些概念和范畴就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一般价值观。社会主义一般价值观是关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具体判断和表达。社会主义一般价值观归根结底源于社会主义实践及其发展的需要,是特定时代场景下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理想和价值愿望。社会主义一般价值观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它一旦形成便会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和主导观念,对社会的发展起到规范、引导和促进作用,并保证社会主义沿着正确的轨道和向着理想的目标健康迅速发展。社会主义一般价值观又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概念,在不同的社会主义国家以及同一社会主义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具体内容。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的进程中、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中,形成了中国社会主义一般价值观的初步判断,这其中既包括“独立”、“自主”、“统一”的政治立场,也包括“富强”的经济理念,还包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民族”、“科学”、“大众”的文化思想,又有“亦工亦农”、“亦文亦武”、“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构想,更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勤劳勇敢”、“艰苦奋斗”、“服务大局”、“无私奉献”、“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的社会规范。上述观点和论断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原则为基点,以革命和建设的时代特征为场景,以中华民族的精神为依托,在实践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一般价值观做出的具体判断,为新时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共产党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观,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改革实践,顺应国际国内的发展趋势,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了一系列新的价值判断,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一般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具体表现在:经济领域提出“效率”、“公平”、“共同富裕”、“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等观点;政治领域主张“自由”、“民主”、“平等”、“正义”、“法治”、“德治”、“反腐倡廉”、“安全”、“稳定”、“反对霸权主义”等论断;文化领域坚持“文明”、“先进”、“科学”、“包容”等思想;社会领域强调“和平”、“发展”、“和谐”、“团结”、“互助”、“诚信”、“友爱”、“进步”等取向;生态领域突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美丽中国”等理念。中国社会主义一般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在价值层面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做出的历史性贡献,它是几千年来人类梦寐以求的价值理想在中国的一种延续和彰显。

三、居于最高层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关于某一社会形态的本质属性和最高追求的价值判断和取向。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形态中长期存在的、广大社会成员普遍遵循的、相对稳定的根本价值准则,是社会价值观体系的内核和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从最深层次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1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普遍认可并努力践行的广泛性价值要求,又有感召人们不断递升的先进性价值理念;既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现实价值需要,又包含着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理想价值诉求。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的主心骨、一个国家的稳定器、一个政党的指南针、一个社会的粘合剂。

500年来,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理性嬗变,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识冲破重重迷瘴不断前行;一个半世纪以来,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跃迁发展,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日益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简练概括的要求越加迫切。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在实践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特别是近10年来,在重大战略思想层面,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学习型政党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以不断创新发展的科学理论迎接困难、应对挑战。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和我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着眼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性、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国家文化影响力的现实需要和明智之举。既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和最高追求给出简明回答的愿望,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拥有过人的胆识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勇气力量。

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内容丰富,层次多重,如何从中梳理和概括出经得起实践和时间检验的、权威性强的、能为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的核心价值观,是对我们党智慧和能力的一项艰巨考验。党的十八大报告采用了毛泽东同志经常倡导的“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思想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分为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从而实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统一,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同时,为了避免有关概括的草率性和盲目性,“报告”还用“倡导”、“培育”这些开放性表述为实践和认识的深化留有余地。可见,党的文献在第一次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上,非常注重理论严谨性与表达艺术性的高度统一。这种理论自觉和理论创新,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一步凝练,离不开实践和认识的不断发展。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离开人的社会实践,就不会有认识,更不会有认识的发展。相对于人类认识长河,人类实践洪流而言,人们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多次反复才能完成。社会主义作为一项崭新的社会实践,现实的社会主义还处于一个发展的初始阶段,各种社会体制和运行机制都需要逐步发展、成熟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一个要素、一个发展阶段,无法取代科学社会主义的整体实践,因此,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将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进程。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不能割断历史,我们作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坚持者、实践者、发展者,只有厘清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发展的历史过程和整个体系,才能在此基础上培育出科学的、高度凝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在实践中把科学社会主义坚持好发展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好建设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提高对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的整体认识,而且还需加深对三个层次价值观之间作用机制的关系认识。认识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孤立为之,只有将其与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一般价值观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理论与实践共进发展。

参考文献:

[1]莫 尔.乌托邦[M].戴镏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圣西门.圣西门选集:第2卷[M].董果良,等,译.北京:商务印刷馆,1985:71.

[3]傅立叶.傅立叶选集:第3卷[M].赵俊欣,等,译.北京:商务印刷馆,1982:135.

[4]傅立叶.傅立叶选集:第1卷[M].赵俊欣,等,译.北京:商务印刷馆,1982:259.

[5]吴向东.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0.

[6]赫茨勒.乌托邦思想史[M].张兆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25.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田海舰,邹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67.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576.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

[1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1.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47.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16]袁贵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中国社会科学,2008(1).

[17]裴德海.从一般价值到核心价值[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3:33.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Socialist Value System

Dong Lijiao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150022)

Abstract: The socialist value system is a huge and complex concept system, mainly includes three levels of content, the basis level of socialist basic values, the middle level of the socialist general values and the highest levels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e socialist basic values are originated from utopian socialism, integrated by scientific socialism and make a breakthrough in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 The socialist general values result from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practice, which is the common ideal and value of the whole members in a special period.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re needed refined further,refining. Doing research on the structure of socialist value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remise of cultivating and practic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Key words: socialist value system, basic values, general values, core values, structure level

猜你喜欢
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视角下的政治认同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弘扬“核心价值观”及文化馆惠民工作的真实案例
谈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浅析公共文化服务如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校园文化培育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析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