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之路

2013-04-29 14:45赵翔
延安文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老百姓故乡变化

赵翔,陕西宜川人,陕西省作协理事。作品散见于各报刊。现供职于某党政部门。

从宜川县城向西至三里湾右拐,进羊圈沟二里上山,再走十多里平塬,就是我的故乡——槐树塬。

槐树塬,百十户人家,三百多口人。因村口有一棵高三十多米,树冠直径近四十米的槐树而得名。大槐树究竟有多少年的历史,没有人能说清楚。老年人说,也许当年祖先看到了这棵大树,才停下迁徙的脚步,决定在此建村扎根。久而久之,大槐树成了村民崇拜的神树。二十几年前,大槐树被雷击后,不停地向下掉树枝,最终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虽然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桩,但仍然很有神韵。前几年,一位外地老板慕名而来,要花大价钱买走它,村民们坚决不卖。而且就连掉下来的树枝都码放得整整齐齐,从来没人去动它。

与大槐树齐名的还有一座文庙。历史上,村里出过一个读书人,村民为了纪念他,激励后人尊师重教,读书成才,走耕读之路,在十分贫穷的条件下,集资修了一座“魁星”庙。也许是这座庙的庇佑,人老几辈目不识丁的祖父,把独子父亲从小送到城里念书,直至1949年宜川中学毕业,并在解放初当了縣文教局长。在全国性的扫盲运动中,宜川名列全省第一,全国第二,父亲光荣地参加了全国“群英会”,见到了毛主席。不到三十岁,就到地区文教局任职。高考恢复至今,村里先后考上了十几名大中专学生,现在欧美留学工作的也有四、五个。在村里插过队的北京知青中,担任部级领导的有三位。还有一位在村里读过书的外村人侯波,现已奋斗成知名作家。

如果说,一树一庙反映了偏远小山村人的历史和骄傲,那么,它是在一条艰难的生存之路上走出来的。一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祖辈们虽然在这里生活了几百年,但进城的路仍然很难走。为了节省土地,多打粮食,这条路和当年祖先建村时一样,还是沿着塬畔弯弯曲曲地绕着行走。由于雨水的冲刷、侵蚀,塬畔不断地塌陷,弯子越来越大,悬崖越来越险。遇到天阴下雨,冰天雪地,或走夜路,总有不幸的人畜滑到沟底身亡。下山的路不仅是名副其实的羊肠小道,而且还有几处小崾崄,两边是陡峭的悬崖。沟底狭窄,乱石丛生,没有桥。遇到雨天,到处是泥,无处下脚。赶集遇会,小娃、青壮年只能靠双脚,老年人和新媳妇可以骑毛驴。农产品运输一是驴驮,二是人背。塬上的庄稼主要有两样,小麦和玉米,坡洼地种些糜谷、豆子和荞麦。老百姓住在塬畔阳湾下自己打的土窑里,点煤油或老蓖麻油灯照明。耕地靠牛,吃水到沟底用驴驮,穿衣用自己纺线织的老布。饮食主要是馍和面,没有菜,靠辣子下饭。一些老年人一辈子没有进过城,一辈子没有洗过澡,一辈子没有吃过南方的水果。进城的大路尚且如此,生活、生产的路更加艰难。总有下沟驮水、进山砍柴或耕地回村人畜掉进深沟身亡的突发事件发生。凡得重病者,一般都放弃治疗,身后都尽量给予厚葬。虽然贫困,但是民风淳朴,尊老爱幼,兄弟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一家有事,全村帮忙。老百姓一心一意种地务农,娶妻生子。保持着中国农民传统的勤劳,善良,节俭,与世无争的信念,过着温饱平静的田园生活。之所以能够持续地过上温饱生活,一是老天爷的恩赐,一般年头都是风调雨顺,很少发生旱涝灾害。二是勤劳节俭,天黑就睡,天明就起。老年人从小教育娃娃的口头禅是,过光景要细水长流,一顿省一口,一年省几斗。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故乡之路发生了重大变化,成了老百姓的希望之路。因为住在平塬上的人无梯田可修,但可以平整土地。县上集中了住在这条塬上的六个自然村的农民,自带干粮开始了修路“大会战”。在县上和公社的“高压”下,人们终于抛弃了走了几百年的老路。从我们村开始到下山,在平塬的正中央开辟了一条宽三米,长十多里的笔直土路。同时,把下山和沟底的路也拓宽至两米多。从此,老百姓可以坐着毛驴车,开着拖拉机,个别条件好的农民骑着自行车进城。虽然塬上还是以种植小麦和玉米为主,个别眼眼活胆子大的农民,在自留地里尝试着栽苹果树,人们的生活条件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一些农民丢弃了住了几百年的土窑洞,在塬上盖起了崭新的显眼的瓦房。到1989年,六个自然村全部拉上了电。我们村是塬的尽头,也是最后一个拉上电的村子。有了电,就有了小高抽、钢磨、铡草机等机械。农民逐渐告别了牛耕地、驴驮水和点油灯的时代。电气时代的文明之光终于在它发明几百年之后照到了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有的农民开始经营米面加工,有的经营小卖部,有的外出打工。农民的思想活泛了,开始不满足于现状。因为他们不仅看到了希望,也得到了自由。

2006年至2007年,故乡之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变成了一条名副其实的致富之路。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这个全市最“穷”的县,没让老百姓出一分钱,把塬上和下山的路,由土路变成石子路,又变成柏油路。沟底的路变成了水泥路面。曾经熟悉的小麦、玉米、豆类等庄稼,不知何时不见了踪影。一上塬,路的两边全是苹果树。每年四月,十里平塬成了花的海洋;金秋十月,十里果香醉人。有史以来,这里的农民真正的口袋里有了钱,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百年来赖以生存的牛、驴、羊不见了。住的是水泥钢筋建的平板房,还有不少农民在城里买了楼房。路上跑的是小车、大车和摩托车。农民高兴的说,我们和城里人一样,米、面、油都是买的。红白喜事大都是在城里的酒店里设宴待客。供娃娃上学,有的在县城,有的在市上,有的在省城,还有的留学海外。小小的山村开始红火了起来,老实巴交的农民踏进了商品经济的海洋,学会了与果商谈判、搞价、签合同。每到果树剪枝、疏花、疏果和采摘的季节,学会了雇工当老板。自然地也就学会了请客吃饭和送礼等应酬。有了私家车的家户,也学会了下西安、上延安出去转一转。没有车的农民上延安已不愿再挤公共车,而是几个人包一辆小轿车。外地工作的人回村探亲,海外留学的人回家,果商进村,大车、小车一大堆,都是很平常的事了,不再围观、议论,不再稀奇。然而,令人不愿看到的也想不到要发生的事,却实实在在地摆在眼前。个别年轻人丢掉了祖训,染上赌博的陋习,累计输掉几十万,弄得倾家荡产,成了真正的败家子;有些兄弟、邻里之间为鸡毛蒜皮的小事闹得不可开交;有些儿女腰缠万贯,却把年迈的老人晾在一边,不愿养老;集体的事,大家的事无人问津;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吃不下苦、念不下书,贪图享受等等不良现象和风气也有逐渐蔓延的趋势。

回顾故乡之路,曾经是一条漫长的艰难的生存之路,也是一条不畏艰辛的求学之路。而今是一条充满希望的致富之路。过去进城艰难步行两个多小时,长辈们走了几百年,如今驱车只要十几分钟。看着故乡之路的变化,我在想,几百年无力解决的难题,为何在短短的时间里得到彻底的解决。路的变化,见证了国家的繁荣昌盛和强大。路的变化,其本质是人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治理国家的方略、政策发生了切合实际的重大变化。把老百姓生存的积极性发挥到了极致,一切为老百姓着想,这才是真正的富民强国之路。为了寻找这条路,虽然国家和老百姓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终于找到了,找对了,就应该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其实,故乡之路的变化,只是宜川县和延安市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巨变的一个缩影。故乡之路的变化仅仅是个开始。随着统筹城乡、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发展,故乡之路还会变,人的思想还会变,生产生活条件还会变,而且会变得更快,变得更美好。

栏目责编:魏建国

猜你喜欢
老百姓故乡变化
故乡的牵挂
走在故乡
从9到3的变化
搬迁后,老百姓能否快乐起来?
月之故乡
《故乡》同步练习
这五年的变化
老百姓的话
老百姓的福
要让老百姓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