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我的清涧老乡(代创作谈)

2013-04-29 14:45王刚
延安文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清涧路遥老乡

王刚

2010年秋天,在西安见到了清涧老乡杨进,商讨《陕北语大词典》的出版事宜,谈话中说到了老乡路遥。就在那一刻,我决定写一本关于路遥的书来缅怀这位未曾谋面的老乡。

之后,我便开始收集路遥生前出版的著作及刊发过路遥作品的报刊。2010年秋天,我开始重新阅读路遥。2011年春节过后,开始收集与路遥相关的各种出版物,期间开始阅读一些年谱和传记类书籍,以此增强这一方面的知识及写作经验。

2011年夏,我与在北京从事图书出版工作的贾勤作了一些简短交流,谈了写作构想。2011年,是非常繁忙的一年,爱人怀孕、两地奔波、孩子出生,几乎利用了所有的休息日来完成这部书稿。2011年,我多次往返在西安和清涧之间,期间在清涧做了一些走访工作。

2012年春节过后,年谱初稿完成;之后,进入到“路遥研究”阶段,恰逢开始装修房子,西安逐渐变得闷热起来。立秋前后,书稿架构初步完成。我在异常闷热、烦躁的西安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2012年初冬,路遥逝世纪念日期间,相关媒体相继报道了路遥纪念活动,其中又有新的资料出现,如《收藏界》于2012年11期策划了“纪念当代文坛巨匠路遥专号”,刊发了大量相关资料,其中有两封路遥亲笔书信面世;路遥生前同事张艳茜的《平凡世界里的路遥》的出版,给我手头进行中的工作带来了莫大的帮助,书里有“路遥档案”及其他珍贵的资料;之后不久,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推出了全新版的《路遥全集》,在上一版的基础上增加了11封书信、2篇小说、10篇散文、2首诗歌,使我最后的工作得到了满意的收尾。

写作之初,一直勉励自己将它写成一部有“价值”的书。一边写,一边不免有点心虚。由于资料的匮乏,加之路遥在生前又无写作日记的习惯,加之长期伏案写作,交往圈子非常狭小、单一,一生几乎大半的时间又在陕北度过。由于种种原由,这本书里没有涉及路遥的家事。因为熟知路遥家人的朋友对此闭口不谈。而且,我也认为目前涉及此块内容还为时尚早。写作之中,除了利用好手头的材料外,更多地是在路遥生前的作品中寻找蛛丝马迹,在路遥生前有过交往的人中寻找哪怕一丁点的线索,进行判断、论证,大量翻阅“文化志”“大记事”“县志”“作协工作会议纪要”以及路遥生活年代中的文学状况。写作中,曾两次到延安拜访曹谷溪老师,并多次在电话及网络上与曹老师进行交谈。曹老师对本书的写作表示了肯定的态度,同时提供了《山花》合订本、路遥照片、书信以及与路遥交往的往事;写作期间,曾回清涧王家堡村参观“路遥纪念馆”,收集相关资料;曾在《榆林日报》、《延安文学》发表《路遥的遗产》、《路遥的阅读史》、《路遥与陕北文化》等,目的是想投石问路,得到一些“非议”,引出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在梳理过程中,面对海量的资料,进行了有效分析与考证,一些资料有失严谨,对同一件事有着不同叙述,因此面对这些材料时作了一些弃取。缺憾总是有的,由于水平所限,文稿也难免有史实不当、记载有误之处,敬请读者、专家批评指正。借此机会,我要感谢曹谷溪先生的支持与肯定;感谢清涧县路遥纪念馆馆长刘艳女士的全力支持;感谢贾勤兄对文稿的首肯与鼓励;感谢榆林学院贺智利教授在第一时间提供的研究成果(《黄土地的儿子——路遥论》);感谢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杨晓帆,在本书的写作中,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线索;感谢延安大学路遥文学馆馆长梁向阳教授,先生多年来坚持从事路遥研究及文献的整理工作,所做工作为本书理清了一条清晰的编写思路。

同样希望,我作为后学者,对路遥的研究与梳理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更多的文献资料,给日后研究路遥的学人提供更多的资料和更多的可能性。

栏目责编:张天煜

猜你喜欢
清涧路遥老乡
《老乡系列》之八
入门级有意外的惊喜 Rotel(路遥) A14MKII多功能合并功放
高集成、可扩展的多面手 Rotel(路遥)RA-1592MKII
沿线老乡的“筑路梦”
咱老乡
他是那样“笨拙”和朴素——30多年后,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读路遥?
苏区老乡
清涧煎饼,好吃又好听
陕西清涧:栽下苹果苗 开出“致富花”
写给远去的路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