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许多高校纷纷建立了学分制教学管理体系。
一学分制的涵义、特点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作为计量单位,并以此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它打破了原有的统一教学计划模式,建立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课程结构,规定学生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各类课程只要达到一定的学分就可毕业和获得学位。
学分制作为高校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最早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美国,经过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才逐渐巩固起来。因其制度的先进性、灵活性和适应性,使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而得到当时美国学生和高教界的承认和欢迎,并引起了其他国家的兴趣,于是许多国家的大学也相继实行了学分制。学分制的主要特征是选课制和弹性学制。
欧美等国家实行学分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如美国绝大部分高校都实行完全学分制,学分制管理模式已相当成熟和完善。在我国高校推行和完善学分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它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效率、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实施学分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学分制下教学管理与以往传统的学年制教学管理有很大的不同,它打破了原学年制教学管理的格局。当前,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如何使教学管理适应新形势,如何在学分制的实施中改革和完善教学管理,积极探索适合国情、校情的学分制教学管理方法,使我国高等教育更快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已成为加快高校教学改革、提升高校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迫切任务。
二学分制下的教学管理实践及存在的问题
我校是2002年新建的本科院校,办学的总体定位是建设开放型、有特色、高水平的多科性应用型本科大学。为适应社会对人才多层次、多规格的需求,进一步突出素质教育、强化实践能力和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于2005年9月根据国家教育部2005年3月颁布的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全面修订了本科生的培养方案,制定了本校的学生学分制学籍管理实施细则,于2005年9月开始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并在此基础上,2006年和2008年又两次对学分制教学管理细则做了修订;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实行免修、免听、重修制度;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用学分绩点来衡量;严格执行考勤制度和各项学习纪律;实行学业预警和退学警示制度;实行学籍二级管理制度;实行升、留(降)级及延长修业期的弹性学制制度等。
目前,我校在学分制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选修课比例小
学分制的主体是选课制。选课制是推行学分制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实施学分制的主要内容。可以说选课制是实施学分制的核心和灵魂,没有选课制就没有学分制。
学分制下的课程设置势必要求课程资源极为丰富,除必修课程外,还须有大量的选修课程供学生选修。目前,我校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存在的问题是选修课的比例小。仅以2012级培养方案为例:全校41个本科专业,选修课的比例在13%~47%之间,而且这个比例中还包含着10多学分~50多学分不等的限选实为必修的课程,即大部分专业任选的课程的比例只达到百分之十几。选修课比例小限制了学生的选课范围,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培养。
2教师资源不足
随着学分制的实施,选课制度会造成教学资源的分散,大量的选修课程也要求学校具有大量优秀的师资。但几年来的扩招,学生和班级的数量在增加,很多教师要承担较繁重的教学工作,用于科研和充实知识的时间很少。没有新知识的吸收,教师的知识难以得到更新,知识结构得不到完善;没有科研,教师的教学水平、理论水平也难以提升。有的教师长期在某个专业只讲授一两门固定的课程,无法讲授其它课程,使学校能为学生提供的课程明显不足,所需要的大量优质师资无法得到满足。
3专业设置不适应学分制的要求
当前我校仍按照传统的学科体系设置课程,课程设置单向、呆板,专业设置过细,不能体现学科的交叉与综合。采用按专业方向培养学生的方式,使学生无法跨专业、跨系在较宽广的范围内选择课程,学分制难以进一步有效推行。
4弹性学制的实现存在困难
学分制打破了修业年限的限制,采用弹性学制的学籍管理办法。即以学生毕业所需的最低学分作为标准。学习成绩优秀、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只要修满规定的基本学分就可以提前毕业并获得相应的学位。能力不够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可以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延长学业,推后毕业。目前我校因为专业设置、课程开设等方面的原因还难以满足学生提前毕业的要求。这样学分制利于快出人才的长处发挥不出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受到挫伤。
5学生选课存在盲目性
学生从中学的学年制到大学的学分制,面对众多的选修课,让学生自由选择,必然会出现许多困难和问题。由于学分制将学生的毕业条件与学分数直接挂钩,一些学生会把获得学分作为学习的主要目的。因此会出现选择认为容易通过的课程或选其他同学也选的课程。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和盲从性,往往导致学生所学知识支离破碎和知识结构的不合理性、不完整性和不系统性。
6教学管理难度加大
学分制实行选课制和弹性学制,原来意义上的班级在修完规定的必修课后不再拥有完全相同的教师、课程和课堂学习时间。弹性学制和选课制度,使得在选课、排课、调课、学生学籍管理、考务管理和成绩管理等方面增加了教学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管理工作量也加大;学生选修科目较多,上课的流动性较大,教学秩序的控制难度加大。如果没有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和选课运行机制很容易造成教学秩序的紊乱。
几年来,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实践表明:实施学分制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加大改革和投入,建立与学分制相适应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同时也需要各部门的配合与支持,以保证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及学分制的有序实施,那么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如何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呢?
三完善学分制下教学管理的途径
1调整专业设置,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学分制与选课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前提条件是学校要开出大量的选修课程以供学生选择。目前的问题是必修课的比重过大,制约了选课制的很好实施,离学分制所倡导的学习自由精神内核相去甚远,也很难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对于选修课的开设,经验表明,供选择的课程数与学生应选择的课程数的比至少应达到3:1,如果开不出、开的少或开课范围太窄,其结果必然是选修变必修,学分制名存实亡。
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2011年7月在教育部介绍《教育规划纲要》发布实施一年来贯彻落实有关情况时表示:高等教育质量的措施正逐步落实,将拓宽专业口径,启动新一轮“985工程”建设。目前已经优化调整了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修订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增设了一些国家亟需的学科。组织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把原来的621种本科专业调整为443种,拓宽了专业口径。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落实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因此,实行学分制管理,学校应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拓宽专业口径。可通过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来加强课程建设,强化宽口径、厚基础,促进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在课程设置上,以一级学科为基础设置学科基础课,同类学科内的专业开设共同的学科基础课,以体现宽口径的教学思想,再围绕主修方向安排选修课程,以利于形成主干课程。同时调整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增加选课范围,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程,以充分发挥学分制的优越性。
2丰富课程体系,完善选课机制
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适当加大选修课的学分比例,丰富课程体系,并开出足够的优质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的选课需求。在提高教育资源效益上下功夫,学校可以采取全天候排课,通过增加排课时间段,把过于集中的排课量进行适当分散。这样可以使全校开出的课程在上课时间和教室集中使用等方面的紧张状况得到缓解,从而使选课有更大的灵活性,为学生提供更广的选课空间。
3打破专业壁垒,体现学分制的“弹性”
学制赋予“弹性”是实行学分制的基本要求,也是其又一特征。在现行基本学制(本科学制一般为4年)的教学进程安排基础上,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一定幅度内缩短或延长其在校学习年限,可在3~6年内浮动,学生毕业与否均与其是否修满了学校所要求的学分数量及学分构成相联系。我校对因成绩原因或身体疾病等原因不能在基本学制时间内毕业的学生,允许其休学或延长修业年限(不能超过两年)。这一点在新修订的细则中有了新的体现和实施。但对成绩优秀、在三年内完成全部学业的学生允许提前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这一点,目前在包括我校在内的许多高校还难以实现。这主要原因是国家就业体制不配套、高校课程设置跟不上、教育资源紧缺、学校内部硬件设施不能满足等。要改善这种状况,就要加强高校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打破专业壁垒,放宽转换专业的限制,完善排课制,使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能真正实现比较自由的选课,能够结合自己的情况进一步扩大免听、免修的范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从体制上强化学生的读书、实践、实验设计等自主学习环节,鼓励教师采用各种有利于检验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试考核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放宽过程管理,强化目标管理。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真正体现学分制的弹性。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分制下的选课制,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师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宽厚的专业知识基础,能开出多门高质量的课程供学生选修。目前我校的师资队伍在人员数量、结构、学科知识结构上还不能满足学分制的要求,尤其是一些新兴专业和学科,教师明显不足,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还不多。因此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要积极引进高学历、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鼓励在职教师访学、进修和培训以拓宽其专业知识面和学术水平;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规范教师的教书育人行为,建立适合学校发展的教师考核评价标准,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5发挥导师的引导作用,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
学分制的前提是选课制,目前,我校开设的选修课分为全校的公共选修课和院系的专业选修课。院系开设的选修课一般与专业相关,而且随着学分制的不断完善,选修课的比例还会不断加大。鉴于此,各院系应充分发挥班导师的作用,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可成立选课指导小组,在学生选课前开设选课讲座,帮助学生了解各门课程的性质、特点、课程知识结构之间的先后修读顺序及各门课程与所学专业之间的关系,在学生的选课倾向、学习方法、学科发展方向及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上给予指导。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个人的学习计划,使学生的知识结构系统、完整,同时又可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
6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高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学分制管理中,保证选修课的应有数量和质量是学分制的精髓。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如何也将直接影响着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首先要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对选修课地位的认识,要以学科建设的高度来对待选修课。在学分制下,开设选修课是对专业知识的补充和拓展;是学习专业知识整体的一部分;是体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潜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次,开设选修课面要广一些,要有一定的深度。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评价监督机制,把好质量关。要严格教学过程管理,一是要以培养目标和教学规章制度作为管理的基本依据,严格按制度办事,坚持原则,实现教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二是要坚持管理的经常性和连贯性。教学活动是动态连续的过程,教学管理工作也应该是连续不间断的,不应该时紧时松。三是要强化常规教学检查,加强考核与评估。在教学过程管理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不同层次和类型教学工作的要求,依据教学管理工作制度和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对教师的教学工作状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客观的评价和考评。教师应通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上的实践和探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7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效率
学分制下,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多样、学籍的异动、教学班被打破及学生重修的跟班与重组等,使教学管理工作千头万绪,这些都给教学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首先,学校要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管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管理队伍。其次,要充分利用教学网络平台,完善教务管理系统,实现教学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现代化,改革管理手段和教学管理方法,以不断提高管理效率。第三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指导,通过校内培训、校际间交流学习、到院校进修培训、在实践中自主学习等方式,使他们能熟练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手段使用校园网络、教务管理系统和办公软件,熟悉其业务流程,提高其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为完善学分制管理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李桂红.我国高校学分制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0.
[2]教育部.拓宽专业口径?启动新一轮“985”工程建设[EB/OL].http://edu.people.com.cn/GB/15165564. html/2011-07-15/.
[3]李美洁.以学科建设的高度对待选修课[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5):77-78.
[4]吴虹.对高校学分制改革的理性思考[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2,9(5):133-138.
[5]陈阳.高校学分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8(11):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