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高校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3-04-29 14:26郑素杰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摘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即是高校的责任,也是其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要实现这一目标,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巧,建立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是基础和关键。英语教学同样如此。本文就高校英语专业在培养创新型人才实践中,对创新型人才内涵的认识理解、培养模式、实现途径等方面的问题进行阐释,供实践者参考。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0235-03

创新型人才主要指具有开拓性、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英文innovation一词起源于拉丁语,原意指更新、创造新的东西或改变。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的创新主要指对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创新研究,教师、学生在自身素质水平上创造出高于原有认知的事物[1]。高校培养的创新型英语人才通常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具备健全心理素质、复合知识架构和高效实践能力。也有学者把创新型人才解释为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广,具有相对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具有缜密的思辨能力,具有相对较强的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能够在自己从事的领域进行创新。我对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的理解,除了辞海对其解释外,感觉其培养过程和结果,能间接地提高学生人文水平和整个社会综合素质,只有少数突出的人才,能直接显现出社会价值。

近些年,我区高校英语专业教学通过改革实践,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调查中感到,目前多数院校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仍处在主导地位,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在课堂学习处于被动,所培养的人才是知识接受型,不是主动创新型的。具体表现在分数与能力不相匹配(高分低能)、语言实践能力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不强、缺乏创新精神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学的管理者、研究者、实践者必须在创新理念、课程设置、课业评价、实践活动有效性、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等方面下力气研究改进。

一、要创新教学理念,在思想上为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理念是创新的本源、创新的灵魂。没有创新的教学理念,就不可能带来教学体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体系等方面的创新。通过调查,我区高校目前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三种:英语语言和教育技术复合模式、实行“主辅修”制模式、“第二学位”培养模式。这些培养模式的应用主要是在2000年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下发后实施的。通过改革,总体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结果向《大纲》要求的预期发展,即“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2]向《大纲》要求的目标(英语复合型人才应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迈进了一大步。创新型社会的外语人才市场也要求,外语专业毕业的学生不仅要具有语言技能,更要具有应用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但从多数院校教学实践看,教师都有很高的改革热情,但基础调研不够深入广泛,拿出的措施精准度不高、针对性不强,缺乏充分科学论据,出现对课程体系结构改革创新力度不大、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有偏差、培养目标与能力分析有错位、能力分析与课程体系结合松、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不同步、教学方法与培养要求有距离,以及重制定轻落实的现象[4]。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同程度延缓了学生向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成长的速度。所以,英语专业教学要真正从传统型人才培养模式过渡到创新型培养模式,教学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必须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创新教学理念,针对自身实际和办学特点在深化理论研究、完善设计方案、提高规划精度、狠抓实施过程、强化保障措施、提高教学实效上下功夫,才能适应创新型社会经济市场的要求。

二、要调整培养目标、改革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加快创新型英语人才培养步伐

培养创新型英语专业人才,首先要具备科学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一般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中形成的教与学各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媒体)之间的稳定关系及教学过程的结构形式。而科学的教学模式,我理解就是在此基础上具备包容性、跨越性,更富有弹性的多元化教育培养机制和途径。要构建培养创新型英语专业人才教学模式,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调整。

(一)调整培养目标

相当长一段时期以来,我国英语专业教学把专业过级成绩、考研率作为衡量教学和学生水平的主要标准,教师为应付考试,在教学实践中重点围绕应试展开相关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更是以考试合格、过级为终极目的。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是知识接受型的、被动的,已不适应创新型社会的要求。鉴于此,高校培养英语专业人才应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要求并结合实际,及时调整确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

(二)优化课程设置

目前我区高校英语专业开设的课程大多依据2000年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要求设置的,主要有三类课程:一类是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比如:基础英语、口语、阅读、翻译等课程;另一类是英语专业知识课程,比如:英语语言学、英美文学、西方国家社会与文化等课程;第三类是相关专业知识课程,比如:外交、经济、法律、新闻、教育、科技等方面专业知识课程。这些课程虽然为调整和更新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从创新型人才要求看,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一个是对英语专业学科内涵不够突出;另一个是对学生人文综合素质提高有瓶颈。所以,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应根据创新型人才要求(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具备健全心理素质、复合知识架构、高效实践能力、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系统的英语专业知识、开阔的视野、深厚的人文素养、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严谨的思辨能力等),依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结合各院校实际,对开设的课程:首先,要删繁减旧,充实新理论和高技术,调整内容重点,加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比如:可适量增加通识教育课程,辩证法、社会学、心理学、逻辑学及热点、前沿问题研究成果等课程。其次,要重组整合,把原有几门相关课程内容进行融合,组成一门新课程,提升课程层次和水平。第三,要形成系列化课程。比如: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层次的课程。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引导学生跨专业体系辅修或修第二学位。比如:商学、法律、国际关系、旅游等专业课程或学位,以此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成为真正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多视界思维模式的创新人才。

(三)创新教学方法

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并注意因材施教,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转变角色,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当主角,实现教学活动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探求的转变”。要开展研究式教学、任务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施展才华的平台,实现教学活动由“教学向实践的转化”。要根据教学内容增加实践课课时和实践学期,改变学生四年学习时间只有第八学期(5—6周)实践机会的局面。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四)优化教学评价体系

调查中感到,我区高校目前的教学评价体系,过分注重其甄别和选拔功能,多以分数定成败、分优劣。这种评价体系严重限制和制约了学生创造力。所以,在课程考核评价方面,要加强试题库建设,大力推行教考分离。要坚决打破一种形式的评定方式,根据不同课程内容构建多层次、多维度、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即一门课的成绩由多次不同的考核结果组成[3],并注重能力素质的评价考核,把形成性评价(上机学习情况、课堂表现、完成作业质量情况、课程论文、参加主持活动、出勤情况和平时检测情况等)与终结性评价(其中、期末考试)结合起来,通常形成性评价的分值占总成绩的30—40%,终结性评价分值占总成绩的60—70%。力图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应试水平转移到语言实践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来。

三、要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广泛开展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合作办学

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为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办学实力、扩大办学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境外高校、国内高校、国内外企业及科研机构广泛开展合作办学,有的把此当成提升自身层次、增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并逐渐形成潮流发展开来。

(一)中外高校合作办学

各外语学院应利用英语语言优势,结合自身条件,要积极推动国际化教育,提高国际化办学规模和水平,形成富有特色的中外合作办学体系。合作办学中,在吸收和内化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学习借鉴境外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理机制和教学方案,从不同方面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生成。目前,合作办学的形式,主要是采取境内外高校联合招生“3+1、2+2、4+1、4+2、4+0”等模式运行(学生在国内高校读2年、3年、4年而后到境外高校读2年、1年或聘请合作高校教师来授课等)。特点是:学制灵活、学分互认、文凭互发。学生可根据自身条件配置在国内和境外学习时间,学习结束,可同时取得两个高校学历文凭。学生通过海外求学历练,其思维方式和心智成熟度普遍提升、学习和工作能力明显提高、自主性和创造性显著增强。加上过硬的英语水平、突出的独立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为学生未来职业成功发展或成为“国际化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合作办学发展自身的同时,要注重规范教育意识,及时建立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和信息公开机制,加大对境外高校的资质、引进外教、外方课程的有效评估,以确保教育服务与收费相匹配。

(二)国内高校合作办学

这种合作办学模式,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协调发展的合作精神,可在国内同一地区高校间、不同城市高校间、两校之间、多校之间进行合作办学。比如:上海市10所高校互认学分就是合作办学的成功范例。即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电力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杉达学院10所高校协定,其中任何一所高校的优秀学生跨校选修辅修专业课程,经考核合格,可获得选修辅修专业学校颁发的跨校辅修专业证书。

(三)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合作办学

可依据我区特色经济圈,推行“学校+科研机构+公司”的模式,高校和相关科研机构、产业、企业开展“订单”办学或建立战略性伙伴关系,探索学习、实践、就业一体化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要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向高校预定所需专业外语人才。当然,不能把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简单地理解为高校接受科研机构或企业的委托来培养学生,高校要有针对性地依据科研机构或企业行业的背景、技术特征和组织结构及发展战略进行培养。高校也可与相关科研机构或企业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制订指导性教学计划,为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产学合作、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决策服务。高校还可聘请相关科研机构、行业机构或企业的中高层技术、管理人员直接参与教学,保证高校的实践性教学与科研机构或企业高新技术的同步发展。

四、要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建成具有创新型知识的教师队伍

培养创新型人才,一个重要条件,是要具备一支有创新型知识的教师队伍。教师创新能力对学生创新能力生成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学生创新素质的生成发展具有极大潜在的可能性,教师的创新工作、教育观、知识结构、个性特征等每一项特质都可能挖掘这种潜能,促使其向现实性转化发展。关于创新型教师的概念,美国学者史密斯(R·Smith)先生是这样定义的:“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所以,院校在加强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首先,要了解现任教师知识架构、创新素质、创新能力是否符合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求(对教师综合素质进行考核评估),做到量才使用。其次,要建立教师职前培训体系制度,要有针对性对新教师或上新课的教师进行岗前培训,明确不经过培训或对课程试讲未通过者不能实施主讲。培训的形式可灵活多样。比如,与外校教师交流教学经验,以老带新,进修,访学,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等。培训内容要选择与外语教学密切相关学科和通识学科的知识领域,为教师建立多元知识结构,推动向复合型、创新型教师发展奠定基础。有条件的院校可利用合作办学的机会跨校互聘教师,举办名师流动讲座,以此增加教师教育多元背景来丰富教育。第三,要加大派遣骨干教师赴国外进修或研究项目的力度,拓展视野、丰富教学阅历,为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和优质的教育资源做铺垫。第四,在政策资金上要支持在职教师攻读博士研究生,来更新知识、提高层次。第五,要增强教师科研意识,提高科研水平和能力,引导教师有专业生存危机感,反思自己知识结构的欠缺,这方面对新教师尤为重要。在科研经费和时间上要支持教师多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以进一步促进教学创新的发展[5]。

创新教育,注重教学时效,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创新人才的培养,都是建立在基础知识、基础能力培养上的,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也不例外,必然以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为依托,以系统知识积累为基础,只有基础扎实了,创新才有更好的发展。同时还要考虑到,我区高校都属于地方院校,在构建培养创新型人才模式时,一定要立足于地方经济、校园实际、培养模式整体性等。要注重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人才多样性的培养,防止片面追求“大、空、全”,不分类型、不分层次,把创新教育作为普遍实用的培养模式运用。

参考文献:

〔1〕杨淑娴,丁红云.大学英语教学中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9(6):8.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文秋芳.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国外外语教学,2002(4):16.

〔4〕魏朱宝,刘红.“错位”与“重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1(7):79—80.

〔5〕郑素杰.再谈大学英语教师素质提高的问题[J].教育与职业,2007(33):152.

猜你喜欢
高校英语教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英语教学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如何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培养“中国梦”意识
高校英语教学中有效课堂评价策略的建构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