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先文
新课程改革淡化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中心地位,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要求课堂教学是自主、合作、探究的综合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主阵地,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全面提高学生生物学的科学素养。生物课堂教学过程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四个要素,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必须学会角色的相互转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概念的界定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1]。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变化过程,可以表现在不同层次上。同时,任何的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的发展,优化教学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新课程改革中教与学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不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活动,而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紧密配合的过程。如果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越强,则学越弱,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越强,则教越弱,不能促进教师的发展。因此,对于一节高效的课堂来说,应该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是教与学的完美体现。
三、通过教与学的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了解学情,做到有备无患
优秀的教师在上课前应充分了解学情,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并以学生为主体,真正做到讲学生之所难、解学生之所疑。教材作为一个呈现知识的范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应用、处理教材,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要盲从教材,还要不断深挖教材,实现教材的个性化教学,做到备教材、备目标、备学生、备方法,加强教学的预见性和计划性。教师采用的手段、方法要与课程内容相适应,适合学生的理解水平和认知规律。有效教学方式既是三维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
2.用规范、简洁、生动的教学语言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有效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不仅体现在课堂的组织能力上,而且体现在教师教学语言的表达上。教学语言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最主要的保证,所以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加以组织、润色,并用准确、生动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表达出来,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
3.根据不同教学目标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过程有指向、评价的功能,而且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具体、全面、切合实际,所以教师必须深挖教材,研究学生,确定教学目标。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堂教学的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或者几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做到有的放矢。同时,要打破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尽可能地使用幻灯片、挂图、课件等教学手段,使教师客体化(如下图)、学生主体化,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组织策略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为建构主义,而建构主义在课堂教学中正不断地进行实践和运用,其目的就是要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式,逐步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引领学生走向教材;以发展为主旨,引导学生创新学习;以活动为主线,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建立生命课堂、生态课堂[2]。而课堂教学的组织策略具有多样性、变化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
总之,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深化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关键。教师要关注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个性化,使知识综合化、生活化。同时,教师要多反思、多钻研、多实践,使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胡燕芸.生命科学教学中有效教学方法与课堂有效性的实践研究[J].科学教育,2008,5 (14):78.
[2]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