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宇
【摘 要】换位思考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宽容,更是一种关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适当地运用换位思考,将其置于备课、上课、课后反思等各个教学环节中,能使课堂更加贴近学生,从而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愉快、高效。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 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是达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它客观上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实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换位思考既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宽容,更是一种关爱。
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备的教学内容无法落实,设计的问题学生无法理解,某些教学环节无法推进……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笔者认为:只有广大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去想、去听、去说、去参与,学会换位思考,将其置于备课、上课、课后反思等各个教学环节中,才能使课堂更加贴近学生,达到最佳的课堂状态。
一、备课时,思学生之所想,正确定位教学起点,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精心安排教学活动
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想什么、会怎么想,这是教师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因此,每位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备学生”是有效备课的关键。教师必须尽可能地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年龄特点、心理需求等方面入手,以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出发点,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激发引导学生在旧知的基础上构建新知。这样不仅可以唤醒学生对旧知的记忆,降低学习难度,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同化或顺应新知识,从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通过备课前的学情分析,教师才能结合文本内容,确定哪些章节、段落、内容应重点准备与讲解,哪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从而做到正确定位教学起点,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在此基础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的安排,每一个环节的预设,每一个方案的制订,每一个板块的练习,教师都不仅要站在自己的角度,更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精心安排教学活动,游刃有余地设计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最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
二、上课时,思学生之言行,正确把握教学节奏,适时调整教学方法,不断完善教学过程
1.思学生之疑,让课堂节奏更有张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置疑、设疑,学生思疑、质疑,师生合作解疑,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然而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并不总是能与教师同步。学生思维中出现的疑虑如果不及时排除,必然会成为他们继续思维和学习的障碍,直接影响新知识的接受和课后作业的完成。这时,教师应放慢节奏,适当停顿,与学生交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出现的疑问,以便释疑。
例如,关联词语的正确使用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最怕、最头疼的知识点之一。很多时候,无论教师怎么讲解,学生还是似懂非懂,疑问不断。一次,笔者让学生修改这样一段文字:“我们是否有责任告诉孩子们,我们活着不是为了听别人闲扯,我们有自己要做的事,并且,许多事需要付出全部的精力去做?”学生A说:“这里的关联词语‘并且用得不对,应该用‘况且。”笔者肯定了A的回答,但大部分学生还是摇头。学生B站起来说:“这里的关联词语‘并且是用得不对,应该用‘何况。”顿时,教室里炸开了锅,场面一时有点失控。笔者思考片刻,示意他们安静下来,和他们一起细细分析。
笔者告诉学生,“并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况且”和“何况”则在表示递进关系之外,进一步追加或补充另一个新的理由。这段文字中的最后一句不是一般地表示更进一层,而是为了进一步申述“我们活着不是为了听别人闲扯”的理由,所以应该用“况且”或“何况”替换“并且”。学生听了频频点头。
笔者又告诉学生,其实“况且”和“何况”在用法上也有区别,只是在这里无须区分,有兴趣的话,可以在课后自己查阅工具书了解。
虽然这样的停顿耽搁了一些课堂教学时间,却解决了学生的疑惑,有助于提升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水平。
2.思学生之遗,让教学活动更有情趣。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用到某一知识点时,原本熟悉的知识,突然间想不起来了。语文课上,学生也会出现这种状况。这时,教师应当立即“换位”到学生角色,与学生一起回忆、联想,一起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唤醒学生的模糊记忆,从而战胜遗忘,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例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巧用名言警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对学生的生活、写作也将产生积极影响。然而,学生在背诵名言警句时,常常会出现以下现象:一是能记得的比较少;二是背得出上句却忘了下句;三是背得出内容,却不知道作者和出处。这时,教师应当设计一些能帮助学生记忆的活动,如学生之间的互背、小组内的知识“接龙”等,使教学活动丰富多彩,更有情趣,帮助学生记忆。
3.思学生之难,让知识传授更有内涵。
文本中的有些内容在教师看来非常简单,然而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少,智力水平和接受知识的能力有限,理解起来就比较费劲。因此,教师要思学生之难,一方面积极引导学生预习文本,另一方面充分向学生展示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和影像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例如很多学生没见过斑羚,也不知道“伤心崖”有多危险,因而在学习《斑羚飞渡》一文时感到很难懂,更谈不上有什么感悟。有一位教师的公开课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搜集了各个年龄段的斑羚图片,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对斑羚有了初步的认识。她又将“斑羚飞渡”的场景制作成Flash动画,通过动画,让学生感受“伤心崖”的危险。这样,再通过朗读,学生便不难体会作者的情感,对结尾处“自然界一曲生离死别、惊天动地的千古绝唱”所要传达的思想、精神也就有了深刻的体会。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换位思考,能使教师更加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节奏,发现和弥补教学中的不足,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
三、下课后,思学生之错误,重新审视相关内容,教会学生积极反思,与学生一起成长
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不可能每次都完全正确,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以理解的心态包容学生的错误,更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学生的错误,与学生一起分析出错的原因,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掉进错误的“陷阱”后,如果能在教师的点拨、同伴的帮助以及自己的努力下“爬”上来,就会对所学知识记忆深刻。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错误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学生的错误在课堂上虽然得到了纠正,但是,教师在课后还是有必要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深刻的反思,并及时地进行换位思考。
首先,教师要重新审视学生出错的内容,弄清学生出错的真正原因。是学生对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还是缺少对前后知识的联系;是问题所涉及的知识过深、过难,还是问题设置不当,缺少铺垫……通过思考,教师就能与学生展开进一步的交流。
其次,教师还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揣摩学生回答问题时的心理状况和情绪,因为这些错误的答案往往是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的反映。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利用这一资源,在纠正学生错误的过程中,开启智慧。
最后,教师还要与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与沟通,要教会学生及时进行反思。一是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二是要求学生对问题所涉及的知识进行反思。三是要求学生对平时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进行反思。只有这样,方能使学生在纠正自己的错误中获得新知,同时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状态,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研究、实践,不断地总结、反思。从语文学习的角度看,在备课、上课、课后反思等环节适当地运用换位思考,能使我们的课堂更加贴近学生,从而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愉快、高效。
【参考文献】
[1]刘汉国.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换位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4).
[2]胡方永.浅谈语文课堂换位教学的优势[J].语文天地,2012(12).
[3]钱凌洁.引导换位体验 培养美好情感——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换位体验”[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08(7/8).
[4]杨俊芳.“何况”与“况且”[J].语文学刊,2008(2).
[5]余芳.语文教学要常用换位思考[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0(3).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合兴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