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斌
许多学生在阅读小说体裁的课文时,看得津津有味,问他却发现只能略述梗概。究其原因,是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缺少认真的分析,大都不能完整、准确地概括。中学的小说教学必须从故事情节这个环节开始。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所以教师在小说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把握好故事情节,是重中之重。
一、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理清情节发展的过程
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首先要求学生阅读全文,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当学生读完全文后,我提问:1.全文高潮在什么地方,结局怎样?明确:林冲因草料场被压倒到山神庙暂避,在庙内听到草料场火起和陆谦等人的自供,出来杀死仇人,风雪夜山神庙复仇,这是故事的高潮,同时是故事的结局。2.故事是怎样一步步向高潮发展的?明确:开端,交代林教头沧州遇旧知,林教头与高俅的矛盾,林冲与李小二的亲密关系;发展,陆虞侯密谋害林冲,进一步揭示林冲与高俅的矛盾,陆虞侯在文中是高俅的代理人;再发展,林教头接管草料场,林冲买刀寻仇人不得,心下渐渐怠慢了,林冲接受了看管草料场的任务,与李小二作别。本文所写故事比较复杂,情节发展波澜起伏,把握情节时可采取“中心突破法”,先明确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再回头看发展过程。这样,关于林冲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他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就能一目了然。
二、理清故事情节发展阶段,感悟故事人物心理情感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名篇,通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别里科夫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其思想的深刻性深深地吸引了读者。其主要情节体现在三个阶段,分别是漫画事件、骑自行车事件、当面交锋事件。在教学中,我分别让三个同学来找出其文段中描写别里科夫的神态、语言、心理的语句并朗读,经过一番讨论后师生共同总结:是什么使别里科夫发生这样的变化?就这样以情节的三个阶段,从神态、语言、心理表现三个方面着手,了解别里科夫的人生悲剧历程,进而把握造成他人生悲剧的深刻原因。
三、分析情节发展的偶然性,把握故事发展的因果联系
莫泊桑的《项链》的构思十分巧妙。项链原来是假的,直到小说的结尾才通过玛蒂尔德的好朋友道出,看似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首先,在小说情节的设计上,作者已于前文作了三处必要的铺垫和巧妙的暗示:一处是借项链时,她的好朋友弗来思节夫人表现得相当大方,价格昂贵的钻石项链,竟毫不迟疑地说:“当然可以。”二是当玛蒂尔德丢了项链,去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账簿”以后说:“……我只卖出这个盒子。”这说明项链和盒子本不是原配的。三是当玛蒂尔德惴惴不安地去还项链时,弗来思节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看着,这也说明项链根本不是什么贵重的首饰。这样描写就更能增加情节的波澜,引人入胜,令人回味、深思。其次,小说这样的结尾符合人物的性格逻辑,像玛蒂尔德这样虚荣心很强的人,丢失项链后有可能碍于面子不跟好朋友说出真情,而且还会担心好朋友怀疑她是贼。这就造成十年后才明白真相的悲剧。小说这样安排故事情节,峰回路转,令人拍案叫绝,也让人感慨万千,从而收到发人深省之艺术效果。
四、分析情节与人物性格,把握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祝福》的祥林嫂为什么死,以及死后为什么得不到别人的同情,显然与周围的人有密切的关系。四叔四婶──冷酷、残忍;婆家人──强抢;鲁镇人──嘲讽、奚落;我──同情不愿介入;柳妈──误导、同情。当祥林嫂以再嫁再丧的身份再次来到鲁镇时,鲁镇的人没有叫她“贺六嫂”,而是依旧叫她“祥林嫂”。其声调的阴阳怪气表明世人对她再嫁的身份的否定,并用“祥林嫂”这一永久的称谓对她进行精神鞭笞。柳妈的同情、误导更加重了她的精神负担,使她欲生不能,寻死又不敢。从课文情节可以看出,祥林嫂的性格是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无法表露,精神完全麻木。祥林嫂的性格就是在这种情节的变化中,随着矛盾冲突的不断加剧而发展变化的。
总之,教师应该紧扣情节,理清情节过程,分析矛盾冲突,推敲细节描写,这样人物形象分析就会准确、清晰,并能把握人物典型的意义,领会小说主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素质和文学鉴赏能力。
责任编辑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