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纪香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随着新课标的颁布与执行日渐明朗化,作为基层教师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思想和行为都有了质的飞跃。
以前的课堂教学,小组学习开展得如火如荼,学生们“热闹”地进行学习,但多数都是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地将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有的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景象”中被教师忽略了他本身在学习上的探索求知的能力,因此造成这一群体慢慢地滑入了“学困生”的行列。提倡自主探究学习是没错,但是还要在了解学生学情的前提下,分层次与梯度地进行。经过在教学中对新课标理念的探索与实践,教师的思想与行为逐渐有了转变。
现在我们正在把课堂还给学生,注重考虑学生的知识需求、心里接受程度,激励是个好方法,毕竟人们都喜欢被欣赏赞扬与肯定;引发兴趣是关键,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布鲁纳指出:最好的动力是学生对研究的东西有着内在的兴趣,这样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从而集中注意力,积极地去自主思维。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尝试错误的过程,是情感发展体验的过程”。
作为教师的我们,难道小的时候不曾与他们犯同样的错误吗?也曾经对老师表示过怀疑并试图推翻老师的言论。所以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我们要耐下心来观察学生,静静等待他们成长。从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和对待事件的态度上,分析他们的学情,引导他们掌握知识,明白事理。
儿童是活生生的人,是生命的个体,他们有想法很正常,没有想法就不对了。试想作为教师的我们,对着一些木偶讲课会有交流吗?会有激情吗?没有交流,没有激情,我们还会体会到工作的成就感吗?没有成就感就不会有职业的幸福与快乐。这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啊!因此我们教师对待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要有期待在心中,相信他们能行;要尊重、理解、宽容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关注他们的个性,真诚以对。试着多一把尺子对学生也许一切就会不一样呢!
我在讲数学“平均分”一课时就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先出示2个盘子再拿出2个苹果,要求每个盘子分得同样多,学生不用动手就知道每个盘子里放一个;接着我又拿出4个苹果还是要求每个盘子分得同样,这时就有动手操作的了,但也是很快给出了答案;接着我拿出6个苹果,同时将盘子数增加到3个,还是要求每个盘子分得同样多,这时又有同学动手操作学具,但是有同学已经知道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了,(二三得六),所以每个盘子放两个;接着我拿出了一包糖(事先我数好了是30颗,因为想到如果有同学数着分也不会耽误课堂的教学进度)这次是要求分给5个同学,每个人分得同样多,话音刚落就有学生说出五六三十的乘法口诀,得到答案,动手摆学具的同学也受到启发纷纷停手,想出了答案。这时我注意到还有一名男孩,仍然在认真地分着,不一会儿他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同学们窃窃私语,有的试图打断他。我一挥手全班安静了,就看那个男孩还在执著地一个一个地分着,不多时他长吁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轻松的笑容。我示意由他汇报结果,结果正确,他很高兴。接着我问“你想不想知道既准确又快捷的解决方法呢?”他好奇地看着我,我示意他坐下,又请另一名同学讲了用口诀来解决的算法和算理,他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嘴里念着口诀,不一会儿小脸露出了笑容。
正因为我适时地调整了教学策略,才使得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机器。制造了学生成功的机会,使他接受了我的课堂教育,不但学到了他需要的数学知识,还保护了他的学习热情,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这件事使我懂得了,静静等待也是一种尊重,一种教学理念。
学习的主人是学生,我们讲得好不好要看学生的接受程度,要看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的课堂既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设法让学生“会学”。
相信我们的学生,潜能是给机会才会表现出来的,就像勘探工作者一样,用专业的技术去开发宝藏。教师不但要“教”好学生,还要给学生制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自我探索求知的快乐与成就。要有这样一种信念:孩子就像不同种类的花朵,他们有不同的花期,当下开放的和不知何时才会开放的各有各的美丽之处;也许他们有的会是小草,可谁又能否认,春天不是因为绿色而越发美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