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文志
所谓“贾母心态”,是指父母像《红楼梦》里的贾母疼爱宝玉一样溺爱孩子,结果导致孩子长大后不务正业,甚至胡作非为。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不少这样的事例,为世人敲响了警钟。
溺爱孩子的恶果
护短会使孩子走向犯罪
今年春节后,某歌唱家的爱子再一次摊上事,并且摊上了大事,他那不争气的小子涉嫌轮奸被刑拘。针对这一被炒得沸沸扬扬的事件,有位评论家直言不讳地说:这位歌唱家说到底是“贾母心态”害了自己的孩子。多年前,这位歌唱家接受采访时就说:“不打儿子,舍不得,有时真想打……还没有打,自己的眼泪就先掉下来了。”这种心态就是典型的“贾母心态”。
笔者并不否认这位歌唱家对孩子艺术上的培养是成功的,但他对孩子做人方面的教育却是失败的。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他犯了过于溺爱的错误。在父母眼里,自己的孩子永远是好的。当孩子在做人处事上出现不良倾向时,做父母的千万不能迁就,更不能有“贾母心态”式的护短行为。不然,孩子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在这个孩子第一次犯事时,其父亲曾含泪向受害人鞠躬道歉,并说:“宁愿你们用棍子把我打一顿。”意思是愿意代子受过。父母爱孩子乃人之常情,可过分的溺爱就是害了孩子。如果父母能在孩子小时候对其严格管教而不是毫无原则地溺爱、包庇,父母就不会吞下因溺爱而酿成的苦酒。
迁就会使孩子任性、不节俭
同事小周有个15岁的女儿。一天,小周加班,直到天黑才回家。回家后,小周看见女儿没吃饭,心疼地问:“宝贝,你饿不饿?”女儿怒气冲冲地嚷道:“你怎么才回来?这时候了你说我饿不饿?”小周有些歉疚地安抚女儿:“宝贝不要生气,我这就去做。”于是,小周拖着疲惫的身体,很快给女儿煮了一碗面,端到她面前。
当小周有些委屈地对我说这件事的时候,我心中极不舒服。一个15岁的女孩,连一碗面都不会煮,这样的孩子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不在少数。孩子的优良品质是从小一点一滴培养出来的。如果家长对孩子总像贾母对宝玉那样溺爱娇惯,恐怕孩子“树大”也不一定“自直”。
如今,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许多父母对孩子花钱几乎是有求必应。可是,从几元、几十元到几百元的玩具,孩子玩不了几次就扔在一边废弃了;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的名牌服装,穿不了几次就扔掉,要求家长买新的;孩子舌尖上的浪费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在超市里,我们经常看见孩子自己动手挑选食品饮料,家长毫不在乎地慷慨买单。有的孩子,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撒泼打滚。此时,家长往往表现得很无奈,只得妥协。在“贾母心态”的溺爱纵容下,孩子取得了一次次胜利,之后就会一次次地重演。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大手大脚花钱和任性的不良习惯。
过度疼爱会伤害孩子
去年5月,浙江师范大学发生了一起因孩子赖床不肯起床吃早饭、母亲失手掐死13岁孩子的惨案。这起惨案的诱因,是母亲过分疼爱、关心孩子,而孩子的表现却令母亲失望。这位母亲很疼爱孩子,儿子身体不好,她照顾得很周到,买补品、买药,天天围着儿子转。学校离家的距离只有500米,考虑到安全问题,她每天还是坚持接送孩子。这位妈妈不仅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而且对孩子的要求也十分严格,比如日常的作息时间,孩子必须遵守。然而,孩子毕竟年纪小,难免做事拖拉。久而久之,孩子拖拉、懒散的毛病就像一根刺,让妈妈大失所望。在不可能对孩子置之不理又无计可施的情况下,焦虑、烦躁占据了妈妈的心。和孩子相处过程中,孩子令人闹心的表现一件件地在她的心里堆积起来,就像一座火山,最后的爆发让她情绪失控,失手杀死了自己的亲生孩子。
惨案发生后,熟悉这对母子的人,没有人相信她会故意伤害儿子。有人评论说,现在的家庭,就一个孩子,做父母的除了疼爱就是溺爱。如此过度疼爱,不仅对孩子的成长不利,甚至会害了孩子。母爱要满足孩子的多个层次需要,因为孩子将来面对的社会竞争是残酷的。母爱是伟大的,但是,做母亲又是一门专业。学习怎么做一位合格的母亲、父亲,是现代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命题。
摒弃“贾母心态”的几点建议
作为父母,在培养孩子时,怎样才能摒弃危害孩子健康成长的“贾母心态”呢?以下几点建议值得借鉴。
要遵循“成人”第一的原则
家长教育孩子,首先应树立这样的观念,即不仅是将孩子培育成才,教育的目的和核心应该是让孩子成人。因此,父母要积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观、正确的人生观,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幼儿教育专家卢勤在谈及家庭教育时,曾重点强调“成人”教育才是家庭教育的重点,其次,才是“成才”教育。如果孩子不成人,学再多的知识,也只会祸国殃民。基于此,作为父母来说,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无法弥补教育的失败。父母再忙,也要记得正确引导和教育孩子,教会孩子如何做人,这才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有错必纠,不能纵容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的恶习绝不是胎里带来的,而是父母对孩子小错不纠的错误观念造成的。无论是官宦人家还是平头百姓,都存在这样的爱子误区。这也是“有权、有钱就有一切”的错误观念在某些人的心里深深扎根的结果。比如,“我爸是李刚”、“我全家都是公务员”、“我妈是公安局的”、“我用钱砸死你”等论调都是试图用“权” 和“钱”逃避责任。一位开茶馆的女子被人殴打,而打人者的父亲竟当场对警察说:“孩子还小,我是人大代表,你们不能抓人,一切责任由我来承担。”他还拿出了代表证。这样的溺爱和纵容,受害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孩子。
父教不可缺失
子不教,父之过。即使在传统教育中,父亲在家庭教育中也是唱主角的。而现在,有许多做父亲的却以忙为由,将教子的责任推给孩子的母亲。调查表明,有六成家庭是母亲在孩子教育中独当一面,父亲真正起主导作用的不超过15%,由父母共同承担教育责任的只有一成。在教子中,一旦父亲放弃了孩子教育这块阵地,母亲就会用高度的热情去填补。这是一种错位与颠倒,甚至出现“严母慈父”的格局。这种状态,会使孩子的成长偏离正常的轨道,导致心灵的扭曲。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相辅相成的,教育是双方的责任,父亲不要放权,母亲也不应争权。父教的缺失会让孩子的性别认同有误,继而是身份认同出现问题,同时,孩子也难以适应社会。
把成长的机会还给孩子
“贾母心态”式的对孩子过度保护和溺爱,看似对孩子关爱备至,其实是父母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利。在孩子本该学会自立的年龄,失去了锻炼成长的机会。一旦离开家长,孩子就变得束手无策,无法自己解决问题。作为家长,应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开始,信任孩子,锤炼孩子,把孩子成长的机会还给孩子。让他们自己面对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敢于承担自己作决定带来的后果,在失败、吃苦、受挫中学着长大。这样,我们培养出的孩子才是丰满的、强大的。当孩子长大成人、独自放飞的时候,家长才能安心、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