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瑛 陆晓琴
〔关键词〕 语文作业;心理特点;优
化设计;开放性
〔中图分类号〕 G62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6—0084—01
传统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为:硬性统一,学生自主选择少;问题单向,学生自主提问少;答案绝对化,学生思维僵硬;书面作业多,可操作性作业少;作业量过重,缺乏实践等。为了改革现有的作业设计形式和评价制度,真正体现作业布置的目的性,笔者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结合小学生的年龄以及心理特点,在日常教学中对小学语文作业的布置进行了探索。
1.满足学生心理,设计童趣性作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不用老师多讲,学生也会自觉地完成作业。如学习了《一去二三里》一课后,作业可设计成让学生回家观察周围的事物,再编一首数字儿歌。结果,不论城市农村出生的孩子,都将儿歌编得妙趣横生。如:一去二三里,果树四五棵,新房六七座,八九十辆车……學习了《春天的手》一课后,我设计这样一项作业:“请为大家表演一个小节目:可以朗诵描写春天的小诗,也可以唱与春天有关的歌曲,还可以讲有关春天的故事……”。
2.联系生活实际,设计生活化作业。语文学习的空间是很广阔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将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社会生活、家庭实践活动中完成语文作业,为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提供机会,搭建平台,使他们真切地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无处不在。只有与生活相联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才能产生亲切感、新鲜感。如:在学习了《影子》这一课之后,我布置的作业是与影子做一做游戏,并说一说影子躲在哪儿?把课文内容与生活相结合,设计出一系列游戏型作业,目的是通过游戏来巩固、理解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玩。学习了《看花灯》一文后,结合当地闹元宵的习俗,可以让学生在观察描述花灯的同时,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风俗。显然,学生很乐意完成这样轻松有趣的生活化作业,它不仅满足了孩子们好奇、想玩的愿望,而且也让他们在玩中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锻炼了创新思维能力。
3.尊重个体差异,设计层次性作业。生活中,学生是有差异的。因此,在布置这一作业时,我有意把作业设计成量度和难度有别的两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去选择。其中一组多为比较简单的巩固性作业,另一组的题型灵活多样,偏重于理解、想象、运用。例如,在学完《桂林山水》后,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的练习:抄写或背诵课文中优美的词句,或者模仿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描绘一处景点。这样由易到难阶梯似的作业,留给了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从而培养语文能力。
4.打破课内外界限,设计开放性作业。作业不能局限于课内学习内容中,拘泥于课本知识中。为打破课内与课外、学校与家庭、社会的界限以及学科界限,在教学实践中,我还尝试设计了如下几种类型的语文作业:
(1)“自主性”作业。这类作业,设计的着眼点就是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并能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让学生担当适应小学生爱表现的年龄特征的角色,比如老师、播音员、中介员、记者等。另外,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正是他们学习上弄不太清楚的地方,只有让他们处在情境的角色中,他们才会主动探索这些内容。
(2)“享受型”作业。这一类型作业设计的目的是开发学生的视听能力,让他们“耳聪目明”!视,即观察。训练观察的作业,形式不一,内容也很丰富,既可观察人物、动植物,也可以观察静止的事物等。听,即倾听。训练听,要做到听时仔细不打岔,听后概括并小结。在视听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3)“想象型”作业。想象,是创造力的翅膀,创造想象是创造思维的一大支柱。在儿童阶段,想象不受习惯思维的影响。训练想象的作业除低年级的看图编故事、中高年级的想象作文外,还有多种途径。想象的作业一旦突破固定的模式,它将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避开了单纯、枯燥的机械训练,使“思想的骏马”在开阔的场地里驰骋,为创造打下扎实的基础。
??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