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对广东药品招标规则此起彼伏的口诛笔伐让人不禁想起伦敦奥运会那场备受争议的羽毛球半决赛。国羽消极比赛,被世界羽联取消了参赛资格,引得国内舆论一片哗然。然而在普遍指责“国羽践踏体育精神”的声浪之中,另一种质疑比赛规则公平性的声音也赢得不少共鸣。之所以如此,恐怕是因为不少人从国羽事件中看到了与中国当下经济社会形神相若的现实对照。
药品招标制度无疑就是一个缩影。一如广东出台的招标新规,在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开始对此前安徽所推行“唯低价是取”的“双信封”招标制度反思纠错的背景下,广东在制定规则时却重回原点,令行业上下备感费解和愤懑,也对已然持续多年却越来越走样的药品招标制度进一步丧失信心。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说,招标政策诞生十多年来,从最初县招、市招到省招;从月招、季招到年招;从招品种到招规格、招数量,程序繁杂,到处以钱开路,甚至为招标还要走领导关系,恳求父母官写条子,企业不堪其累。
身累莫过于心累。中国经济30多年的突飞猛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主导的体制和方式,医药行业更是众所周知的高度“政策市”。但政府主导的经济方式的最大弊端在于权力把控着诸多资源,左右着生杀予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做企业本已困难重重,同时又要不停地与制度周旋,与政策博弈,经营压力和风险便可想而知。长此以往,必然会消解企业的创新动力、摧残企业家精神,甚至破坏整个商业文明。正如一位医药企业家抱怨的那样:“把精力都投入在这(搞招标上),能有精力去搞研发吗,能有精力去管理生产吗?”
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对此的论断是:制度及组织方式会影响企业家才能在生产性活动和非生产性活动之间投入的比例。也就是说,企业家所处的制度环境可能会影响企业家对经济繁荣做出的贡献大小。坏的制度显然不利于经济增长,因为坏的制度无法促进生产性的企业家活动,而生产性的企业家活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由此想起,早先在“医药行业的商业偶像时代何时到来”的问题上,我曾经以为其主要和整个产业现时的规模有关,小行业诞生大公司的概率极小。现在看来,政府高度主导的行业可能亦很难积淀出滋养商业偶像成长的土壤。因为由政府主导制度设计和资源配置,企业就不可能做到专注于商业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