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在未来的世界分一杯羹,你一定要了解大数据是什么。而《大数据时代》将打开你的想象力之窗。
如果以后的医疗是这样的:
每个人随身携带的无线终端将成为医疗的通行证。
手机上的拍照功能将每餐吃了什么都上传到云端;而手腕上的蓝牙腕环将记录每天的运动量、甚至随着心情变化的同时,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定位功能将提醒我们附近也许正值HxNy大流行。
就算我们没有按照预防模式做好准备,异常的生理变化也会及时提醒坐在电脑屏幕后面的我们的私人医生。他会做出初步的诊断,然后会帮你预约到附近最方便的医院、以及数据统计上最适合治疗你疾病的医生。
到了约定的时间,你直接走入诊室,不用挂号和排队,只需要把手机在医生的接收器上晃一晃,医生就会清楚地知道你以往的就医经历,以及这一次的症状:“哦,除了高烧、怕冷、关节疼、咳嗽还包括皮肤温度高。同时最近接近过流感大流行的地区,再加上连续两天吃垃圾快餐。不舒服就做个检查吧!”
机器人会把需要做的检测送到你面前。一边抽血、一边拍个胸片;想做中医诊断?好的,自动把脉机搭好、头放在暗室里的下巴托上,然后伸一下舌头,“咔嚓”,放心啦,是拍照。
好了,所有的结果已经直接传到了医生的电脑上,计算机根据其他患者的治疗经验推送出了三条相关度高的治疗方案。
第一,西药。某某他韦复方制剂对同类症状的缓解率达到了85%,4天起效。国内共有3种产品,价格不同、副作用也不同。
第二,中药。麻黄汤加减对同类症状的治疗效果达到了70%,1天起效。你可以选择汤剂、颗粒剂或者中成药。
第三,自我调整。遵照晚上九点前睡觉,以及三餐均衡饮食的生活方式处方,治疗效果达到60%,7天起效。
结合你的收入和职业,有62%的人选择了中药治疗,西药里含有氯苯那敏的成分不适合你这种上下班需要驾车的人士。不管你怎么选择,治疗方案和药物将在3小时之内配送给你,而费用将从与银行卡关联的账户中自动划掉。
剩下的,选择权交给你自己。
提供你选择自由的是一种叫做医疗大数据的东西。
如果你想在未来的医疗世界分一杯羹,你一定要了解大数据是什么。
而《大数据时代》将打开你的想象力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