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参加了“名师团送教下乡”的培训活动,感受到了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余映潮老师的流水般紧密充实的课堂节奏,黄厚华老师的亮点设计,都给我以大的启迪。让我思考自己的教学:我还是自己在课堂上一堂灌,学生具体学习了多少,做练习时就看到了,我讲过的甚至都不会做。这样的课堂我决定改革。回到自己的课堂,我反复在课堂上寻找自己的教学方式,深刻地感受到了调节课堂的张弛度的重要性。那么为什么要注重课堂的张弛度呢?
《礼记·杂记下》说:“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古代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时候就知道运用宽严相结合方法。现代人也注意生活的松紧和工作的劳逸。一幅成功的水墨画,不仅要有奇峰怪石、花草树木、鸟鱼兽禽等巧妙组合配以一定的色彩、色调,还要留有一定的“空白”给人以想象驰聘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同样也要留有一定的“真空”来调节课堂气氛。课堂教学中留有一定的“真空”,气氛由热烈转为沉寂,并不能归结为课堂气氛沉闷,也不意味着学生学习高潮已经过去。相反,这样的“沉寂”往往是学生学习在向更高境界发展。
我认为课堂的张弛度就是学生在积极的气氛状态下学习,在适合的时间转入一些对理解课文有益的内容,从而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引发学生更深的思考。
今年我带初一语文,有几篇课文我就试着调节张弛度。我结合我上课时的一些设计和名师的课堂中所体现出来的张弛度谈以下几点:
1.配乐朗读
在教学《我的思念是圆的》这首诗时,我先播放范读,学生被带入情境。这时我又播放班得瑞纯音乐让学生跟乐朗读,学生积极性很高。都在模仿着范读,读出了思念之情。读了两遍后学生争先恐后地要“表演”自己的成果,甚至有几个学生是背诵出来的。这样再去体会诗意,真是水牛背树叶了。
这堂课的张弛度体现在学生的读是自主的、积极的。学生在日记中就写道,这堂课过得真快呀。不要怕动脑筋,你一个小小的想法,说不定就能让学生从此以后爱上语文。
2.背景知识的适时出场
在培训中有一位专家老师开了一个关于朱自清《背影》的讲座,她对着我们三百名学员提了一个问题:“这篇文章出现的几个时间你们谁能解释一下?”我们都呆了,从来没去考究过。对于作者,我通常也只是简单了解一下,上课让学生也只是简介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也会在学习这篇课文前就会出示,对于学生的知识面扩展还不够,还会限制学生思考。现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到这一点。
在学习《济南的冬天》中作者为什么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学生都能理解为作者喜爱济南,这其中的缘由,我这时出示了老舍先生领教过北京的风、伦敦的雾、热带的毒日的厉害,一回国便到山东齐鲁大学任教,定居在温暖宜人的济南。所以老舍对济南是特别的喜爱,称济南为他的“第二故乡”。《老王》一文,对老王的善良之举“送鸡蛋、香油”的理解,学生是有困难的。这时出现背景资料(本故事是发生在文革前后,那个物资极度贫乏的年代,人与人极度缺乏信任的时期,钱学森被下放之后的岁月)学生就会豁然开朗,明白老王的为人。也可出现在对中心的把握时。再比如《天上的街市》一诗,郭沫若写天上的街市有什么目的?学生理解有困难,这时引导学生了解背景,本诗写于1921年那个黑暗的、动乱的社会,学生就会明白本诗的写作目的了。
我想学生的豁然开朗是学生的精神支柱,也是一堂课的“弛”,把他们引入另一“张”的境界。
3.让表演活跃课堂
语文课是涵盖面最广的一个学科,“综合性学习”涵盖了自然科学知识,“口语交际”中锻炼了学生的口语社会实践能力。课文中也涉及历史、环保等等,那在课堂就要多设计一些亮点锻炼学生的能力。语文课中有些课是可以以场景表演的形式来进行互动的,这样不仅增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能够增加课堂间的互动。例如《皇帝的新装》就可以分配角色让同学们或者同学与老师来扮演,老师适当的可以准备一些道具,让表演更接近真实。表演完后评一评、比一比,看看谁是最佳的演员?谁模仿的最逼真?谁的语言说的最动听?这样的活动可以适当地穿插在课堂中,可以很有效地增加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
可以调节课堂中张弛度的还有很多,插入音乐、插入相关故事等等,具体的课文还有很多具体的措施。《论语》中有一句话说的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于语文教学我感觉还有很多困惑,但只有思考,只有去实践才能让语文成为学生的最爱。
参考文献:
1.《阅读教学中背景知识的引入策略》作者蒋光明。
2.《有张有弛——也谈课堂教学的真空效应》作者魏本黄。
高园园,教师,现居江苏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