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补写教学设计例谈

2013-04-29 00:44王欣涛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3年6期
关键词:贝尔曼常春藤梯子

新课程改革要求对语文教学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很多教师在面对旧课本时茫然不知从何而改。文本没变,知识没变,我们如何把课堂变得与以前不一样?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教师上课灵魂的概括,是指教师依据教育教学原理,教学艺术原理,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基本学情,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需要使用的教学手段进行的策略,即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科学的教学设计可以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个整体的把握,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当然,一个好的设计,必须建立在教师对文本的细致解读和对学情的正确把握上,只有如此,才能使教学活动发挥最大的意义。

语文学科的教学设计通常会因教师的不同而各具特点。其中科学有效的设计不仅会使教学目标快速达成,更能在一定程度上促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氛围变得活泼融洽。所以,上一节语文课不难,但上一节好课却不易。朱永新老师说过:“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教师必须细致研究文本与学情,多参考吸收名家的解读,才能生成自己的风格。

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例,作为短篇小说的经典篇目,这篇文章值得探讨的地方很多,比如知识方面可以让学生品味小说语言,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再比如情感、态度方面可以让学生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面临逆境勇于自救的精神。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怎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怎样能够让学生不只是当个故事听完,还要有所收获,就要花点心思考虑了。比如有老师都会设计让学生补写老贝尔曼画叶子的情景,这个设计确实能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形象,化虚为实,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和表达能力,但是学生的补写到底有没有要求,是不是只要有细节描写就可以天马行空了?如果教师完全放给学生去想,而没有合适的引导和点评的话,这个环节很可能就会失去意义。所以尽管这是一个传统的课题,但如果没有科学的教学设计,最后的结果虽然也可能生成有意义的文字,但肯定缺乏科学的指导。并且学生也并不会理解这个步骤的设置与理解文章之间的内在联系。

我曾经也让学生补写了这部分,有位同学是这样写的:

“窗外的瓢泼大雨疯狂地下着,怒号的北风残酷无情地把那常春藤上的最后一片叶子也卷走了,老贝尔曼心想,不,不可以这样,琼珊还这么年轻,不可以就这么死去。于是他找来灯笼和颜料,肩上扛着一个梯子,来到了常春藤下那堵墙前。他放下梯子,把它牢固地靠在墙上,又想了想,在调色板上认真调好了颜色,然后用嘴叼着画笔艰难地爬上了梯子,雨打在他头上脸上无比的疼,寒风透过那单薄的衣衫吹得他刺骨的冷,他都无所谓,依旧稳稳地站在梯子上认真画下了自己一生追求的杰作。”

我用多媒体展示了这位同学的作品,然后让其他同学点评。大家对这篇补写赞赏有加,理由无非是细节描写精彩,老贝尔曼形象突出,能够体现他高尚的精神之类的。

如果单从一篇描写作品来看这位同学的补写确实很精彩,但是我们不能忘记,所有针对课文进行的拓展练习都不能脱离文本。所有针对文本的扩写或补写都不是简单的创作,它是文本的一个延伸,所以与文本的融合度一定要强,简单的说就是要有“现场感”。如果补写仅仅到此为止,我们课堂收获的远远不够。正是因为我在上课前已经预设了学生会有这样的环节,所以正好抓住学生的这个文段进行进一步指导。

我是这样指导学生进行补写的:

一、在文本中画出贝尔曼的相关信息。学生找到了“年纪六十开外,有一把像是米开朗琪罗的胡子,从萨蒂尔似的脑袋上顺着小鬼般的身体卷垂下来”“暴躁的小老头”“酒气扑人的贝尔曼”“充血的眼睛老是迎风流泪”。

二、画出描述那晚天气的语句:“随着夜晚同来的是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屋檐上倾泻下来”“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

三、画出那堵墙壁及画藤叶的有关语句:“一株极老极老的常春藤”“光秃秃的藤枝,依附在那堵松动残缺的砖墙上”“它傲然挂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但是锯齿形的边缘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

四、画出画藤叶所需要的工具:“一个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的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支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

然后我教学生利用这些信息来构筑自己的艺术空间,比如,老贝尔曼六十多岁的年纪该如何表现,他的胡子、头发在风雨中是什么样子,见风流泪的眼睛在风雨中会如何,松动残缺的墙壁会使他靠梯子时发生哪些困难,灯笼怎样打,画板怎样拿,颜料怎样调,那惟妙惟肖的锯齿形状及逼真的色彩在风雨之中是怎样画出来的……

经过我的指导后,学生们仿佛恍然大悟,不仅在评价别人补写时有了抓手,更重要的是自己也明白了补写并不是简单的扩充字数。如果教师在这些方面稍加点拨,并要求学生创造性地利用上面的语境材料,学生的读写生成将与文本对接得更准确、更具有艺术性。

后来那位同学这样修改:

“窗外瓢泼大雨疯狂地下着,凄风苦雨无情地把那常春藤上的最后一片叶子也卷走了,贝尔曼找来灯笼和颜料,扛着一个梯子,顶着风雨艰难地挪到了常春藤下那堵墙前。他放下梯子,把它靠在并不结实的墙上,又想了想,在调色板上认真调好了颜色,然后用嘴叼着画笔艰难地爬上了梯子,雨打在他头上脸上无比的疼,雨水顺着他那米开朗琪罗式的长胡子迅速流下,寒风透过那单薄的衣衫吹得他刺骨的冷,使他不禁打起了冷颤。墙似乎也被寒风吹冷了,在风雨中显得那么单薄,看上去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但他都无所谓,依旧稳稳地站在梯子上认真画下了自己一生追求的杰作。”

伟大的艺术品总是给读者留下许多艺术空白,以便读者一起参与艺术再创造。同样是补写,经过我的特殊设计,效果立刻凸显出来。创新的教学设计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法上有创新,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体现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的有效应用。阅读教学要求老师弄清再创造可利用的文本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必要的梳理和加工,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较科学地引导学生进入生成的正确轨道。本课的这一补写环节,连带的就是学生对文本的精读理解,在片断写作前老师若能带领学生对以下问题做一番探讨,想一想这些材料在补写中该怎样运用,效果会更好。整个活动教师只起了点拨的作用,找关键词以及重新补写的工作都由学生来完成,体现了“课堂不是老师出彩,而是学生出彩”的理念。学生在根据文本重新补写的过程中又加深了对小说人物以及主旨的理解,这一切,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得来的,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师做的只是在课前设计这个教学环节的时候还要预设到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对文本深入理解,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曾深情地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获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教师精心的准备。科学的教学设计可以为文本锦上添花,而不经设计的课堂则会让精彩的文本失色。这一切的基础,都应该建立在教师的素养与对学生负责的基础之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教师的提问要具有启发性,要能够成为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点燃孩子们智慧的火把。要精选妙问、要设疑智问、要奇思怪问,要问出精彩、问出活力、问出效率。因此,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投入地对待每一节课,用心经营好自己的每一堂课,使日常课堂变得更加有效,更加具有生命活力,使课堂成为我们工作、生活旅途中的幸福驿站。欧·亨利笔下这片小小的常春藤叶,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做老师的不也要拥有“爱”的信念,寻找到使自己生命延续的精神支点吗?只要有爱的信念,就可以常常另辟蹊径,让学生观赏无限风光。

王欣涛,教师,现居山东青岛。

猜你喜欢
贝尔曼常春藤梯子
你休息一会儿吧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常春藤妈妈和她的孩子
最后一片藤叶
梯子(外二首)
你们扛着梯子去干吗
你们扛着梯子去干吗
眺望以爱为生的境界
贝尔曼舍己救人“行为”及“方式”的合理性
眺望以爱为生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