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小转
摘要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内容,为教育教学的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积极探索,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 :教育;语文教学 ; 创新思维;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在不断进步,这都要靠创新精神,要创新就要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内容,为教育教学的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积极探索,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营造创新思维的空间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亦是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主渠道,因此,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设置激活、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尤为重要。这要求教师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主动学习的引导者,打破条条框框,充分尊重、信任、爱护学生,发挥其创造性、能动性、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激活其创造性潜能,相对独立地去探索,变传统的“问题——结论”的教学模式为“问题——学生主动探究——结论”为主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学生在探究结论中发生错误或迷失方向时,教师应以正面鼓励,积极引导为主,绝不能将学生“一棍子打死”,扼杀其创新思维,给学生以伤害。
二、教师要善于发挥示范作用,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去影响学生,以激起他们的创新潜能
有心理专家说:创新思维绝非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性格素质,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创新思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是一种主动改变自己并适应环境的应变能力。由此可见,创新思维更是一种性格素质,一种精神状态。
俄罗斯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教師职业强调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和善于学习、挑战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进取精神。而学生又富有模仿性和易于接受暗示的特点。周弘的“赏识教育”报告中讲的国外专家挑选神童的故事大家都有所了解,所挑选的那几个普通学生由于得到了外国专家说自己是神童的心理暗示,学习劲头倍增,一年后学习成绩果真位居班级前列。这一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效仿。因此,只有教师用自己的情感态度感化学生,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去影响学生,在与学生的直接接触中展现自我,敢于创新,不因循守旧,敢于怀疑,勇于挑战,必能以自己的人格对学生创造人格的形成,产生示范作用,以自己的人格感染和熏陶学生,从而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三、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尤其是在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创造性思维决定学生的一般学习能力。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学会发现问题,进而培养其创新能力,而不是培养“考试冠军”。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不管哪一篇课文,都要留给学生一定思考的余地,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才能。
在教学中,对学生提出的新观点、新思想、新说法,都要给以鼓励。如在教学蒲松龄的《狼》一文时,课文最后一段写道:“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很明显作者的意图是点明故事的主旨——揭露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赞扬屠户的机智勇敢,让学生懂得人有狼所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对待象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我用自学研讨的方法,除了让学生认识狼的贪婪、凶狠、狡诈的本性外,还引导学生跳出编者的意图,打破大纲规定的说法,发展学生思维,我启发学生从另一角度来认识狼。师问:“假如你是狼,你碰到了屠户,你该怎么办?谁想的办法最好,谁就是最聪明的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已见,在讨论了许多办法之后,最后大家不得不一致公认狼的办法最好。师再问:“为什么它的办法最好?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这说明了什么?”于是学生纷纷回答:狼聪明智慧、爱动脑筋,胆子大。接着让学生通过比较得出:人比狼更有智慧、有勇气、有力量,增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何尝不是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呢?
我想只要我们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地参加创新性思维训练,努力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我们就一定能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作者单位:河南省济源市承留三中 459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