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絮语

2013-04-29 08:44魏诗文
中国铁路文艺 2013年6期
关键词:庄子人类生命

【作者简介】魏诗文,安徽宁国人,1963年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蚌埠市民政系统。曾出版专著《中国历代军旅诗分类欣赏》、《中国军事文学史》(与人合著)。多篇散文、报告文学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报告文学《风雨舟桥兵》收入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19 91中国抗洪大特写》一书。

1

“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这是庄子在《知北游》中所描述的境界。在庄老先生看来,生命的产生,原本什么也没有,到若有若无之间,再到气,再到形体,然后才有了生命。生与死的变化,像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纯属自然而然。

我由庄子的奇幻之想,联想到地球上的所有生命。追溯浩渺无垠的太空,连地球也是宇宙中一个孤独的漫游者,在经过久远的不同时期,不同时代,最后才有了人类。

追溯茫茫宇宙,我们发现:星球皆为圆形,它们的运行轨迹也是圆的(包括椭圆),起点即终点,终点又是起点。宇宙圆形运行规律决定了人间事物运行的轨迹也是圆的。人本为无形之气,由气凝结为体,走在人世间一遭,终又气绝而去,重新化为气体,这犹如一个美丽的椭圆,从起点到终点,最后又开始新的起点。

正因为如此,庄子妻子死了,他却敲着盆子唱歌。前去吊丧的朋友见状责怪他,他却说人家静静地安息在天地之间,而我还在啼啼哭哭,我以为这样是不通达生命的道理。庄子正因为对生与死有如此透彻的领悟,才有超越凡俗的“逍遥”精神。这是《至乐》篇里记载的故事。《至乐》还记载庄子到了楚国,看见一个骷髅,空枯成形,他用马鞭敲敲,问说,先生是因为贪生背理,以至于死的吗?还是国家败亡,遭到斧钺的砍杀,而死于战乱的吗?你是做了不善的行为,玷辱父母羞见妻儿而自杀的吗?你是冻饿的灾患而致死的吗?你是年寿尽了而自然死亡的吗?庄子这样说完了话,就拿着骷髅当枕头睡觉。半夜里,庄子梦见骷髅向他说,你的谈话好像辩士。看你所说,都是生人的累患,死了就没有这些忧患。你要听听死人的情形吗?庄子说,好。骷髅说,死了,上面没有君主,下面没有臣子,也没有四季的冷冻热晒,从容自得和天地共长久,虽是国王的快乐,也不能超过。庄子不相信,就说,我让掌管生命的神灵恢复你的形体,还给你骨肉肌肤,把你送回到父母妻子那里,你愿意吗?骷髅听了眉目之间露出忧愁的样子说,我怎能抛弃国王般的快乐而回到人间的劳苦呢!人世间的生存环境比不上死后的快乐境界。

庄子以天才的智慧,第一次照亮了死亡这个神秘的、幽冥的世界,他把人类生命的存在时间予以无限扩展,使生命不但存在于这个“有”的世界,还存在于“无”的世界。庄子正是这样运用超常的形象思维,对死后的冷寂境界进行了审美化的夸张,目的是让人们真正能摆脱死亡的恐惧。

2

每当晨曦初现,大地复明,那个气囊又开始新的一天的吞吐——一辆辆遗体接运车从城市的各个角落将亡灵接进,经过化妆、整容、告别、火化,随着一股青烟冒起,一具完整的人形化为一小堆骨灰,生命将永远从这里进入永恒。

这个地方,人人不愿提及,却又无法回避,这就是让世人感到神秘的殡仪馆,它还有一个宽慰人心的名字,叫天堂。同一片蓝天下,每天都有活着的人们排着长长的队伍,在这里将逝去的亲朋好友送向天堂。殡仪馆院内有个颇似气囊一样的建筑体,在建筑师的设计思想里,就是一个飞向太空的气囊,一个形象化的宇宙飞船,所有的人们都将不分先后地一一进去,然后一起翱翔在广袤无垠的太空里。在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地球村里,每天不知究竟有多少人在走向生命的尽头。然而,一个生命的结束,埋藏在那个生命中的多少个心愿也随之陨灭,这是令逝者和活着的亲人永远遗憾的事。

一个花季少女,身患绝症不幸去世,带着少女多少个美梦从这里走向永恒?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去世了,又有多少未了的心愿?相信那一个个亡灵在进入人生最后终点站时,都有他们自己不同的故事。走近他们,你会发现,死亡,原来是如此的不同凡响。

为真理献身的死亡是美丽的,为科学献身的死亡是美丽的,为爱殉情的人是美丽的;同样,顺应自然,坦然迎接死亡的到来,也是美丽的,对生的珍视,对死的从容,由次便参悟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法则和规律。

正因为死亡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完美的东西,诗人泰戈尔才会由心底里写出“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样的诗句。

设想一下:假如上苍赋予人类永生,那将是怎么样一个局面:百年,千年,万年过去了,我们看到这个星球上,到处布满了枯木朽株般的老人,由于命中注定他们还要永远地衰老下去,永远不得解脱,在这样一幅触目惊心的永生图中,死亡将是何等甘美的安息。

事实上,我们这个星球,原本是一个巨大的石体,没有一株草,一条虫,也没有一层土,是经过多少亿万年,太阳风雨的力量,原始生物的尸骸,才给地球一层层土壤,每经过千万年,土壤才增加薄薄的一层。另据资料显示,自有人类以来,到今日,已有850亿人先后死在我们这个星球上,他们全是我们的亲族父祖。所以,正是由于大自然的造化,万类同一,生生不息,生死相依,茫茫宇宙中,才有了我们今天这样一个生机盎然的地球村。而我们的脚下的大地,无疑是一代代先祖以及与先祖们同时代的所有动植物由生到死化作的泥土。

3

死亡不可避免,人越是比较早地真正认识到这一问题,就越能比较早地摆脱无价值的恐惧,从被动、盲目地活着,转向积极地筹划人生,学会如何成为自己和生活的主宰。

古代先哲对于生和死早就有过精辟的论述。《太平经》上说:“凡天下人死亡,非小事也。一死,终古不得复见天地日月也,脉骨成涂土。死命,重事也。人居天地之间,人人得一生,不得重生也。”正是这无情的死亡将每个人的生命做了明确限定,才使得生命的宝贵凸显出来,才促使人们进一步理解和体验生命的本质。

如果地球诞生的年龄以一年计算,那么现代人的出现仅仅是这一年的最后5分钟的事,五万年的现代人类历史相对于地球来说也竟如此短暂;个体生命则如同雨雪霏霏的冬夜由窗外飞进炉火明亮的室内稍作停留又飞向远方无边黑暗的麻雀,来去无踪,转瞬即逝。

距“气囊”百步之遥,是殡仪馆的中心广场,这里被认为是人类阴阳交错的地方。

中心广场有着厚重的生命文化意义,无数前来为逝者送行的人们,或许他们并不会在意这些专业设计的意义,但有一点令他们非常清楚:人人都要走向这条不归的路,人在广袤的宇宙面前,是那么渺小而无力,在无限流逝的时间面前,人的生命是那么短暂。人来自何方,去向何方?生命的目的是什么?人在宇宙间的根本处境是什么?短暂的生命中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痛苦、忧患、烦恼与焦虑,生命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意识就是由生命引发的关于人的存在问题的根本性思考。随着特殊环境下死亡意识的增强,人的生命意识便凸显出来,其中,最朴实、也是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亲眼目睹这里的这一切,人们于是认真地想:要好好地活着。

好好地活着,这恰是人生的真谛。如果不是亲身感受,或许不会如此深刻。

世界上所有事物,有发生,就有发展,就有消亡。人和任何生命一样,有头也有尾,有生也有死。一个人对死亡的理解实际是对生命理解的一部分,不了解死亡,一定是对生的了解不全面。而彻底弄明白生,也就能够透彻理解死亡。

多少人因为饮酒过度导致身亡,这会使人猛醒:纵酒会毁灭人的生命,甚至毁灭一个家庭;多少人交通事故,要么撞人,要么被撞,在车祸中丧生;多少人不理解生命可贵,要么自杀,要么他杀;当然,还有更多的人正常死亡,这一切的一切都会给人带来最为强烈的震撼,以至于人们常常要把殡仪馆当成人生教育不能不去的地方。

痛彻领悟生死,才会痛彻明白:活着的人应当珍惜生命。

4

珍惜生命首先应当敬畏生命。

人类在远古时代,周遭诸多神圣怪异,鉴于认识局限,不仅认为生命现象是神圣的,而且对石头、树、鹰、老虎、月亮、太阳等等也都赋予神圣性,并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对象。随着社会发展,人类科技的进步,人类获得了越来越大的征服自然与改造社会的力量,崇拜、敬畏、服从的对象越来越少,甚至连生命的神圣性也在逐渐消失,随之引发触目惊心的人生危机:人们要么作践自我生命一一自杀,要么作践他人生命一一残杀他人。这一切现象都告诉我们,虽然科学提高了我们改造世界的能力,理性提供给我们透视万物的方便途径,但我们人类还是要保持对自然、宇宙,尤其是生命神圣性的虔诚,要对生命存有敬畏心、崇拜心,做到不逆生命之性质,不破坏生命之自然成长,更不强迫生命只按自我心愿发展。人虽然是生命的持有者,但不能在对待生命的问题上为所欲为。要以一种带敬畏感的态度去看待和对待生命,每个人都要体会到生命的神圣,意识到生命的可贵。

珍惜生命还应当善待生命。

人类自诞生以来,借助于制度改革和科技发展,在改造物质世界、创造精神产品等方面,做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业。但是,人类在认识自身、探究精神意识领域和满足“生”之外如何解决死亡问题等方面做得远远不够,人类在大幅度提升生活水准的同时,并没有同步提升死亡品质。据有关资料显示,仅就中国大陆而言,目前死亡率大约为千分之六,也就是说,中国一年死亡人数约达830余万。一般而言,一个面临死亡者,其家人不可避免地会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而同时与死者有关的朋友、同事等也会产生哀伤之情。这样,仅中国大陆每年的临终者和受死亡问题困扰者就有9000万人左右。可见,在21世纪及其以后,死亡品质的提升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若死亡品质不能迅速地、较大幅度地提高,势必拖住人类提升生活水平的后腿,从而让人类全面改善人生品质的努力落空。同时,长期以来,我国由于生命教育的缺失,造成我国国民每年自杀人数比例居世界首位。此外,人际关系淡化、亲情关系弱化、人生信仰迷茫等,均成为当今国民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引起很多有识之士高度关注。善待生命,开展生命教育,关注人的生命成长与发展、人的生命存在价值、人的肉体生命、精神生命,引导人们理解生命、珍惜生命、关爱社会和他人生命,并获得生命发展的正确方向,这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

善待生命,就是既要珍惜肉体生命,也要珍惜精神生命。上苍赋予人类形体、五官、五脏六腑,赋予人类生与死、爱与恨、喜与忧、成功与失败,那是人类恢宏壮丽丰富复杂的交响曲,是一个个鲜活美艳的跳动的音符。

善待生命,就是不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还要珍惜他人的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不因贵贱、贫富而有区别。阿尔伯特·施怀哲说:“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毁灭和伤害生命都如同恶魔一样有罪”,“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是古人珍爱生命的智慧,“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是佛家珍惜、敬畏自然界生灵的写照。

中国民间历来有积阳德、积阴德之说。积阳德即为他人做了善事并被人知道,赢得了他人的赞誉或应有的回报。积阴德是为他人做了善事而不被世人知道,或曰行善不图回报。即便如此,仍然也是善有善报。古书曾记载这样一个故事,有位著名的卦师曾断定一人40岁时必死,后来此人不但未死,而且60岁时还当了宰相。占卜极准的卦师心中不服,一种强烈的理念驱使他非要查个究竟不可。他终于查出,这个宰相在二十几岁时曾拾到一串价值连城的钻石项链,他没有贪欲,将原物交还失主而不求回报。此事令老卦师深受震动,悟出一个大道理,他对天长叹:“富贵有命,生死在天,天在哪里,在人心中。阴德充盈,也能冲出五行。”

善待生命,就是不仅要珍惜他人生命,还要善待动植物。据说某地有这样一群失去人性的牛贩,为了让自己出售的牛肉充满血色,图个好价钱,竟然将活牛五花大绑,生剥其皮,将肉现割现卖。当牛肉正在叫买时,那牛的残叫声震惊数里。人类经过对动植物的狂砍乱杀,遭到大自然报复之后,才开始明白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的一致性。中国先哲认为,动植物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与人具有相似的灵性。现代科学证明,植物也有思维和情感。报载有科学家在一盆盛开的花上安装上特殊仪器装置,模仿鬼哭狼嚎的声音,此花立刻发抖和瑟缩,仅5分钟左右便死掉了。相反,给它放美妙的音乐,它却发出阵阵香味。动物更是如此。1996年4月,报载,海南一位妇女看到一只龟往她家墙上爬时跌落下来,她将龟救回家喂了十几天后放生。第二年的清明,这只龟又找上门来。几年来,此龟年年在清明时节到这位妇女家探“亲”。类似的事情很多,从不同的侧面证明了动物有思维和情感。动物与人同属于生物,只是思维和情感表达的方式不同,而无本质的差异。动物的灵性与人的身体健康相关联。中国古代有道行的人懂得这一点,因此视动植物为友,求其灵气。一些真正的大师深居无人之处,与动植物为伴,与山水为邻,其道理之一,也是求动植物和山水的灵气。修道之人爱惜动植物,养生之人也应如此。

5

百善孝为先。

世上一切事物都有根源,否则,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茫茫宇宙,阴阳各半,父母的精血造就了子女,是子女的根源。太极图是中华民族的祖先画的宇宙规律图,它告诉我们阴阳各半乃宇宙构成的基本形式。既然父母有形的精血构造了子女,两者之间就必然有一种无形的“场”相联系。这种“场”可称为“生物场”。“生物场”无形,就像磁场、引力场等虽然无形,但都客观存在。一位妇女突然心脏病发作,医院检查结果,此人过去没有心脏病史,现在也没有病变。后来从电话里才知道,这个妇女心脏发病的同一时间, 其女在国外被车撞破了心脏。对父母善则根壮叶茂,否则根断树枯。在生活中可以看到一种现象,凡是对父母孝敬的人,得道多助,平安常在。即使有险也可过去。虐待父母之徒,绝无善终。

孝与忠是中华民族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几千年来,中国人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国”与“家”的关系协调的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君主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慈子孝的最高原则是“孝”。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细胞是家庭,忠孝两者比较,孝比忠更基本。《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做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后来北宋张载作《西铭》,在《孝经》的基础上融忠孝为一体,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本体,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的共识,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我们要大力宣传中华传统孝文化,提倡厚养薄葬,通过敬送往生者,提醒生者及时行孝。

6

人是唯一能够预见自己必然死亡的生物。人自身总能体验到死亡脚步的临近,即使理性上能够正确解释,但在情感上做到从容甚至愉快并不容易。要想使自己的生命直到最后一分钟都是充实、愉快、有价值的,向智者学习和模仿是一个好方法。

人类的杰出智慧之一就是如何面对死亡。在民间,中国老百姓提到某某人死亡,就用“走了”“去了”这样既朴实又准确的语言来表述。确实如此,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人死亡后,躯体也将分解为各种元素,重新以物质的最基本形式,被人、动物、植物或其他生命体所吸收,从而融入其中,进入新的循环,从这个角度讲,人的死是一个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的自然过程。

中外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不但用睿智的语言,更是用自己的行动,显示了从容面对死亡的智慧。英国哲学家洛克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但他的乐观丝毫未减。临终似乎使他比任何时候都快乐。他的亲友们为此感到惊讶不已,洛克用已经成为他自己的座右铭的话来解释自己的乐观态度:“活着的时候就该好好享受生活!”临终前,他叫人端来了一杯甜烈酒,为守护在他周围的健康的人一饮而尽,热烈地对他们说:“祝大家幸福!”法国著名讽刺戏剧家拉伯雷,一生编写了大量喜剧,在他感到临近死亡的时候,仍然保留了他一贯的风格,幽默地对周围的人说:“拉下帷幕吧,喜剧已经结束了。”

孔子主张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搞清楚应该怎样活着。“未知生,焉知死。”他的话可以积极地理解为:一个人如果没有恋生的情感,怎么会有避死的意愿;一个人如果没有体验、享受生的幸福,怎么会有千方百计延长寿命、推迟死亡的积极性;一个人如果不懂生的意义和价值,怎么会从容面对死亡和主动选择牺牲。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们都与孔子思想一脉相承。这是一种健康的、积极的、辉煌的生死观,至今闪耀并将继续闪耀光芒。

对生命热爱与珍视的最常见、最真实、最朴素的方式,表现在对生命过程的态度,浪费时间,虚度年华是挥霍生命;无所事事,玩忽职守是轻视生命;平庸无为,不思进取是浪费生命;自甘堕落,游戏人生是亵渎生命!珍惜生命就是要珍惜每一天,就是要让生活的每一天都有价值,都有收获,就是要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做好当前应该做的事。

猜你喜欢
庄子人类生命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庄子说》(十五)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珍爱自我,珍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