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畅的时光

2013-04-29 08:44吴春富
中国铁路文艺 2013年6期
关键词:铁匠铺杆秤老师傅

吴春富

安徽桐城孔城老街有1800多年历史,缘于三国时吴国大将吕蒙在此屯兵筑城。宋《元丰九域志》载:“淮南路舒州九镇,孔城即九镇之一”。老街全长2.2公里,有铺面300余间,是华东地区保存最为完整、体量最大、最原汁原味的一条老街。漫步其中,到处充满了旧时光的味道。

铁匠铺的火光

叮当!少顷,又一声叮当声响起,火光四射,映出了一个美丽的图案,灿烂之极,一下子唤醒了儿时的记忆,这不就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片头么,激动人心!

火光炫目,像圆轮,也像太阳,映红了中年师傅的脸,也映红了整个铁匠铺。

这是千年古镇孔城老街上街头的一家铁匠铺。老街建筑徽式风格,青砖黛瓦,铁匠铺与老街风格基本协调——屋顶到四周甚至地面都是墨黑色,原材料是墨黑色,成品是墨黑色,包括铁匠师傅的脸与手都是墨黑色。窥一斑而知全豹,窥一眼铁匠铺,就可以找出岁月的痕迹。

如果说铁匠铺里还有不是黑颜色的东西,那就是烧制铁器的炉火与铁匠的胸膛了。

电闸一推,鼓风机就开始卖弄。呼呼!呼呼!一个劲地煽风点火。炉膛禁不住它吹捧,火苗蹿得老高。铁匠师傅满意它们的表现,急忙夹起一铁块,放在火头上烤。

要成型,就要锻打,这就好比要成人,就要经受必要的洗礼。中年汉子把烧红了的铁放在砧子上,抡起大锤就砸下来,火光射向了地面空间,当然也射向了中年汉子的胸膛。

“不烫吗?”看客忍不住问师傅。“烫哦,习惯了。”师傅头也不抬。“那穿衣服不是好些?”看客还是忍不住发问。师傅好脾气,笑了笑:“脱了衣服利索。”

“要是我,烫都烫死了。”看客中年轻人感叹。“你们小青年不知道吧,撑船、打铁、磨豆腐是人间三苦。”有老年看客在扳指头数:“撑船苦,是因为要经历大风大浪,有生命危险;打铁苦,这你看到了,你没有看到的还有冬天不能穿多了衣服,否则抡不起大锤子;磨豆腐苦,是因为睡三更起五更,没有觉睡。”“哦。”年轻人一声哦过后,就站在一旁默不作声了,想必在体味老者话中的含义,也想必开始珍惜起自己的幸福生活。

老街铁匠铺除了这家,还有一家,铁匠师傅年纪比较大,今年有七十六了,身体硬朗。老师傅十四岁开始学手艺,至今六十多年了,虽然有养老金保障,儿女也孝顺,但他对一行不离不弃,说明有感情。

老师傅打的器物与中年师傅的类似,有庄稼人需要的生产用具,也有老百姓需要的生活用具。这些用品都摆放在铁匠铺门前。农忙时节,两个铁匠铺门前围满了人。大都是来买镰刀、钉耙的。因要的人多、急,铁匠铺的生意就格外的火,铁匠师傅的锤子就砸得比平时欢。

打铁有一环很重要,那就是淬火,即把捶打过后的铁放在冷水里浸一下。吱的一声响,那是铁器发出的痛苦声,青烟冒起,凤凰涅槃,铁器家伙获得重生——变牢固。铁器如此,人还能两样?要想变得坚强,有耐力,也需经历挫折。所谓不经风雨,哪能见彩虹?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来梅花扑鼻香?

铁匠活苦,但铁匠师傅也有快活的时候,那就是傍晚。咂着小菜,呡着小酒,甭提生活多滋味了。

杆秤店小记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秤杆子挑江山……”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主题曲,用秤砣形容百姓对江山的重要性,贴切生动。

杆秤制作始祖传说是春秋战国时的工匠鲁班。杆秤制作工艺繁杂,要经历选料、制坯、刨圆、套铜套、配砣、装钩、分级、打眼、磨光、校正等诸多工序。因制作耗时,被艺术家称为“时光之笛”;又因式样精巧,被文化人视为国粹。

杆秤如今越来越稀见,有的地方早已申报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古镇孔城老街,还能见到这样一家陈旧杆秤店铺,门口有一瘦长个子的老师傅在专注地制作着秤杆。刮杆、钻眼、嵌秤星、打磨……环环相扣,一丝不苟。

游客对这门古老的手艺发生兴趣,站立或蹲下身来观赏。制秤老师傅旁若无人,专心致志地忙他手头上的事,偶尔抬起头来环顾一下,鼻梁上架着的镜框随之滑落,眼球微微上翻,有点童趣、有点滑稽。

目光在杆秤店里游移,店铺的颜色与杆秤的颜色相仿,古铜色,刻满了岁月的痕迹。南边的墙壁上悬挂着长短不一,粗细不同的杆秤几十把——这种摆放在我以为,既节省空间,又不花笔墨、不费口舌地做了变相的广告——最长的杆秤有一米多长,两公分粗,这就是庄稼人口头上常说的大秤,能秤百把斤重的稻谷,是秤杆里的大哥大,贵族。

店面北边站立一张条桌,上铺翠花色布,徽风古韵格调。布上闪亮登场了七八杆工艺秤,一拃长左右。这些秤,秤杆圆滑,线条流畅;秤花闪烁,如夜晚的星星;秤盘镀了铜水,似染了一层夕阳。在游客眼里,这工艺秤不仅观赏价值高,而且人文品质强。

有江西萍乡的一家三口驻足工艺秤前挪不开步,小女孩眉开眼笑,拿起就舍不得放下。家人豪爽地买下,说带回去收藏。我明白,他们收藏的不仅是这传统的工艺,收藏的更是一种民俗文化。

有游客想买杆秤回去秤东西,关切杆秤的准确性。老师傅一脸严肃地说他做的是公平秤,公平、公正和信用。还有游客放心不过,老师傅停下手头的活,展示给游客看,游客信服地直点头,夸奖老师傅手艺精湛。老师傅很得意,拉开了话匣子,指着杆秤向游客介绍起福禄寿三星,说杆秤上之所以安放这三星,目的在于给人警示,昧良心的话会失福失禄还失寿。游客听了,感觉这小杆秤里还真蕴藏着大哲理。

文化人留意到店铺灰暗墙壁上有一副对联。上联是:轻重得宜大权在手;下联是偏正不倚天地良心。我想,这是对老师傅制秤准确性的最好注释,也应该成为我们为人处世的标尺。

“帘青斋”中翰墨香

在孔城老街杆秤店的斜对面,有一家“写字”的店,店名叫“帘青斋”,极雅致。

帘青斋里翰墨香——书法。店主是一位老先生,戴眼镜,很精神。与对面杆秤店主整天打坐,闷头不响的形态截然不同的是,这位老先生喜欢站着,且非常健谈。

满壁子书法作品,有行有草,遒劲有力,透视出老先生深厚的笔力。正方墙壁上挂着刘禹锡的《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草色入帘青”,“帘青”,有小伙脑子一亮,马上明白店名出处,先生一边夸他,一边如遇知音似地与他神侃。

老先生生于书香门第,祖辈都是读书人。老先生也读过不少书,对诗词书画都非常喜爱,尤其喜好作诗书法,而作诗尤善作藏头诗,你随便给他几字,几分钟之内,一首格调高雅,合拍押韵的藏头诗会变戏法般展现于你的面前,让你不得不佩服他肚中的墨水。

眼见为实,某日电视台为“帘青斋”做专题片,做宣传,众人挤入店中凑热闹。电视台主持,拉住一小伙,让其配合。小伙报出大名——根苗,老先生问他做何生意,当小伙说出做电器生意时,老人即以根苗电器为首字,分把钟之内即兴作出了一首让小伙满意也让众人称颂的藏头诗。

诗文大体是这样的:根深叶茂日,苗壮有其因,电雷多不惧,器成永副名。老先生作完,字斟句酌了一下,递给小伙,然后一字一句,抑扬顿挫地念给小伙听,边念边解释,其中副字的含义,老先生还特地作了说明,说名副其实,“副”就是“符”、“符合”的意思,说得小伙直乐。

小伙来了情致,当即让老先生书法,只见先生铺开宣纸,洋洋洒洒泼墨起来。墨干后小伙小心卷起,言回去托人装裱,精心收藏。众人意想不到的是,老先生不曾开口,小伙却从袋中掏出一叠钱来,抽出两张,快捷地递与老先生,老先生说这次特殊,坚辞不要。

老先生今年七十挂边,儿子在市里开旅行社,很孝顺。老先生不愁吃穿,古稀之年,还在开铺卖字,图的不是金钱,是一种乐趣,为的是文化的传扬。

帘青店里逛了一趟,众人感觉,浑身沾满了墨香。

雕刻铺

都说手工雕刻走到了“穷途末路”,在孔城老街,还有一家雕刻铺开着大门。

光线明亮,门面比较大。铺子右边紧贴着街沿放有一张长条桌子,桌子上竖有玻璃橱子,橱子里摆放着各种质料的印章原坯及成品,还摆放有雕刻用的各种尖细刀具。

桌旁坐有一老师傅,方脸,平头,白发,估摸七十岁光景。老师傅左手紧捏印章原坯,右手紧握雕刀,屏气静息,心无旁骛地做着精雕细刻的文章,无视周围游客的围观。

老师傅专注的神情让游客感叹。殊不知微雕技术讲究的是毫厘千钧、一气呵成,这样出来的活才有神韵与气势。记得初中课本里有篇叫《核舟记》的文章,讲的就是明朝工匠王叔远,在一枚小小的桃核上刻画出了栩栩如生的船舟与人物,让人惊叹。

老师傅除雕刻印章,还雕刻花板,所谓雕梁画栋。雕刻花板阵势比较大,要拉开架子,把一个门板放在架子上,然后再把需要雕刻的木质材料铺在门板上。与雕刻印章不同,雕刻花板工具多,各种雕刀长短不一,粗细不同,摊摆开来一小排。雕刻花板需要锤子派用场,轻重缓急全凭老师傅心里拿捏,手上用功。

几番锤削之后,脱壳而出的花鸟虫鱼、鸳鸯喜鹊,一个个传神逼真,生动活泼,仿佛能游出来,飞出去。本来静止形态,结果表现出了运动状态,这就是雕刻艺术之精髓所在。古人刘勰《文心雕龙》说,好的文章,要“文外之重旨”,我想老师傅的雕刻艺术就达到了如此境界。

老师傅歇息下来的时候,我与他唠嗑,知他七岁就随父亲学徒,从事雕刻行当六十多年了。老师傅说雕刻这行能磨练人,需要耐心,还需要细心,急不得,躁不得。他举例说自己原先性格急,脾气躁,天长日久,性格也就平顺了。我们感叹老师傅有忍性,如今的人大都浮躁,做不了这个事,老师傅说这行苦;我们夸老师傅的雕刻有神韵,老师傅乐,说他坚守这行图的有这个。

老师傅老了,手工雕刻这门技艺也在走向没落。就我所知,雕刻艺术始于殷商,甲骨文就是最原始的雕刻。历史长河漫漫,从殷商到今朝已有几千年了,电脑雕刻的出现,让手工雕刻这项传统工艺面临难堪的境地,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老师傅的雕刻手艺养活了全家人,他对雕刻这行很有感情。老师傅的雕刀雕刻了花鸟虫鱼、飞禽走兽,也雕刻着自己的苦乐人生。

秋石坊

听说“秋石”是小时候,农村双抢的季节。那时候,爷们娘们,甚至像我们这些算不得爷们的小孩都加入抢收抢插的行列。季节不饶人,即便中午时分,骄阳似火,大人小孩也都在田里忙碌。

挥汗如雨,盐分流失过多,就会有社员昏厥。人被抬到大树下,“定心慌”有一个土办法,那就是把一块“石头”化了,让他喝下去,不一会,气就回过来。那石啥模样,我没亲眼目睹,很遗憾!在我心里,那石是“神石”,大人们叫它秋石。

秋石功效除滋阴降火,明目清心外,还利肾,补虚利尿……滋阴降火,小时候亲历。利肾,则听朋友说。朋友得了肾结石,医生开药,让在家自化。朋友邻居是一乡医,游说加秋石作引子,以石攻石,效果更好。他怀疑,乡医解释道理,说这好比吃饺子喝点汤,利于消化,原理是“原汤化原食”。朋友听了这带哲理的话,试着服用,没想到效果居然奇好,不日结石由大变小,排出体表。

与秋石谋面是前几天在有1800多年历史的孔城老街上,孔城老街经修复正式开街接待游客。在“一人巷”边,就有个店坊生产并经营秋石。这店老板姓方,胖胖的,柔和面容中透着坚毅,他就是秋石的传承者,矢志不渝的“炼丹人”。

店铺里摆满了包装精美的秋石产品,还有未包装如玉石般晶莹剔透的秋石。很多游客好奇,询问秋石功效,大家阅读柜台上摆放的安徽日报关于秋石的介绍,就有心动者掏钱购买,说带回去使用,有说馈赠亲友。

上网百度了一下,秋石又名盆秋石,秋石丹,色白质坚,味咸无毒,桐城特产,有千余年历史,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它采食盐与泉水等原材料,经烧盐、熬霜、锻霜等一系列手工工序,高温炼制而成。

清乾隆桐城文士姚兴泉所著《龙眠杂记》中就有“炼成秋石即名丹”的名述。至于何以“秋石”名之,李时珍解释说:“淮南子丹成,号曰秋石,言其色白质坚也。”

秋石早期提炼与现今不同,是采童男童女尿液沉淀,加皂荚汁,经七七四十九天坚火锻制。它具延年益寿之功效,被誉为“土人参”。明朝嘉靖皇帝崇尚采阴补阳、炼丹长生。佞人顾可学贿赂,严嵩向圣上进献“秋石秘方”,称服之可以长生。嘉靖闻之大喜,对严嵩更加器用,顾可学也因此得以重用。

秋石在宫廷备受器重,在乡村更深受广大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的厚爱,只是近些年来,受市场因素影响,销量大为减少,一般人不从知晓它,因而它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

秋石甘于寂寞。“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是兰的品格,也是秋石的品格。在人们崇尚返璞归真的今天,“藏在深山人未识”的秋石,作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信在了解它的品性与作用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青睐。

猜你喜欢
铁匠铺杆秤老师傅
卖早餐的 小贩
铁匠铺
铁匠铺
“企业可以少赚钱,但苗不可以掉价!”虾苗界20多年的老师傅告诉你一条好虾苗是如何炼成的
曾云英 心中有杆秤
盲人推拿
代表心中有杆秤
一个人的铁匠铺
哲理漫画
做杆秤的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