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重
一、学生被动作文的原因
1.写作内源性动力匮乏:应试作文教学剥夺了自由、快乐地表达自我生命体验
写作主体的内源性动力匮乏是被动作文现象的根本原因。从表象来看,是写作主体不想写,不愿写,甚至厌恶写。实质上,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主体的各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个体的写作意向性被扭曲、消磨。“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1],人的意向性是“心理现象区别于物理现象的特征”[2]。写作实践作为一项重要的心理现象,必然具有意向性特征。“意向性首先是心智的一种特征,这种特征表现为指向、关于、涉及或表征事物的能力。正是由于有了这种能力,人们的主观状态才能与世界发生关联。”[2]意向性可划分为个体意向性和集体意向性。这里所指的“写作主体的内源性动力”,就是从个体意向性的角度提出来的。在写作实践中,如果学生的个体意向性明确、持久,那么“写作主体的内源性动力”就强健,表现为“我想写”、“我渴望写”等心理状态。反之,如果个体意向性含糊或被消磨,那么“写作主体的内源性动力”就疲弱,表现为“我不想写”、“我厌恶写”等心理状态。
“作文训练,说到底,是生命与生命之间表达和沟通的训练。”[3]可是,应试作文语境与八股文写作类似,是通过一种“共性”权力话语,强行规训学生的生命表述,潜在要求学生“代圣人言”。为博得老师的嘉奖,为考场胜出,学生常常投“考官”之所好,尽讲空话、违心话。于是,真实的自我被遮蔽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彰显,写作顿失生命的火光、青春之活力,写作实践离本真言说渐行渐远。
2.写作内容贫乏:视野狭隘,思维单一,找不到写作材料
“意向性本质指的是一个意向性活动的意向性性质和意向性质料所组成的统一体”[5],“整个意向性活动是由意向性行为通过意向性内容而指向意向性对象的”[2]。如果缺少意向性质料或意向性内容,那么作为写作活动形式的意向性实践就难以展开,即难以下笔成文。
深入写作教学实践不难发现,学生思维单一、思路趋同是写作练习的常见病态。这与集体意向性过于强大,个体意向性与集体意向性失去平衡,“用‘我们意图取代‘我意图”[5]等有关系。这导致学生的思维状态不活跃,发散不开来,直接限制儿童观察力、想象力的发挥,并导致学生难以具备多维、多向、开阔的观察角度,难以达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观察境界。联想、想象力的缺乏,又会导致学生难以捕捉到独特的个性意义,难有诗意的发现。观察视野的局限,想象力的贫乏,个性意义的缺失,最终必然导致学生提笔作文时头脑一片空白,陷入到搜肠刮肚也不知道写什么才好的窘境,从而严重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3.写作技能不足:缺乏有效的写作练习,语言表现力达不到传情达意的要求,无法体验写作乐趣
“语言的表征功能是个体意向性派生的主要功能之一。[5]”语言首先是社会存在物,如货币,只有把钱挣到手,才算自己的财富。语言的表征功能就如自己的货币支付能力,有再多的“意向性内容”,如果语言表达能力不过硬,也无法实现相互沟通。
很多语文成绩中下等的学生,由于语文基础不好,又缺乏有效的写作指导、练习,他们的语言表现力都很薄弱,难以独立完成自由表情达意的写作要求。所以即使他们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多彩的生活内容,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受表达能力的局限,也难以体验到写作所带来的内心满足感。长久地消极情感体验,逐渐地消磨学生的写作自信心,最终会迫使他们转移心理意向性,对写作活动越来越冷淡。
4.写作指导及评价错位:缺乏专业的写作指导和积极的写作评价,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屡受打击
常规写作练习中,由于普遍缺乏专业的写作指导,学生的写作能力长期难以提高。在盲目摸索、费时低效的写作过程中,他们常常痛感“吃力不讨好”。加上缺乏及时的积极写作评价,学生对写作逐渐丧失自信力、失去兴趣,表现出心理厌倦、心理枯竭现象。于是,被动应付作文练习,也就自然而然了,这样不良的写作心态和习惯便逐渐习得,一步步陷入恶性循环的写作怪圈。
二、扭转被动写作,引导学生愉快作文的对策
1.写作内源性动力方面,鼓励表现个性化的生命体验,强化儿童的个体写作意向性
童言无忌,儿童天性不喜欢“假、大、空”,希望想说啥就说啥,所以儿童的言语实践总是表现出天真浪漫的生命气息。要改变儿童被动作文的状态,就需要创设条件,疏通各种关系,帮助儿童将生命内在的冲动、欲望,通过写作的形式表达出来,鼓励儿童表现个性化的生命体验,从而逐渐强化儿童的个体写作意向性。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必要以儿童的写作实践为主体;教师要努力创设有利于自由表达的写作教学语境,让学生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可以自由、大胆地表达真实的生命体验、感悟,从而让写作课堂成为自由言说的时空乐园。现代写作教育的精髓是“言文一致”,这就需要将“心灵—言语—文字”三项打通,由过去强调外在的社会性规范,转向内心书写。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文章内容与心灵世界”两张皮的现象。
同时,改变过于强调写作实用性功能的偏向,拓展写作实践的内涵境界,增加文学性写作练习,从而引导学生将情绪、情感、意志、信仰等复杂因素融入到写作心理过程中去。让写作这块园地,成为学生展现丰富自我,张扬独特个性的人生舞台,从而收获自由言说的畅快与满足。在这种教学情境中,学生才会跃跃欲试,用心作文,倾心表达,才容易催生言语智慧的火花,涌现创造性的表述,写出有诗意、有个性的作品。
个性化写作确实是艰辛的,更是快乐的。个性化写作的积极情感体验,会产生一种无形的精神动力,推动着学生细心观察,用心品味,源源不断地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素材、灵感,从而实现生活、写作的良性互动。写作才会飘溢出浓浓的生命气息,焕发出青春活力。长期感知这种积极的写作文化氛围,学生才会感悟到,真正的写作其实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绝不是异己的外在强制。
2.写作内容方面,启迪智慧,开发思维,帮助学生捕捉、积累写作素材
从丰富“意向性质料”或“意向性内容”出发,需要将写作教学与儿童的生活世界打通。“意向性内容的生成一定是发生在人与人、人与世界、人与对象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之中的”[5]。现代写作教学的突出特征就是紧密联系儿童生活,引导儿童将思维的触须延伸到各种社会关联,汲取生活的源头活水。从丰富写作素材出发,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培育学生的主体性思维,帮助他们提高关注世界事物的能力,努力在平凡生活中捕捉独特的个性意义,解决“写什么”的困惑。具体来说,包括两条主要途径:
外求方式,需要启迪思维,培养观察力。积极主动地去感受周遭生活,观察缤纷世界,是获得“意向性质料”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写作活动的起点和基础。要激活思维,提高“意向性”层次,才有助于扩展“观察阈限”,提高观察的自觉水平。观察力内含感觉、知觉、注意等要素,既受意识,更受无意识调节、控制。提升“意向性”水平,即相当于帮助学生在心灵深处打开一扇扇“感觉、知觉、注意”的大门,在学生面前将会呈现一个个崭新、丰富的世界,从而显著提高学生感受社会生活的敏感度,源源不断地获得写作内容。
内求方式,需要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在积极外求的基础上,不断积累丰富的表象世界,引导学生展开多向联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水平。想象力的提升,反过来又可以提高观察力。想象力、观察力是儿童获得“意向性质料”的两个基本点,都是通过写作教学及自我修炼可以达成的事项。
3.写作技能方面,多管齐下,增强写作练习的有效性,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的提升需要多管齐下,有针对性的进行。科学合理的写作技能训练,是提升表达能力的基本途径。表达能力主要指结构文章以及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提高学生表达能力除了注重积累,启迪思维,丰富精神生活之外,还需要平时扎实有效的写作练习。
4.写作指导、评价方面,要遵循写作规律,开展个性化的写作指导,注重积极的写作评价
写作虽然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生命活动,但仍有规律可循。(1)按照读写结合规律,要善于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写作要求,确定读写结合的关键点,组织科学的写作练习。(2)按照语体文写作规律,实现口语表达、书面表达联动发展。课堂上,通过答问、讨论、辩论等方式,尽可能给学生表达自我的机会;生活中,引导学生增强语言意识,随时吸纳新鲜的语言材料。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 刘景钊.意向性:心智关指世界的能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 余秋雨.“太阳风”中学生随笔系列(序).中华读书报,2012-04-22.
(责任编辑 任洪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