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特色的水文与水资源专业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2013-04-29 02:58王长征,金毅,郑继东
网友世界 2013年7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

王长征,金毅,郑继东

【摘 要】简要介绍了水文与水资源专业的演变和专业分布,回顾了水文专业的办学历程,总结了办学特色和我国矿业特色的水文与水资源专业存在的问题,展望了其发展前景。结合我们当前在教学管理中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我们提出必须以学生为本,更新教学管理观念;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矿业特色;水文与水资源专业;培养模式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科技国际化、以及知识经济成为社会及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的新形势下,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要把自主创新作为未来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要把发展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因此,我们的高等教育必须重视现代大学理念及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1-3]。对于一个教学研究型大学,它的培养模式不能只是教学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简单累加,而应有自己的特质,要突出本科教育地位、教学与科研并重,实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三元"式培养模式。本文提出的教学管理与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就是要结合学校的发展目标作出一些探讨。

1.水文与水资源专业概况及存在问题

目前在我国开设“水文与水资源”专业的学校有40多所,我校从1958年焦作矿业学院成立起开始招收地质专业本科生,矿井水文地质为其重要的专业方向之一;1984年成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1997年专业调整,并入地质工程专业;2004年成立水文水资源专业。发展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是我校传统特色专业之一。

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专业的发展正面临严重困难和挑战[4-9],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传统业务的萎缩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虽说招生规模不大,但是学生就业比较困难;(2)如今的水资源管理单位大多为事业单位,由于人事机制的问题,毕业生进入这些部门有一定的困难;(3)与地下水勘查、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有关的水文地质问题日益突出,迫切需求专业理论的延伸发展和技术进步给予解决。作者就我校水文地质研究现状做简要回顾,并对我校水文与水资源专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2.更新教学管理观念、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1 以学生为本,更新教学管理观念

在当前形势下,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改革和建设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就要树立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中心的教学管理理念。另外,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者应树立适应时代的人才观、知识观、教育观、教育质量观,摆脱过去只严格按照文件、规定办事的方式,把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学研究成果贯彻到人才培养模式中去,以便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2.2 深化教学改革,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体。为促进我院本科人才培养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体现我院的办学特色,我院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等基本原则,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全方位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还要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突出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并尝试在选修课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推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三元结合”的培养模式,为学生成人、成才、成功构建起彩虹桥梁。为了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我院在教学改革方面采取的措施有:

(1)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时合理定位

在学校建设成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科学定位下,结合我院实际情况,以河南省重点学科为平台,充分发挥水文地质程等专业方向的优势,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在制定水文与水资源专业培养方案时,侧重水文地质方向,发挥特色、优化培养方案;使这些领域的研究优势反映在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中,这样就可以启动以研究带动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建设的特色。另一方面,水文特色专业教育应实现由培养单一专门人才模式向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工程型、创新型专业教育的卓越工程师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

(2)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时突出创新

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上,必须突出创新型。过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比较薄弱。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首先,我们从教师自身改革做起,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把教材的理解与自己的科研成果或者他人的最新科研成果整合起来,这样通过教师的创新活动,就能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其次,在管理上,应该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积极性,并创造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例如,适当鼓励教师打破常规的课堂教学形式,采取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而现在的管理只是考虑教师在教学时数的管理,对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管理不够,这就导致教学工作只是走过场,影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时优化教学内容与构建新课程体系

构建面向新形势下水文与水资源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符合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必须吸收教学改革研究成果,结合行业发展及科技进步,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更新课程教学内容、整合课程体系,建设成一批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重点课程、精品课程和视频公开课程。

在教学内容改革上,要想将国内外最新的、成熟的研究成果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之中,就必须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树立以教学为中心的理念,通过教学,既能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又能检验和巩固理论。其次,要以科研作为有力的补充,适当的科研活动可以充实教学内容,提供新的思想和启发,从而保证知识的新颖性和准确性。第三,在地质工程等强势学科的基础上,大力开展了水文与水资源专业的学科研究工作,努力实现突破性进展,推动教学内容的改革,使教学内容始终与国际先进水平和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保持同步,保证了教学质量。

在优化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上,根据我国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情况,优化和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把专业主干课和专业模块核心课程与各专业的共性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新的课程体系突破了过去传统的学科界限,既着眼于未来,又贴近现实,具有以下特点:

①综合性:打破了过去专业口径狭窄、学科封闭的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创新拔尖人才为目标。

②先进性:新的课程体系中现代化信息技术课程占有相当的比例,技术起点高,体现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培养原则;

③系统性:新的课程体系把主干课程和专业模块核心课程与各类基础课程、技术技能课程和人文社科知识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从基础到专业、从理论到技术技能、从专业学科到相关其它学科、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经济学搭配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最佳效应,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和强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④适应性:新的课程体系除了以自然科学理论和专业技能为主体外,政治思想理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课程设置面宽,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社会适应能力,能体现培养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要求。

在课程考试方面,进一步深化考试改革。在考试目的上,要实现从甄别选拔到育人为本的转变;在考试的导向上,要实现从课程教学向全方位学习,从注重书本知识向注重实践创新的转变;在考试标准上,要实现相对标准向绝对标准与个体标准相结合的转变;在考试方法上,要实现从一元化向多样化的转变。

(4)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时推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三元结合”的模式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课堂上的活动,还应该全面关注学生课堂内外的创新实践活动。比如,在进行理论教学时,教师通过传授理论知识,把学科中的问题和争论推到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同时,提高实验技术人员整体素质,增加了教学投人,改善了实践教学条件,增加了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另外,我院还充分利用地球科学馆、河南省生物遗迹与成矿过程重点实验室、开放实验室等丰富的资源,鼓励个别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自主开发一些创新项目。例如,正在开展的大学生科学研究训练计划、实验室开发基金项目以及科研兴趣小组项目等,发挥了专业的优势和专长,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李晓莉.我国生存教育的理论分析与实践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0):76-78.

[2]周激流,赵钢,唐毅谦,陈琳,朱睿.关于构建大专业平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06):

13,16-17.

[3]谭祖雪,杨博文.多路径培养适应社会建设需要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2):5-6.

[4]王现国,葛雁.水文地质研究现状与展望[J].河南地质[J].1999,17(3):210-214.

[5]孙守国,蒋晓辉.培养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思考[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81-82.

[6]张升堂.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培养动态及问题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9(144):17-19.

[7]罗冬兰.应用型高核水文与水资赚工程碑科暗养方案的研究[J].时代文学,2007(3):176-177.

[8]汪丙国.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习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地质教育,2009,(4):105-110.

[9]林学钰.“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学科形成的历史沿革及其发展前景[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37(2):

209-215.

项目基金:河南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JKGHAGH-292)。

作者简介:王长征(1979—),男,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讲师,从事地质学科教学与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融合APTECH体系的软件产业人才培养探究
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职会计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的重构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工科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