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进生幸福感: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2013-04-29 01:50:56张意丽高志荣
理论观察 2013年6期
关键词:提升策略幸福感影响因素

张意丽 高志荣

[摘 要]高校后进生的转变方案引起社会舆论的热切关注和反思,而为改善高校后进生的生活状态、提升高校后进生幸福感而进行的学理论证却相对缺乏。高校后进生的群体困境并不是个人自身天赋不足和情商低的结果,而是个人家庭社会综合因素教育失衡的结果。因此,提升高校后进生幸福感的主要策略是加强高校后进生的自身素质和改革家庭社会的管理方式。

[关键词]高校后进生;幸福感;影响因素;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6 — 0129 — 03

高校后进生一词是描述在各方面的落后不是由遗传或后天发育不良造成的智力落后的大学生,而是指在高校同步学习中成绩居后、自制力差、生活态度散漫不思进取的大学生,即在认知、学业、品行发展等方面相对滞后的大学生。

这些高校后进生不满于被漠视和边缘化的生活,却缺少努力改变生活现状的动力,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做些什么才能提升自我。理性看待高校后进生群体,我们发现,他们的存在除去自身不努力原因外,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出家庭教育失衡问题和我国阶层分化和贫富差距拉大后存在着教育不公等诸多问题。高校生能否成才,不仅直接影响到其个人和家庭的幸福,也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如何提升高校后进生的幸福感,无疑是当今高校教育和政府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前沿问题。

一、高校后进生及其幸福感

1.高校后进生内涵

高校后进生多指这样一类在学业上没有兴趣,缺少父母的有效教养,在自我管理方面缺少自制力,对自己没有理性的认识。他们内心自卑而又虚荣,不愿意被老师或同学看不起,但由于缺乏有效的行动能力和有效的指导,以致大多愿望都仅仅停留在美好愿望层面,几乎没有实质上的改变。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沉溺于虚拟的网络游戏,易受社会不良青年的不良社会动机和反社会价值观影响。在内心深处特别渴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尊重。表现在外部就是学业落后、言行消极、不思进取、得过且过。

2.高校后进生幸福感及其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幸福感水平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程度的维度。其中幸福感是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得到满足的一种积极的主观感受。作为高校后进生的幸福感就是在物质生活水平既定的情况下,能够积极有效追求到幸福,尽可能多地获得主观幸福感的心理体验过程。

高校后进生幸福感不是一种稍纵即逝的主观感受,而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高校后进生的幸福感越高,就会带给后进生更多快乐和满足,更加远离反社会行为,促使后进生努力做个好学生,增加了向优等生转变的可能。因此,高校后进生幸福感的提升,对于高校后进生个人而言,可以使他们变得更加积极、自信、优秀、有道德,更具有自控力、应变能力;就社会层面而言,高校后进生幸福感的提升可以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促进社会公平。

二、影响高校后进生幸福感的因素

高校后进生缺乏自信,容易沉溺于虚拟网络,对学业和生活没有兴趣和动力,精神沮丧。可见高校后进生的幸福感普遍不高,究其根由,影响高校后进生的因素,既有个体因素,也有家庭和社会因素。

1.个人因素:个人学习动力和自律能力较低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成就需要直接影响人们的成就动机程度,人们成就动机程度又决定了人们的预期目标。当人们通过努力获得的成就高于预期目标,人们就会产生幸福感;相反,当人们意识到通过努力获得的成就低于自身的预期目标时,幸福感就大大的被剥夺了。根据前文分析,高校后进生一般是学困生,在学业、品行方面的发展比较滞后。他们不论是经济条件、家庭环境,还是自我认识都相对较差,由于经历的失败多于成功,得到的责备多于赞许,认为自己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几率很小,与其努力奋斗无果,品尝失败的痛苦,不如什么都不做还能避免受“伤害”。久而久之,在缺乏成就感和明确学习目标的状态下学习工作,幸福感自然不高。

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入高校前的中小学教育基本是应试教育模式,且处于父母老师的监管,而高校推行注重自主学习和选课的学分制教育模式,且由于住校和高校老师重科研轻育人使后进生远离父母和老师的监管,这样缺少自律的后进生从高束缚模式转到充分自由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就容易产生不适应的感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很快就跟不上正常的学习进程,成绩下滑很快引起自我认同感下降,幸福感自然下降。

2.家庭因素:缺乏父母有效的导引

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就影响力和影响广度而言,任何环境因素都比不上家庭。在家庭中,孩子学会了本土文化中的语言、技能、以及社会和道德价值观。社会经济地位高的父母能更多地控制自己的生活,在工作中他们习惯独立地做决定,也习惯用自己的观点去说服他人。在家中,他们就把这些技能教给孩子。因此经济社会地位高的父母的孩子在学校表现得都更优秀。相比之下,社会经济地位低的父母在家庭外的人际关系中经常有一种无力感和缺乏影响的感觉,这会促使他们更多地使用强制性的惩罚措施。家长与孩子隔绝或疏远的关系和过多的惩罚就容易导致孩子形成孤独自闭、怕苦畏难的性格,这种性格是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的,再加上家庭环境相对较差的高校后进生们,无意识地将自己的生活状态和家庭环境优越的优等生参照对比,挫败感更严重,更懒于行动,更远离幸福感。

3.社会因素:社会贫富差距日趋明显

市场经济条件下,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由市场决定,根据优胜劣汰原则,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市场经济活跃了经济,同时也扩大了收入分配的不公现象。它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高校后进生的享受优质教育机会。虽然在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努力下,教育的机会相对更公平了,但是教育资源在社会成员间分配上的差异,更加强化了不平等的的社会地位,使一些享有社会优势资源的社会成员利用经济实力加大其在教育资源方面的积累,从而使差距越来越大。

其次高校后进生们从小没有享有优质教育和培训,也很少碰到过较好的机遇。而幸运之星总是降临在有准备的人身上,因此即使碰到改变命运的机会也往往把握不住。这其实是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导致社会向上流动的可能性降低的一个表现。首先,诸多种种社会现象长期累积会造成高校后进生对社会公正的重新看待。其次,高校后进生曾经努力无果的经历形成更严重的心理问题——习得性失败感,认为即使再努力也无济于事不如什么也不做。再次,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乐观,就业过程中存在不公平的竞争,使后进生觉得学历没有关系重要,更是自我放弃了,也就逐渐放弃了对幸福感的追求。

三、提升高校后进生幸福感的个人策略

1.正确认识自我,形成理性认知

认识正确是每个人追求幸福的首要前提。“一个人如果要求得幸福,或求得他可能得到的最有价值的幸福,他必须有正确的认识,必须使自己对幸福的主观认识与幸福的客观本性相符。”〔1〕在认识过程中,作为主体的人总是要受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自身条件的制约和影响的,因而在认识上总是难免要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和片面性。此外,认识客体也要受到种种因素的限制。高校后进生对人生的思考、对学业的担忧、对爱情的烦恼、对社交的障碍、对就业的苦恼等体验到的挫折心理,就是常常以“仅仅从自己的角度”或“把责任都推卸给对方”来分析事情失败的原因。而这样得出的分析结果往往是不符合客观事实。因此高校后进生不但应突破既定认识条件局限性,而且应跳出自身立场的阀限来分析事情发展的前因后果,用换位思考的思维方式面对生活烦恼,也许就看到生机和机会。“既以转变主体认识的立场或方位的方式,来突破在认识上束缚主体的各种限制条件,达到真理性认识的境界。”〔2〕因此,高校后进生对错误或失败的正确归因,在进行内部归因的同时,还应该进行外部归因(包括社会条件、个人的社会影响,甚至运气等因素),从而由衷地获得喜悦感和掌控感,积极主动接受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体味学习工作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寻找快乐和意义,获得幸福感。

2.培养坚强自信的个性,提升个人魅力

高校后进生们由于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没有对自己和周边事物正确的认识,没有同学和老师的关心和理解,经历的失败多于成功等因素,他们的性格变得软弱,自卑。而这样的高校后进生毕业后进入社会也往往无法很好的胜任工作,稍微一点挫折就备受打击,给自己和社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要提升高校后进生们的幸福感,培养坚强自信的人格是必须的。因为谁也不可能永远牵着你帮助你引导你走一辈子,而是需要靠自己改造自己,靠自己走出一条路来,任何人都无法替自己的人生负责。林语堂在谈论人生出路时这样说道:“你该牢记,你的出路就在你脚下。在你认为出路是在别处或者别人身上的时,你是失败的??你的机会,你的成功就包裹在你的人格中,你的成功是在你的生命中??你的成功就是你的自我之演进,开展和表现。”〔3〕尤其在困难面前更应具备独立和坚强的个性,即使遇到大风大浪就要积极面对。

其次,高校后进生们要想提升自己的幸福感,不能将希望寄托在别人的身上,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灰姑娘是碰不到白马王子的,而是要将希望寄托在自己为目标而努力付出的每个行动、将在学习中失败的分数和在生活中碰到的挫折化为前进的动力,不抛弃,不放弃,为努力争做时代有朝气有韧劲的人才而奋斗,逐步走上通往成功的大道,获得自己的人生幸福。

3.努力付出,提升自身素质

通过高校后进生的行为习惯不难推测出,高校后进生们日常学习和生活都比较懒散,做什么事情首先想到的是放弃。如果一个人做什么事情都不愿意付出,自然就享受不到获得丰收的幸福。因为只有付出的有效劳动越多,才越容易获得成功,才会获得想要的幸福。古人云“樱桃好吃树难栽”,“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莫扎特在短暂的36年生命历程中,写下17 部歌剧,50 部交响曲和大量器乐曲,人们赞美他才华过人,他对朋友说:‘谁和我一样用功,就会和我一样成功。”〔4〕因此,冯友兰说:“世界上,历史上,凡在某些方面有大成就的人,都是在某方面特别努力的人。”〔5〕可以说,勇于付出劳动是实现既定目标的必要条件,只有认真努力付出,才能实现理想,获得成功和幸福。因此,高校后进生们要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就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强大的学习动力、自我提升人的迫切感。在学业上,不仅要提高自学能力,而且要学会知难而上。在生活上,高校后进生们要改变习惯于放弃,减少坐在电脑前玩游戏的时间,应多利用网络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多利用校园图书馆的资源共享,不断提升自身的涵养和素质。

四、提升高校后进生幸福感的家庭社会策略

1.合理设置学习目标,激发前进需求和动力

针对高校后进生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学校应组织互助学习活动和宣传高校后进生成功转型的案例来督促高校后进生参加各种活动的欲望和提高学习积极性,对于提升他们的幸福感有重要作用。幸福感是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欲望得到实现的愉悦心理状态;否则就不会感到幸福。这就是说,一个人之所以会感到幸福和不幸福,只是因为他有需要、欲望;如果他没有需要、欲望,就根本谈不到需要、欲望是否得到实现,更谈不到会有幸福感和不幸感了。所以,只有需要、欲望才是幸福感和不幸福感的真正根源,才是实现幸福的真正动力。所以,罗素说:“我们的冲动与欲望是创造我们幸福的要素。” 〔6〕

所以,在引导高校后进生追求学习或人生目标时,就要善于引导他们权衡取舍,选择对他们有些难度,但又不会太难实现的目标,并追求之,最后获得想要的幸福。根据以上理论,高校应为后进生们提供各种能有效激发前进动力的办法。首先,尽快引导学生熟悉选课方法和要求,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感情和兴趣,引导后进生规划好大学生生活,为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其次,在了解高校后进生的兴趣或某一学科优势前提下,让他们担任班干部迫使他们产生带好头的责任感或班级荣誉感。再次,通过创造班级优良学风来带动高校后进生的学习自觉性;通过高年级优秀学子现身说法;通过宣传高校后进生成功转型的案例等等来让后进生看到成功的希望,并愿意为实现目标而努力,从而大大提升他们的幸福感。

2.鼓励成熟热情型家教,促进教育良性循环

研究发现成熟热情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与孩子的高学业成就具有密切的相关。成熟型的父母工作努力、事业有成,对孩子也有较高的学业期望。成熟型父母会调整对孩子为自己行为负责这一能力的期望、会与孩子共同决策,会随孩子的年龄增长给予更多自主权,会通过充满信任与关爱的开放式讨论使孩子体会到自己的能力与价值,促进孩子的建设性思维以及自我调控,并提升其对在学校里良好表现的重要性的认识。与此相比,独裁或放纵型教养则与学生的低学业成就相关。在所有的教养方式中,还有一种不参与的方式(既没有热情,对成长也没有要求),它预示着越来越差的学校表现以及学业成绩。

高校后进生的父母由于低收入、工作中的困难与其他生活压力,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减少与孩子相处和交流的时间,与孩子的关系日趋紧张,削弱作为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精力,当孩子出现问题就寄希望学校老师来解决,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学生的低学业成就表现。因此要提升高校后进生的幸福感,作为家长就要负起主要责任,逐步提高家庭的经济能力,为给孩子创造温馨美好的家庭气氛,积极解决婚姻问题,并在孩子发展重要阶段给予适应行为的影响,在合理情况下赋予孩子适当的自主权,减少和孩子极端的正面冲突,加强与学校的联系、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从而较大程度地提升他们的幸福感。

3.缩小贫富差距,促进阶层流动自由度

根据国外相关研究发现,发达国家之间进行横比,更加富裕的国家的平均幸福水平并不比一般富裕国家高,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纵比,富裕国家的平均幸福水平就显然要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幸福水平了。这就证明了物质最基本的满足是获得幸福的必要条件,离开必要的物质基础,生存无从保障,幸福感自然不高。因此政府首先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缩小贫富差距,使收入分配合理化,落实社会保障制度,使高校后进生的父母安居乐业,给孩子创造更良好的教育环境,从而大大提升他们的幸福感。其次,政府应加大促进教育公平的投入,使更多的弱势群体得到应有的关注和支持。比如督促学校加大勤工俭学的工资水平,提高学生在校奖学金额度。再次,政府应为促进个体和社会不断发展而做各种努力和调整,它不但要在客观条件上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要,合理分配教育资源,采用公平的评价标准;而且它应提供给后进生更多的成功转型机会。最后,学校应通过营造一个具有共同奋斗目标、积极向上的学校班级宿舍风气,对后进生的思想、行为形成压力,并在良好氛围中同化,从而最终激发其前进动力,提高后进生的幸福感。

〔参 考 文 献〕

〔1〕张意丽.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民众幸福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

〔2〕张意丽.哲学思想对调制抑郁心理的启示〔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0,(04).

〔3〕林语堂. 励志人生〔M〕 .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 孙英.幸福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47.

〔5〕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 〔M〕.郑州:1994: 665.

〔6〕 罗素.为什么我不是基督徒〔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4.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提升策略幸福感影响因素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好日子(2022年3期)2022-06-01 06:22:10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英语文摘(2020年11期)2020-02-06 08:53:32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07:19
联通公司服务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环卫工人生存状况的调查分析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2:30:10
公司信息化管理与经济效益提升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3:49:28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2:26:40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7:09:07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4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