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性别隔离的国际比较

2013-04-29 22:30:53朱剑贾莹莹
高教探索 2013年6期
关键词:学科

朱剑 贾莹莹

摘要:本文选取40个国家从横向角度以及从这40个国家中选择4个国家从纵向角度分析了21世纪初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中的学科性别隔离问题。通过研究发现:学科中的性别隔离问题依然比较严重,表现为工程制造与建筑领域依旧是男性的天下;而教育学、健康与福利等领域仍然是女性占据统治地位。通过梳理现有的关于学科性别隔离现象的理论,本文认为:在进行国际比较时,我们需要从一个新的视角即结合个人主义流派和结构主义流派来更好地分析学科中的性别隔离问题。而要解决这种学科中的性别隔离问题,必须从宏观社会和微观个人两个角度双管齐下。

关键词:学科;性格隔离;个人主义流派;结构主义流派

一、前言

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表现之一就是越来越多的女性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估计值),截止2009年,世界范围内女大学生占总体大学生数量的51%[1]。诚然,虽然越来越多的女性获得参与高等教育的机会,但高等教育中的性别隔离(包括横向隔离,即高等教育学科中的性别分布失衡;纵向隔离,即高等教育不同层次中的性别分布不均匀)尤其是横向隔离却依然很顽固地存在着。[2]因此,在不少国家,存在着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即人文与艺术领域是“女儿国”;而工程等领域则是“少林寺”。现有的国别研究也证实了这点,如美国[3]、挪威[4]等国。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单纯的国别研究或许不能满足学者们对该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的兴趣。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从一个更宽广的视角来分析世界范围内学科中的性别隔离问题。就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研究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学科中的性别隔离问题的文献可谓凤毛麟角。美国的Karen Bradley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数据对世界部分国家(样本数量从32到51不等)1965-1990年间的学科中的性别分布状况进行了分析,她认为在近三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高等教育学科中的性别差异依然存在,具体表现为女生更多的是从教育、艺术、人文、社会科学和法律等领域毕业;而男性更多是从自然科学、数学和工程领域毕业。她还认为这种状况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表现几乎没有差别[5]。随后,她和Maria Charles合作,根据1995年的数据对12个较发达的国家(如英国、美国、日本和德国等)高等教育中的学科性别隔离问题进行了研究,她们认为:要更好地诠释学科中的性别隔离问题,需要重视对文化和社会结构的解读。[6]不久后,她们对44个国家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男女大学生在学科中的性别分布情况做了进一步的探讨,不过她们的关注点更多的是放在发达国家,其研究结论为,性别本质主义理念(gender-essentialist ideology)和自我表现的价值系统(self-expressive value systems)帮助发达国家衍生了一种新的性别隔离体制[7]。

应该说,Karen Bradley和Maria Charles是研究世界范围内学科性别隔离问题的先驱,她们能从纷繁复杂的数据中找出一些规律,这着实可贵。不过,由于某些原因,她们的研究存在些许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其一,她们的研究对世界范围内学科性别隔离的新趋势缺乏关注,因为其研究的时间跨度为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其二,其研究以毕业生而非在校注册生为研究对象,她们基于该问题的解释是,在不少国家,学生转换专业比较频繁[8]。但笔者认为,以毕业生为研究对象能反映出学科性别隔离的最终结果,有利于回答教育结果的不公平,但是,这种方法却不能体现出教育机会和教育过程的不公平。其三,其研究的范畴更多是放在发达国家,笔者认为,仅仅研究发达国家不能反映出世界范围内学科中的性别隔离问题的全貌。因此,基于上述三点不足,本文拟从教育过程不公平的角度来探讨21世纪初世界范围内主要国家学科中性别隔离的现状,并对这种现状进行较为深入地分析。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本文将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来分析世界范围内学科中的性别隔离问题。就横向角度而言,主要选择可获取的最新数据,比较世界40个国家学科中的性别隔离问题。由于篇幅和数据可获取性等原因,本文不可能对40个国家一一进行纵向分析。因此,本文将选择其中4个国家进行学科性别隔离现象的纵向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总结某些可能存在的共同现象,并试图用相关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

·学科与专业·学科性别隔离的国际比较

(二)样本选择

本文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区域的分类及数据的可获得性,从世界8大区域中选择40个国家作为样本。具体如下:阿拉伯地区,包括约旦、黎巴嫩、摩洛哥和沙特阿拉伯等4国;中东欧地区,包括匈牙利、捷克、波兰、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和土耳其等6国;中亚地区,包括吉尔吉斯斯坦、蒙古、乌兹别克斯坦和格鲁吉亚等4国;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包括澳大利亚、日本、老挝、马来西亚、新加坡和韩国等6国;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包括巴西、智利、阿根廷和墨西哥等4国;西欧和北美地区,包括奥地利、芬兰、法国、爱尔兰、西班牙、荷兰、英国和美国等8国;西亚和南亚地区,包括孟加拉国和尼泊尔等;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包括喀麦隆、马里、埃塞俄比亚、加纳、几内亚和纳米比亚等6国。

(三)数据来源与相关概念界定

本文主要需要用到的数据是女性在各学科中的参与率,该数据可以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中心(Institute of Statistics,UNESCO)获取。参与率主要通过高等教育的注册人数来衡量,该指标较能体现出教育过程的不公平。

1.高等教育

本文中的高等教育相当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ISCED)中的ISCED 5和ISCED 6两个层次。前者相当于大学本(专)科教育和硕士层次的教育;后者相当于博士层次的教育。

2.学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高等教育中的学科分为以下10类:一般学科、教育、人文与艺术、社会科学与商法、理学、工程制造与建筑、农业、健康与福利、服务及未分类学科等。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各学科的定义,可以发现这十个学科实际上为十个学科群,各学科群的下属专业见表1。由于有近30个国家在“一般学科”和10个国家在“未分类学科”中的数据缺失,因此,本文将这两个学科剔除,最后剩下8个学科供分析。

3.性别隔离

学者们对性别隔离的研究始于男女两性在劳动力市场上不同行业的分布不均衡现象,他们提出了用来分析性别隔离程度的D指数(index of dissimilarity)和A指数(index of association)[10]。D指数用来衡量行业中的性别隔离程度,取值范围在0到1之间。0 表示不存在性别隔离现象,而1表示性别完全隔离。因此,D指数越大,表示性别隔离程度越高。但是由于D指数存在某些缺陷,如不利于进行历史与国际比较,易受样本规模大小的影响等。考虑到D指数存在的不足之处,Charles及其同行开发了A指数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来衡量职业中的性别隔离问题[11]。A指数的取值范围为1到无穷大。A值越大,表示性别隔离现象越明显。后来有少数学者用这两个指数来分析高等教育中的性别隔离问题①。[12]

在本文中,分析性别隔离将不采用这两个指数。如前所述,D指数不太适合进行国际比较和历史研究,而本文恰好要进行国际比较和对部分国家学科中的性别隔离现象进行历史分析,因此不太适合采用D指数。而A指数过于复杂,本文也不予采用。因此,本文将借助其他方法来分析学科中的性别隔离问题。

学者们根据男女两性在各专业中的分布比例把专业分成男性主导、中性和女性主导。具体而言,女性或男性主导学科表示女性或男性在该学科中的比重大于或等于65%;中性学科表示女性或男性在该学科中的比重为35-65%。[13]在本文中,笔者将对这些学科进行编码,如男性主导则赋值为1(m),女性主导则赋值为1(f),中性则为0。因此,进行国际比较时,40个国家在某学科的值越大,表示该学科的性别隔离程度越高;反之,则表示性别隔离程度越低。

三、学科性别隔离的国际比较

(一)世界主要国家学科性别隔离的横向比较

将40个国家进行赋值处理后得到表2,可以发现如下特点:其一,即便进入新世纪,部分学科的性别隔离现象依然十分严重。如在40个样本国家中,工程制造与建筑学科群依然是男性主导学科;而教育学、健康与福利学科仍然是女性主导学科。而在理学与农学中,男性在相当一部分国家中依然占绝对优势。其二,传统意义上女性占优势的人文与艺术、社会科学与商法领域则有走向性别融合的趋势。

(二)部分国家学科性别隔离的纵向发展趋势

根据世界银行关于各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的划分,选取四个不同类型的国家进行纵向分析,这有助于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科中的性别隔离现象。本文选择以下四个国家:芬兰(高收入)、墨西哥(中高收入)、老挝(中低收入)和埃塞俄比亚(低收入)。

1.芬兰

芬兰是北欧的一个小国,经济高度发达,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位于世界前列。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性别差异报告》,芬兰的性别差异排名连续多年稳居世界前三,说明两性差异较小。[14]与此同时,在高等教育领域,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芬兰女本科生的数量就已超过男性;到80年代中期,女硕士生的数量多于男性;而到了90年代,在博士层次,女性数量也超过男性。[15]应该说,芬兰的女性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并不代表芬兰在高等教育领域已经实现了性别平等(见表3)。可以看出,2000-2009年这十年中,芬兰高等教育中的学科性别隔离依然很明显,表现为工程制造与建筑领域依然是男性的天下;而教育学、人文与艺术、健康与福利和服务等学科依然是女性挑起大梁。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工程制造与建筑学科的女性总体比例在增加,但增幅较慢(年均增长率不到1%)。

2.墨西哥

在经济和教育上,墨西哥是拉美仅次于巴西的第二大国。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墨西哥的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教育中的性别差异逐渐缩小。如在6-14年龄段,有49.2%的学生为女性,而在16-18年龄段中,有一半的学生是女性。[16]但是,高等教育中性别不平等问题依然存在(见表4)。由表4可以看出,尽管2009年墨西哥女性在高等教育中的比重接近60%,但在学科中,性别隔离现象依然十分普遍。可以看出,在2000-2009年这十年间,工程制造与建筑领域依然被男性垄断;而在教育学和健康与福利等领域,女性在数量上具有绝对优势。人文与艺术、社会科学与商法和服务等领域虽然逐渐走向性别融合,但是女性的比例依然高于男性;与之相对的是理学,虽然也趋于性别融合,但男性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农学则经历较大的转变,从传统的男性主导学科逐渐演变为性别融合学科。

3.老挝

老挝是位于东亚的一个农业国,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农村,因此他们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比较严重。老挝也是个很重视家族和社会关系的国家,这种传统对男女两性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具有重要影响。[17]一直以来,老挝政府十分重视促进两性平等,并通过国家宪法、政策和一些机构来切实促进性别平等。但是,由于经济和文化(如重男轻女)等原因,女性在老挝的地位依然比较低下。在教育领域,女性作为“第二性”的地位依然没有改善,尤其是大多数农村父母并没有意识到教育对于改变他们自身生活状况的意义,因此他们不太鼓励孩子尤其是女孩子接受教育。[18]这样一来,高等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也在意料之中(见表5)。可以看出,尽管教育学、人文与艺术和健康与福利等领域处于性别融合状态,但工程制造与建筑、农学和服务等领域的性别隔离现象依然十分严重;而社会科学与商法则逐渐走向性别融合,理学则表现得比较扑朔迷离。

4.埃塞俄比亚

就国土面积而言,埃塞俄比亚是非洲第十大国家,其经济主要依赖于农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处于世界的末端。女性在埃塞俄比亚的地位比较低下,在高层缺乏女性的声音,而在劳动力市场上大部分女性(69.2%)只能从事非正式工作。男女两性在教育上也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如女性文盲率为75%,而男性文盲率为54%。[19]男女之间的这种差异在高等教育领域表现得更加明显,如在2004-2005学年,女性占所有修读文凭课程学生的26.5%,占本科学生的24%,占硕士生的9.2%;到了博士阶段,女性的比例则跌至6.4%。[20]就本文重点探讨的学科中的性别隔离而言,埃塞俄比亚可谓“重灾区”(见表6)。可以看出,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男性主导学科——工程制造与建筑,还是教育学、健康与福利等传统的女性学科,在埃塞俄比亚都是男性主导学科。这种性别隔离情况在人文与艺术、社会科学与商法领域稍微有所好转,但是总体趋势却不容乐观。

综上所述,无论是40个国家在2009年的横向比较,还是以4个国家为代表进行的纵向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尽管21世纪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等发生了巨大变化,高等教育中学科性别隔离现象却依然很顽固地存在。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西欧与北美地区,也广泛存在于经济欠发达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具体而言,学科性别隔离表现为,工程制造与建筑领域几乎还是男性的天下(当然也有少数例外,如蒙古,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2000年至2003年间,其女性在工程领域的比例接近50%[21]);而在大多数国家,教育学、健康与福利等领域依然是女性扮演主要角色(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比较低下的少数国家除外,如老挝和埃塞俄比亚等)。但是,在人文与艺术、社会科学与商法等领域,似乎有性别融合的趋势(少数国家例外,如埃塞俄比亚表现得比较飘忽不定,芬兰的人文与艺术学科仍为女性主导学科等)②。

(三)解读世界范围内的学科性别隔离现象

针对学科中的性别隔离现象(尤其是工程领域由男性占据统治地位,而教育学和健康与福利等领域由女性扮演主要角色),学者们试图从多个角度来解读这种现象。总体而言,笔者认为,他们的观点大致可以分成两个流派:个人主义流派和结构主义流派。

1.个人主义流派

个人主义流派从个人主义哲学中广泛汲取养分,他们认为对所有社会现象(包括它们的结构与变化)的解释的最终落脚点必须放在个人身上,包括个人的属性、目标与信念。[22]因此,对于学科中的性别隔离现象,个人主义流派更倾向于从个人的角度去解释。总体而言,个人主义流派包括人力资本理论(human capital theory)和理性选择理论(rational choice theory)。

(1)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强调不同学科对将来工作收入所带来的影响。支持人力资本理论解释的学者们认为:男性选择工程等学科主要是因为该学科将来能给他们带来较高的教育回报。而女性选择教育、福利与健康等领域,看中的不是这些行业所能提供给她们的收入;相反,她们认为这些行业对她们工作间歇性的惩罚最小。因为大多数女性在将来的工作过程中肯定会生育,这势必会影响她们工作的连续性。[23]

(2)理性选择理论

理性选择理论认为个人知道自己追求什么,并且会为自己所追求的目标而作出理性选择。[24]就学科性别隔离问题而言,理论上,受理性选择理论的影响,男性和女性都会去选择那些将来社会地位高、待遇好的学科,如工程、商业和法律等。但女性不同于男性,毕竟她们需要考虑将来如何去兼顾家庭与工作,因此她们不得不违背自己的初衷而被迫去选择那些将来能够使家庭与工作得到平衡的学科,如教育等。[25]

应该说,无论是人力资本理论还是理性选择理论都从某些方面解释了学科性别隔离问题,但是由于其固有的局限性,如它们认为个人在进行学科选择时处于完全自由状态,可以不受外界环境的限制。[26]事实上,个人的选择是有局限性的。人总是在外界提供的环境中做出选择,而不能超越外界所提供的条件凭空做出选择。[27]因此,它们对学科性别隔离现象的解释还不能令人信服。

2.结构主义流派

与个人主义流派相反,结构主义流派认为:社会组织而非个人是他们研究的焦点,同时他们重视社会组织对个人所施加的影响。[28]总体而言,结构主义流派主要有性别角色社会化理论(gender role socialization)和社会控制理论(social control perspective) 。

(1)性别角色社会化理论

性别角色社会化理论认为:男女两性所扮演的性别角色是他们社会化的结果。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过程从人一出生就已经开始,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通过家庭、同伴、学校、媒体等其他媒介的影响将社会所赋予的性别角色内化到个体,从而满足社会对个体的性别角色要求。[29]针对学科中的性别隔离现象,该理论认为,长期社会化的结果使得男性与女性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与偏好,这使得他们选择不同的学科。[30]具体而言,男性更看重工作的物质属性;而女性则更注重工作的社会意义及工作本身是否有趣,更愿意充当“养育者” 。因此,男性会去选择那些能够提供给他们高薪水的行业,如工程等;而女性则会去选择可以发挥自身“哺育”特长的行业,如教育和健康服务等。

(2)社会控制理论

该理论的创始人Jacobs认为,在人的一生中,外界的社会压力持续地制造与再制造性别分工。性别角色社会化在解释男性与女性作出不同选择时的理由相对比较充足,但是,至于男女两性为何一辈子固守传统的性别分工,性别角色社会化理论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31]相反,社会控制理论的解释能弥补其不足。社会控制理论认为,外界的社会压力导致男女两性固守传统的社会性别分工,并在人的一生中持续不断地给男女施加影响,这就使得男女两性逐渐被禁锢在传统的性别分工当中。[32]在高等教育领域,高等教育本身不会通过性别歧视的方式制造性别不平等;相反,高等教育中的不平等是社会文化上的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的预演。正是由于女性在整个社会中被边缘化或者被隔离开了,女性在高等教育中所遭受的不平等也就顺理成章。因此,高等教育中的“女性学科”和“男性学科”更多的是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在高等教育中的一种体现。[33]

结构主义流派为学科中的性别隔离问题提供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诠释,但是,如同个人主义流派,他们依然存在些许不足之处。如它们更多的依据社会组织或社会环境这个外界因素来分析问题。因此,他们把个人所扮演的角色看成“木偶”或被动的,认为个人只是在被动地接受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和社会规则等,而不会主动内化甚至参与构建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和社会规则等。因而,他们忽视了个人主观能动性这一重要的内在因素。[34]

从这种意义上讲,既有理论的缺陷迫使我们需要从一种新的角度来分析学科性别隔离问题。性别隔离问题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导致性格隔离的原因也不尽相同。如在埃塞俄比亚,除了经济原因之外,文化风俗、传统观念和价值信仰等都有一定的影响。[35]而在性别差异较小、经济高度发达的芬兰,导致性别隔离的原因可能更多的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些不合理的制度和个人的选择意愿。[36]因此,在进行国别比较时,我们就更需要从多角度来分析学科性别隔离问题。个人主义流派和结构主义流派都各有利弊,但我们可以扬长避短,将两者结合起来分析学科中的性别隔离问题。因此,我们既要从个人的角度也需要以社会组织或结构等为研究视角,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才能就学科中的性别隔离问题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四、结语

通过对21世纪初世界范围内学科中的性别隔离问题进行横向和纵向分析,本文发现,即便进入新世纪,学科中的性别隔离现象依然比较严重。具体表现为工程制造与建筑领域依然是男性占绝对主导地位;而教育学、健康与福利等领域还是神秘的“女儿国”。与此同时,本文也发现:总体而言,人文与艺术、社会科学与商法等领域则逐渐走向性别融合。但基于篇幅原因,本文对此没有进行详细分析,这些都有待加强。应该说,对于学科中的性别隔离现象,我们既要放在高等教育中去审视,也需要站在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来分析。一直以来,劳动力市场上广泛存在行业中的性别隔离现象,而学者们通过研究发现,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隔离与高等教育中学科的性别隔离存在着一定的联系。[37]而劳动力市场上的这种不平等进而会导致整个社会的不平等,这与联合国千年行动所倡导的“促进两性平等”的发展目标似乎有些格格不入。[38]与此同时,大多数准大学生在选择学科时往往会把社会所期望自己扮演的角色考虑进去[39]。因此,他们会去选择那些所谓的比较适合男性和女性修读的学科。要改变这种局面,我们需要从社会和个人两个角度来努力。从宏观社会的角度来看,一方面需要大力发展经济,为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的社会倡导一种和谐平等的性别文化,并通过法律等手段切实为两性平等保驾护航。从微观个人角度而言,男女两性在选择一些所谓的“非传统学科”时需要得到鼓励,而非嘲笑甚至打压。同时,男女两性要积极改变一些既有的贴在自己身上的性别标签。只有这样,双管齐下,学科中的性别隔离问题才有望得到解决。

注释:

①欲知详细的D指数和A指数信息,请见Bradley K. The incorporation of women into higher education: paradoxical outcomes? [J]. Sociology of Education,2000,73(1): 1-18.

②本文将不对学科中的性别隔离现象进行一一分析;相反,本文主要分析世界范围内学科性别隔离的主要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21] UNESCO.Institute of statistics,data centre. [EB/OL]. http://stats.uis.unesco.org/unesco/TableViewer/document.aspx?ReportId=143&IF_Language=eng,2011-09-14.

[2] [5] [8] [11] [25] [37]Bradley K. The incorporation of women into higher education: paradoxical outcomes? [J]. Sociology of Education,2000,73(1): 1-18.

[3]Jacobs J.A. Gender and academic specialties: trends among recipients of college degrees in the 1980s [J]. Sociology of Education,1995,68 (2): 81-98.

[4] [30] [32]Mastekaasa A. and Smeb Y. J-C. Educational choices and persistence in male-and female-dominated fields [J]. Higher Education,2008,55: 189-202.

[6]Charles M. and Bradley K. Equal but segregate? A cross-national study of sex segreg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J]. American Sociology Review,2002,67: 573-599.

[7]Charles M. and Bradley K. Indulging our gendered selves? Sex segregation by fields of study in 44 countries [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14 (4): 924-976.

[9]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1997,UNESCO [EB/OL].http://www.unesco.org/education/information/nfsunesco/doc/isced_1997.htm,2011-09-14.

[10]Ducan O.D. and Ducan B.A. Methodological analysis of segregation indexes [J]. American Sociology Review,1955,20 (2): 210-217.

[12] [13] [39] 陆根书,刘珊,钟宇平. 高等教育需求及专业选择中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 (10): 14-29.

[14]World Economic Forum. The global gender gap report: 2009 [EB/OL].http://www3.weforum.org/docs/WEF_GenderGap_Report_2010.pdf,2011-09-20.

[15] [36] Husu L. Gender discrimination in the promised land of gender equality [J]. Higher Education in Europe,2000,25 (2): 221-228.

[16]Santibanez L. ,Vernez G. and Razquin,P. Education in Mexico: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EB/OL]. http://www.worldfund.org/assets/files/RAND_Education%20in%20Mexico.pdf,2011-09-20.

[17] [18]Gender Resource In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Centre. LAO PDR gender profile. [EB/OL]. http://siteresources.worldbank.org/INTLAOPRD/Resources/Lao-Gender-Report-2005.pdf,2011-09-20.

[19]Ababa A. Country gender profile Ethiopia[EB/OL].http://hivaidsclearinghouse.unesco.org/search/resources/1909_sida_ethiopia.pdf,2011-09-21.

[20]African Development Bank. Ethiopia: multi-sector country gender profile [EB/OL].http://www.afdb.org/fileadmin/uploads/afdb/Documents/Project-and-Operations/ADBGenderEthiopia.pdf,2011-09-21.

[22]Elster J. Marxism,functionalism and game theory [J]. Theory and Society,1982,11 (4): 453-482.

[24]Hakim C. Key issues in womens work: female diversity and the polarization of womens employment [M]. London: Glass House Press,2004.

[26]Crompton R.,Hantrais,L.and Walters P. Gender relations and employment [J].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1990,41,(3),329-349.

[27]Persell C.H.(et al). Gender and education in global perspective. In Chafetz,J. S (ed.).Handbook of the sociology of gender.[M].New York: Springer,2006,pp. 407-440.

[28] Giddens A.Central Problems in Social Theory [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9.

[29] Crespi I. Gender Socialization within the Family: A Study on Adolescents and Their Parents in Great Britain[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BHPS 2003 Conference,3-5,July,2003,University of Essex,UK.

[31] Jacobs J.A. Revolving doors: sex segregation and womens careers [M]. Stanford,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33] 王珺. 论高等教育中专业专科的性别隔离[J]. 妇女研究论丛,2005,66 (4): 17-20.

[34] Zhu J.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employment expectations of final year undergraduates in a university in central China [D]. Unpublished PhD thesis,2011,University of Edinburgh,UK.

[35] 陈明昆. 政府关照下的埃塞俄比亚高等教育性别平等问题——基于对得巴布大学的女生分析 [J]. 比较教育研究,2008,226 (11): 19-22,62.

[38] 联合国千年目标全球行动[EB/OL].http://www.un.org/chinese/millenniumgoals/unsystem/,2011-09-22.

(责任编辑陈志萍)

猜你喜欢
学科
学科新书架
【学科新书导览】
学科新书导览
学科新书导览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学科新书导览】
学科新书导览
关注一流学科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