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
摘要:本文讨论了腐败现象,分析了腐败的原因,并提出了治理、打击腐败的建议。
关键词:腐败 反腐 廉政
在当今世界,腐败逐渐凸显成一个全球性的现实问题,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健全发展的一大陷阱。朱元璋曾经感慨:“我欲铲除贪污官吏,为何朝杀而暮犯?”世界上第一个夺取政权的无产阶级政党-苏共的垮台可以说是党内既得利益集团的自我政变,是他们长期以不合法手段占有社会财富的合法化过程,搞垮苏共主要力量是党内的腐败分子。随着权贵阶层形成,苏共开始满足于虚假繁荣,喜欢做表面文章,单纯追求权力;把权力特权化,个人崇拜,个人专断,滥用权力,荫庇亲友,以权谋私;把公仆官僚化,许多人不是关心人民,而是关心自己官运、地位和特权,任人唯亲,排除异已,人身依附普遍存在;把权力商品化,进行权钱交易,把权力作为捞取金钱的手段。苏共蜕化变质从根本上说是权力变质,一切腐败都与没有正确对待和使用权力有关,苏共的前车之鉴值得我们深思和警醒。
一、当今我国社会腐败的现状
在四二零雅安地震后,社会各阶层纷纷伸出援手为灾区捐款筹资,而在震后第四天,香港立法会财委会经过两个小时的特别辩论,仍没能就港府要求拨款一亿港元驻内地赈灾作出表决。这并不是因为港人变得冷漠,而是内地官场腐败导致没有人保证善款不会再次被滥用。五年前汶川大地震,港府与市民合共捐款二百三十亿元,创下历史新高,但这笔巨额捐款去了哪里,连港府也说不出所以然来。正如内地网民调侃:这是穷人给富人捐款,是戴山寨手表的人给戴百万达翡丽的人捐款,是提着人造革皮包的人给提着爱马仕的人捐款,是吃五元盒饭的人给喝茅台酒的人捐款。
总体而言,现今我国的贪腐发生呈现出以下态势:第一,基层腐败现象增多。基层官员身处国家庞大行政机器中的“末梢神经”,通过将社区公共权力资本化、集体资产私有化,无法纪、乱集资,以权谋私;第二,“一把手”领导干部大案要案频发,近年来从中央政治局委员到省市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一大批中央和地方省部级领导干部由于涉入贪腐案件纷纷落马;第三,贪官外逃、资本外逃和贪官洗钱现象猖獗,由原先的权钱交易、权物交易演变至今,腐败方式愈发多样化和高智商化;第四,禁赌成为反腐败的新战场,频繁发生的国家公务人员出境赌博、挥霍公款,乃至豪赌狂输后畏罪潜逃等案件,昭示着赌博已成为行贿受贿的暗道和温床;第五,腐败官员年轻化,越来越多的中青年官员涉入腐败案件,违反党纪国法公然收受贿赂;第六,经济问题和生活作风问题同时暴露,很多被查处的贪腐官员生活作风方面也堕落腐化,包二奶养情人等事件频繁曝光。
二、产生腐败的原因
党的十八大强调:“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腐败形成有其原因,归结起来不外乎个人和制度的两个方面。
我国是一个封建历史很漫长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旧社会留下的印记不会轻易被消除。“家长制”、“官本位”遗留下来的陈腐思想,导致一些领导干部专横跋扈,权力不受限制,买官、卖官出现直接影响官员的素质,部分官员很难抵御权力地位和物质财富的诱惑,导致贪欲膨胀、心理失衡。
在经济体制方面,列宁认为:“只要存在着市场经济,只要还保持着货币权力和资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也无力消灭不平等和剥削。”由此可知私有制和市场经济是腐败产生的制度根源。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制度脱节产生空隙,再加上当时各项法律制度不完全以及市场经济本身逐利性的特点,为腐败现象的产生和滋长提供了可乘之机。
在政治体制方面,长期以来,人大的监督制度被搁置未用,人事安排与经费依赖于政府从而受到政府的牵制;行政监督制度不完善,多元监督主体之间的相互权责关系没有完全理清处理造成权能交叉重复、监督缺位以至于乱用权力;我国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国家反腐倡廉立法和党内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缺乏协调性和相关性。
三、防治腐败的对策设立
在1951年12月至1952年6月这半年中,中国共产党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发动和领导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三反”运动,取得了重大胜利。这是一场群众性的社会改革运动,有力地抵制了旧社会遗留的恶习和资产阶级的腐蚀,树立了国家工作人员的廉洁、朴素、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作风。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应该积极借鉴我党历史上优秀的廉政文化,不断提高党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在反腐倡廉的教育过程中,要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紧紧依靠群众,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已成为腐败最易攻破的薄弱环节。只有领导干部从日常行为规范入手,改进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转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以艰苦奋斗的执政理念抵御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以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遏制官僚主义;以“以人为本”的群众观念扫除封建腐朽思想,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廉政文化建设是推进反腐倡廉的重要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西方追求个性解放、张扬个人利益的文化理念不断与中国文化相碰撞,为了警惕由此产生的“个人利益”、“自我享乐”等消极价值观念的腐蚀,我们必须充分意识到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要引导干部培养高尚情操,形成科学文明的社会生活方式和文化消费方式;引导干部加强文化修养,培养秉公执法的党性原则和严于律己的慎独精神;引导干部处理好工作与享乐、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构建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体系。
制度问题是国家反腐廉政建设的核心要义。关键在于完善体制内监督,在党和行政内部监督机制上,实行由上级的纪检部门对下级行政机构进行监督.确保监督的权力保障性;完善选举制度,提高人大代表的素质,确保人大对一府两院进行有效的监督;完善舆论监督机制,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的舆论监督形式,拓宽监督渠道,发挥广大民众的监督权;完善官员财产监督,试行并不断推进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对官员财产进行有效监督,有效遏制腐败,建设廉洁政府,服务为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要牢记“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的道理,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做到有案必查、有腐必惩,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切实维护人民合法权益,努力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参考文献:
[1]季正矩.通往廉洁之路-中外反腐败的经验与教训研究[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07.
[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01.
[3]高放.苏联兴亡通鉴-六十年跟踪研究评析[M].人民出版社,2011-12.
[4]列宁全集[M].人民出版社,197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