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福荣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如何上好音乐课,使其充满时尚的活力,吸引学生,从而更好地完成音乐教育的目的,这是我们需要十分重视的一个话题。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方面,它不仅教学生学习唱歌,还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表现力;它能够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审美情趣,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去追求真、善、美。我从实践中体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美
新《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樂教育以审美体验为核心。这一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而现代信息技术的交互作用,可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维信息空间,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真实、形象、有趣、实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跃学生思维,有助于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美。
例如,教《金色的秋天》这堂课,在学生演唱时出示秋景图片组成的MTV等,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到秋季丰收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些音乐教学情境,有的用于音乐教学的起始阶段或结束阶段,有的用于教学环节间的连接,有的也用于拓展活动之中。它们的适时出现不但唤起了学生的审美注意,而且能承上启下,使原有的审美要素更加丰富多彩,产生更佳的宜人、感人、化人的审美效应。
二、挖掘音乐中的思想美
音乐的美是现实生活美的反映,是人的思想感情美的声音体现。无比动听的音乐音响,对于纯净和美化人的心灵、培养人们高尚的情操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譬如进行曲能统一步伐,鼓舞士气;各种抒情性的歌、乐曲则以音乐表现与情感交流,使人们的思想感情相互引起共鸣。教材中编排的欣赏歌、乐曲目,思想性极强,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其中。又如,每当我们听到《义勇军进行曲》,就像到了烽火硝烟的战场,号角式的音调曾激励着无数
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富有动力感的旋律,象征着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战斗步伐。
三、理解音乐中的情感美
音乐教师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牢记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审美为核心遵循听觉艺术的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将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中,注重体验与感受,引导学生喜爱音乐、享受音乐、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所蕴含的音乐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用教师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用歌声、琴声、语言、动作将音乐美传递给学生,用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艺术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如欣赏《春天悄悄来临》时,我抓住了作品音乐美的特征,紧扣音乐主题展开教学,运用听觉感知、视觉感知和情感体验将学生带进音乐作品的意境之中,使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情感体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以水波荡漾似的分解和弦为背景贯穿全曲,主题充满歌唱性,乐曲旋律抒情柔美,似有春天来临、冰雪融化、万物复苏之感,学生也在乐曲的感染下进行了热爱音乐、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体验。
四、感受音乐中的节奏美
节奏是音乐的语言要素,是音乐的骨架,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是发展学生音乐才能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节奏感的培养,为他们提供大量随音乐合拍动作的机会。进行节奏训练,不仅可发展学生的音乐才能,还可使其在感受旋律节奏美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感染。教师亦可用打击乐将学过的歌曲演奏一番,使学生在演奏中深刻地感受其节奏美。如在欣赏《金蛇狂舞》这首乐曲时,我们可以从其节奏的欢快、跳跃中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欢乐、喜庆的情绪;在欣赏《瑶族舞曲》时,我们可通过乐曲第二乐段的节奏变化(从二四拍变化成三四拍)来感受瑶族人民翩翩起舞时的愉快的心情。
五、感悟音乐中的和谐美
美的音乐是和谐的,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学会分享他人的快乐是体验音乐和谐美的前提和目标。教学中分小组集体探究音乐是十分有效的方法。在民主、开放的活动过程中,学生的音乐思维迸发,音乐语言流畅,音乐情感碰撞。例如学习《杨柳青》这首歌曲时,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创造性地表现歌曲。我把全班分成4个组:演唱小组、舞蹈表演小组、打击乐器小组、朗读小组。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表演,然后进行集体再创作。同学们个个兴高采烈、充满热情地表演,充分地感受到集体探究音乐的乐趣,成功体验到音乐的和谐美。教师可以因材施教,根据各种不同的歌曲风格,选择不同的方式来伴奏。这样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表现力,还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使学生不仅能体验创造的愉悦、发挥创造个性,还能让学生形成具有发散性思维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