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语文阅读展示课的思考

2013-04-29 00:44刘雪华
广西教育·A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刘雪华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展示课?摇教师引导

【中图分类号】G ?摇【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A-0030-02

目前,我县中小学校都在认真学习杜郎口中学、昌乐二中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掀起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浪潮。以“展示”为核心之一的教学模式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但在实践中笔者也发现,小学语文阅读展示课存在诸多问题,下面笔者对当前这种已产生了较大影响的阅读模式的弊端加以辨析,进而寻求改进策略,旨在让许多借鉴学习者避免走向“非语文”的歧途,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一、忽略读、写、品,导致“语文味”渐行渐远

语文味怎么体现?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 “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有些展示课整堂课下来,没有听到过一次读书声,没有动过一次笔,没有品过一个词语,以展示习题的答案为主,语文展示课变成习题讲评课。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与讨论由于缺少厚实的朗读作底蕴,探究和回答问题往往显得很肤浅。整堂课学习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读与议,学生不能体会文章的主旨及文中优美的句子,加之教师的讲解时间较少,缺少了必要的阅读指导,学生的语感几乎缺失了。学生语文的素养根底很浅,在做课外阅读时感到十分吃力。不能体现语文性的课堂缺少美感,更不能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

二、频繁活动,不符合语文学习规律

新课改在追求“大容量”的同时,还体现为“立体式”的“快节奏”,其核心是一个“动”字,围绕“动”千方百计彰显学生的主体性,体现“生命的狂欢”。展示课上每个小组都展示,小组代表轮番上场说、演、唱、舞,显得非常活跃。将学生自主独立探究的学习方式排斥在外,以小组合作展示作为唯一的学习方式。这种模式的课堂由于缺失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以及教师的必要支援,使学生只能在文本的外围转圈子,貌似多元的解读也远离了文本的核心,将阅读教学引向浅薄与浮躁。语文是一门内容较为丰富的学科,要想在内容涵盖如此丰富的学科教学中,仅凭学生的口头表达难以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

三、过度预习,增加学习负担

杜郎口模式强调预习、展示、反馈三个模块之间的关系,即预习课是展示课的基础(预习不好的课不能上展示课),展示课是预习课的提升,反馈课是学习质量的保证。教师实施流程时过分注重预习的容量,导致学生在课前预习花费大量时间,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预习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一是借助教辅资料,将相关分析的答案摘抄在笔记本或课本上,以备课堂上展示讲解;二是二次创作,进行展示课前的资料收集、小作品创作、彩排,为课堂上的精彩表演做准备。这种“过度预习”都偏重于形式,费事劳神,于语文学习并无多大益处,致使诸多环节低效甚至无效。

四、淡化主导,教师成了旁观者

面对“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不好的现象:教师讲授少了,一节课下来老师都没讲几句话,甚至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消失了。课堂上教师淡化了自己的主导地位,教师的引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还停留在浅层次的阅读和讨论上。

五、注重形式,忽视对内涵实质的探究

每一节展示课都是按照规定的流程操作:解读目标——各组展示——测评。课堂上看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效率却不高,笔者发现学生展示时只是照黑板读答案,有些词语、句子都读不通顺,这样的展示实际上什么也学不到。对于课堂知识的落实也不到位,流于形式,知识点往往由各学习小组的组长或者成绩较好的同学讲解,成绩较差的同学常常一脸茫然,只充当课堂的“观众”。黑板上展示的知识,现成的结论比较多,引发探究思考、生成的东西少,导致学生缺乏对课程知识的思考,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笔者认为,小学语文阅读展示课必须回归语文本位,重新审视这些问题:为什么展示?应该展示什么?如何展示?除了展示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学习方式组合,以达到最优化?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必须根据阅读教学目标,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进而优选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个别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有机整合

日本学者佐藤正夫将教学组织形式分为同步学习、分组学习、个别学习三种形式,认为它们各有其优缺点,“因此我们不能片面地固执于一种形式,而应当交替运用这三种形式,使它们各自处于准确的位置,扬其利,抑其弊,才能提高教学的效果”。展示课要注重学生个别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有机整合,这样的课堂才会张弛有度、静动相宜。我们强调个别学习,即让学生在课堂上有静读文本的时间,有独立思考的空间,能够澄心静虑,涵泳领悟,圈点评注,及时将自己的发现和感悟记录下来。在此基础上的展示才会有根有据(紧扣文本)、有声有色(呈现个性化的解读成果),学生才不至于将教辅资料上的解读成果照搬过来。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展示形态的多样化:将小组展示与个人展示相结合,将有序展示与随机展示相结合,这样学生的合作学习不仅有广度,也会有深度。

(二)教师要适时追问、点拨、援助

在语文阅读展示课中,教师往往扮演“旁观者”的角色。事实上,“在场”的语文教师进行必要的援助,才会将语文学习的重点聚焦,才能将难点突破。更重要的是,作为文本的先行解读者,教师有足够的学识与时间细读文本,并通过教学设计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教师在对话过程中的“首席”职能,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走向纵深处。如教师在教学《普罗米修斯》一课时,一组学生展示“普罗米修斯最让我们佩服的是什么”这一问题的答案是:善良。教师适时追问:“你从课文的什么地方看出?请你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教师的简单追问,能将课堂引向更深的层次。

(三)优化展示环节,轻负高效

语文阅读展示课已经在语文教学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只有存利去弊,这种模式才会有科学发展的生命力。目前这种模式存在着“过度预习”“过度表演展示”的弊端,学生在摘抄教辅资料、排练展示节目上花费了大量时间,加重了学生课前的学习负担,背离了阅读教学的正道。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阅读教学必须走“轻负高效”的道路,因此我们倡导“适度的预习”“精要的展示”“简练的反馈”。预习适度是指阅读时间长短适宜(20分钟左右)、份量适度(问题精要)、难度适中(符合学生的解读水平)。课堂组织形式要将个别学习和小组学习(包括合作展示)优化组合。展示要控制频度、长度,合理调控课堂上个别学习与合作展示的节奏。反馈应集中于阅读素养的测评,进行阅读能力的迁移训练,不宜经常采用说唱之类的外在反馈。

(四)高效课堂要重拾语文味

语文能力的提高需要从语言的品读和体味中来获得。在现实的课堂中,有些课缺少过程,只重结果和结论,缺少的是细腻的推敲和分析。如果在语文课堂中,我们能对文章表现出来的语言点进行细细品味,深刻理解,从过程到结果,就没有理由不趣味横生,就没有理由不让学生齿颊留香。例如《乡下人家》展示课,学生展示时,重点在对文本内容进行品词、品句、品读。有一组学生展示:

生1:“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我从这个“探”字。体会到作者把“新生的竹笋”写活了,显得羞涩,胆怯,同时又充满渴望。下面我来展示朗读。(学生将这句话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读完后说:“谁来挑战我?”)

生2:我来挑战,刚才读这句话时你还没有把新生竹笋渴望破土而出的情感读出来。我来读一遍。(学生说完将这句话再感情朗读一遍。)

生1:你读得比我好,请大家跟刚才这位同学读一遍。

上面的展示环节,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探”说出自己的体会,并通过感情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接着通过挑战朗读的环节,将感情朗读的训练落到实处,培养语感,在读中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与和谐,获得美的享受。

(五)加强展示的引导与细化,突出课堂的深度、广度以及效度

1.在展示中,教师要引导全班学生对不能理解的问题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如《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展示课中,教师发现学生在展示时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理解不够透彻,在这组同学展示后,教师停下来引导全班学生讨论:“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说说你身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接着各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讨论结果。学生列举了学校里、社会上的事例,深入理解了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课堂上生成的知识也较多。

2.加强检测。展示课中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检测题,会大大地提高课堂效率。如《彩色的非洲》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师没有用完一节课进行展示,而是重点抓住一些新词语、重点句子的体会,特色句子的感悟及写法作为展点,用半节课左右完成展示。后半节课进行检测,进行写法的迁移训练:

(补充中心句)。

弟弟小国,长得挺逗:圆圆的脑袋,脑门上留着巴掌大的一块头发,长着两只招风耳,见人就咧着嘴笑。

。(补充过渡句)有一次放学了,天下起大雨来,一个同学没有带伞,小国看见了,二话没说,打开雨伞,先送这个同学回家。

(补充首尾呼应的句子)

写完后小组交流,帮扶纠错,各组派代表展示,学生补充。最后教师点拨:对于前后呼应的句子,内容相同,但句式要有所不同,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避免重复。这道检测题的设计,能及时地巩固展示中的写作知识及运用,使展示课高质高效。

在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师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认真地反思,才能让语文课堂新改革落到实处。

(责编 韦 欣)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
基于微格教研的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