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业东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法 《最后一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B-0046-02
《最后一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的课文,这篇小说最出彩亦是最重要的莫过于它的爱国主义思想价值。依靠教师的分析,学生感受和把握这一思想价值是不难的,但教学效果往往大打折扣。文章撼人心魄、发人深省,其令人奋发的爱国主义主旨却只能得到肤浅的体会。为了深化主旨,让文章巨大的思想正能量尽情释放,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有没有更有效、更深入的教学方法呢?笔者作了几点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运用归纳法
这篇小说始终将笔墨的重心凝注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这一对师生身上,而展现他们精神风骨的语句和情节分散于“最后一课”的全过程。归纳法就是将这些作者精心设置的语句和情节概括呈现出来,用拟小标题的方式,使人物的熠熠光辉得以最大限度的展现。所以,学生对课文预习成熟后,教师可以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对表现人物性格、精神、品质的语句和情节进行归纳。如归纳表现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思想的语句和情节时,笔者采取了以下步骤:
1.自行选认。要求学生将自认为能表现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思想的内容圈点出来,并给每一处内容拟一个小标题。
2.互通有无,辨伪去妄。由于水平和能力有限,并不是每位学生都能在第一环节中归纳全面,这一环节可让学生互相补充,互相启发,全面概括。经过讨论,学生总结出10处表现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思想的内容,概括如下:①“礼服纪念”;②“沉痛揭晓”(指韩麦尔先生向孩子们点明这是“最后一课”);③“神圣责备”;④“讴歌母语”;⑤“借喻寄意”;⑥“苦心设计”(圆体字的内容);⑦“悉心授课”;⑧“恋恋不舍(家园、校园)”;⑨“惨痛告别”;⑩“以笔抒心”。
事实证明,使用了这种教法,课堂紧张而又活泼,学生先凝神自读圈点,继而争相讨论,彼此辩难,后冥思佳句,形象拟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创造性都发挥到了极致,课堂的学习气氛十分浓厚。
二、运用模拟表演法
模拟表演法即在课堂上选择课文涉及的特定场景和人物言行情态,让学生进行模拟表演。学生现身说法,成为小说中的人物,并结合“最后一课”的特定背景,深入揣摩人物的言行情态,将其表演出来,更能切身体会其中的情感。模拟表演可按下列步骤进行:①明确要求,提醒要点;②学生细加揣摩、设计剧本;③挑选三四位程度不同的男女生上台模拟表演;④师生裁定谁是最佳表演者。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模拟者还是裁定者,都在揣摩、设计、模拟、裁定等一系列环节中高度投入,课堂气氛空前活跃,更重要的是,学生由此深入分析了人物形象,探究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为人物的高贵精神所感染,从而更牢固地把握了小说的主旨。
比如,文末韩麦尔先生“惨痛告别”和“以笔抒心”部分,是集中表现人物精神和情感的高潮部分,特别适合模拟表演。另外“沉痛揭晓”部分也极适合人物语言模拟,通过模拟,学生能更准确地理解人物此景下的“沉痛”心情。
三、运用补充法
补充法即对作者未写到的人物在一定情境下的表现、反应加以想象,要求学生进行合理、具体、生动的补充。笔者提出了如下两个值得补充的情境:
1.“神圣责备”部分韩麦尔先生在自责的同时,又毫不客气地责备了学生家长们。假如当时在座的某位成年人就是学生家长,面对韩麦尔先生的责备,他会有什么感受?请学生补充。几分钟后,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绝大部分学生都采用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将家长内疚万分、懊悔不已之态之心描摹出来,突出了家长对孩子、对韩麦尔先生、对祖国的负疚感。尤为难得的是,有的学生甚至将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合理地编排到补充内容之中,从而更好地理解了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形象,也更好地理解了法兰西人民的爱国情感和悲痛心情。
2.“惨痛告别”部分,韩麦尔先生说:“散学了,——你们走吧”之后,同学们会走吗?他们会怎样呢?请学生补充。学生补充的内容可谓丰富多样,试撷几例:
(1)……尽管嘶哑的方钟敲了十二下,但同学们都没有动,而是静静地坐在那里,任晶莹的泪花在眼中闪烁,而往日大家都是一窝蜂挤到门口的。
“不,不,我们不走,我们要永远跟着您学习法语!”小吉姆(学生合理想象的人物)站起来,哭着喊着。
“这些坏家伙……”玛丽说不下去了,只是将小拳头握得紧紧的……(该人物也是学生补充的)
“咱们再唱一次法兰西国歌吧!”小弗郎士激动地提议道。于是《马赛曲》那高亢的旋律在教室中回荡,在校园中回荡,在整个法兰西上空回荡……
(2)教室中静静的,同学们都流泪了。小弗郎士突然站起来,拭干了泪,唱起了法兰西军歌,慢慢地,其他同学和镇上的人们也跟着唱了起来。他们响亮的歌声比普鲁士兵操练的声音还大,普鲁士兵在他们的心中是那样的渺小。歌声在“法兰西万岁”的齐诵中结束……
(3)孩子们并没有像以往一样嬉笑打闹着离开教室,而是静静地注视着自己的老师。
韩麦尔先生转过身来:“孩子们,你们走吧,——走吧!”
“不!老师,我们不走!”小弗郎士跑到韩麦尔先生跟前,“老师,我们不做亡国奴!我们会牢记您的教导!我们不会学习德语的!”小弗郎士情绪激动,眼圈红了起来。
“对!无论侵略者怎样威逼利诱,都动摇不了我们法兰西人民的爱国心。”全体同学都站了起来。
以上内容都是学生体察人物言行情态,进行合理想象和补充的成果。在这样的“补充”中,学生更全面地认识韩麦尔先生,认识小弗郎士,认识法兰西人民,从而更深入理解课文的主旨。
《最后一课》是爱国主义的思想奏鸣。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深入感知这一主旋律,使学生在感情上获得共鸣,在思想上获得共知,应是教学该文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教师探索尝试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责编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