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巍
【摘要】高校扩招以后,特困生已经越来越成为高校学生工作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本文对特困生产生的原因及如何解决贫困等问题作了简要论述,希望能与广大的同仁共同探讨。
【关键词】高校;特困生;解决方法
招生并轨以来,高校特困生问题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注,社会及高校自身也为解决该问题做出了不少努力。但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学费的不断上扬,尤其是现在的独立学院的院校的三本生来说,学费更是高昂。特困生在大学生中所占的比例也在不断加大,他们愈来越成为高校学生工作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这个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关系到高校招生并轨制度改革的深化和扩招工作的稳步推进。
一、我校特困生因何而“困”
现阶段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而面对我国办大教育的现实,缴费上大学就成了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选择,实行缴费上学、扩大招生规模既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标志,又是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但伴随而来的必然是特困生的出现及其人数的暂时增加。
每年10月份我校都对全体新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及其在校月收入进行统计,并对全校特困生进行鉴定,掌握贫困、特困情况,以便于为这些同学提供勤工助学岗位。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特困生主要来自以下类型:
1、处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家庭。这些地区由于自然条件不好,乡镇企业不发达或者尚处于空白,当地农民经济收入低下,无力支付孩子的上学费用。这部分学生所占比例较大,约占特困生总数的17%。
2、农村多子女家庭。目前农村两孩以上的家庭仍然比较普遍,造成了子女在就学方面的经济压力。特别是几个子女同时上学,家庭的经济困难就更大。这部分特困生所占比例也不小,约占40.1%调查数据表明,前两种类型家庭的特困生比例虽然目前较大,但在逐年降低,这得益于国家扶贫政策力度的加大和农民生育观念的进步。
3、城镇下岗或单位效益不好的职工家庭。这些家庭仅靠政府的救济金或单位每月百元左右的工资来维持日常生活,根本无法供养孩子上学。这部分学生的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在特困生中约占11.13%。
4、父母双亡或单亲家庭。亲戚或单方父母无力解决孩子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费用。
5、发生天灾人祸的家庭。这些家庭本来经济状况尚可,但由于遇到自然灾害或家庭成员突患重病等,使家庭经济入不敷出,经济状况突然恶化。
二、特困生如何解“困”
特困生的出现和增多对高校的人才培养以及扩招本身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要想更好地解决特困生问题,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继续完善“奖贷勤补减免”的特困生资助体系。首先是建立奖学金制度。正如上文所述,特困生由于经济压力大、思想负担重,多数学习成绩很难与其他同学相比。因此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用于奖励特困生的专项奖学金,把获奖条件放宽些,尤其是学习成绩降低些,使特困生有更多的获奖机会。因为奖学金不同于助学金,它能使困难学生在经济上得到资助的同时,更得到一种精神的激励。有利于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其次是通过勤工助学补助特困生,将勤工助学和困难补助结合起来。如果说国家提倡勤工助学的初衷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那么目前高校开展勤工助学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资助困难学生。把二者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使特困生有更多的助学机会和条件,另一方面通过参加劳动拿到助学金,有利于特困生克服依附性心理的产生,培养自立自强精神。
再次是适当减免部分特困生的学杂费。学杂费减免是高校招生收费制度改革的一个配套措施,但由于学杂费已经越来越成为高校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这项政策有些学校根本没有执行;从实际情况来看,有些特困生即使获得了奖学金或助学金。也仅能解决日常的生活费用,而一年又一年的学杂费却像一座山一样压在他们的心头。因为他们无力支付高昂的学杂费,再加上学校不时催交,不仅学习受到了影响,心理上更增加了压力。减免学杂费,可以解除特困生的思想负担,创造一种有利于他们成才的宽松的育人环境。
2、精神解困—解决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是解困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困生产生种种问题的根源是物质贫困,而由物质贫困引起或诱发的往往是思想或心理上的问题。相当一部分特困生所受的精神困挠往往大于物质困挠”,因此解决特困生精神方面的困挠是我们开展解困工作的关键所在。
首先,教育特困生正确认识和看待“贫困”。在校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对个人面临的困难和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尚不能做出完全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有些特困生认为贫穷是一种耻辱,自认为“矮人一等”;也有的特困生把这种贫穷归结于家庭,乃至国家的现行政策而产生埋怨情绪;更有个别虚荣心强的特困生为了解决暂时的困难而自甘堕落。因此,必须教育特困生正确看待目前自己遇到的困难,要让他们认识到这种困难不是自己的过错,没有必要因此而自卑,更没有理由埋怨父母和家庭;这种困难只是暂时的,是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党和政府、学校和社会都在着力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因此萎靡不振,更不能产生抵触情绪或绝望心理;要正确对待他人的帮助,互助友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要注意勤俭节约,克服攀比心理,要洁身自爱,不卑不亢。
其次,加强特困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上海对某高校500名学生作了一次挫折调查。发现71%的人遭受过挫折,其中学习和生活困难是学生遭受挫折的主要原因”。而当代大学生都是从校门到校门,缺少社会磨炼,尤其是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的学生抗挫折能力更是令人担忧。要教育特困生树立远大理想,正确处理眼前困难和一生发展的关系;要利用一些逆境成才的事例鼓励他们克服困难;要教育他们辩证地看待经济上的困难,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把压力变成动力;要教育他们树立自立自强精神,开展勤工助学活动等。
再次,开展必要的心理咨询活动,对特困生进行心理疏导。特困生的心理问题比较特殊,心理疏导必须具有针对性,如在方法上注意给他们倾诉渲泄的机会,以缓解心中的压力和苦闷;鼓励他们参加正常的班集体活动,开展必要的人际交往;正确对待友谊和爱情问题;引导他们完善自我人格,克服不应有的自卑心理。培养具有内在价值感的自尊,真正成为一个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合格大学生。
三、结论
贫困生问题越来越成为学校的普遍现象,如何更好的解决贫困生问题,上到国家,下到学校的每个部门,都应给予高度重视,从而对贫困生培养健康人格、人生的价值取向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严峰.精神解困:贫困生工作的难点和重点[J].思想理论教育,1997(12):53~54.
[2]刘秀兰.加强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1999(2):56~57.
[3]张慧洁.切实加强高校特困生工作[J].中国高教研究,1999(5):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