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西埃
近期,朗西埃在中国安排了一系列的讲座、对谈活动,“朗来了”的新闻标题迅速占领了各大艺术媒体的大幅版面,此次中国之行所产生的巨大效应毋庸置疑。
朗西埃,著名的法国学者,他的艺术研究涉猎广泛,写作跨越了诸多领域之间的界限:从劳工和思想史延伸到美学,从民主到文学,从政治学到电影……我们无法将其归类划分在某一个具体、单一的领域内,他本人也同样拒绝将自己“范畴化”。
与阿尔杜塞分手之后,朗西埃开始从意识形态化的哲学思考转向对19世纪法国工人运动的档案研究,并出版了《劳动者之夜:十九世纪法国劳工的幻想》(The Nights of Labor: The Workers' Dream in Nineteenth-Century France,1989)一书。朗西埃强调他无意构造一门关于主体的学说,而与法国符号学派相区别,他着意研究主体的能动性,而不是其在符号秩序中的无所作为;他的目的不在于定义主体的本质,而在于发掘主体化(subjectivization)的过程。在朗西埃看来,政治是既定社会秩序中未被承认的群体争取平等认同的一种方式,这与我们日常认识的服务于国家权力的政治制度及政府行政并不相同。朗西埃认为美学与争取平等的斗争密切相联,因为美学关涉的是感觉的分配,而我们面对的正是过度景观化的社会和日益美学化的政治。在提出他推崇的艺术的美学体制(The Aesthetic Regime of Art)之前,他分别提出了另外两种体制,即艺术的道德体制(The Ethnic Regime of Art)和再现体制(The Representational Regime of Art)。
正如参与在中央美术学院与雅克·朗西埃对谈的艺术家汪建伟所言:“艺术即是与当下的不共识”,当代艺术在快速行进的过程中,需要的也许正是艺术家与学者的驻足省思,以此做为当下的参照。(王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