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宗荣社会教育的“成立论”及“目的论”

2013-04-29 18:05:37曾荣
西江月·中旬 2013年6期
关键词:社会教育目的论

曾荣

【摘要】马宗荣社会教育成立论立足于当时中国积贫积弱的社会现状,呼应了教育救国思潮,与“抗战”、“建国”两大时代主题紧密相关,从而进一步论证了社会教育的紧迫性、必要性和可能性。其明确的提出了社会教育的目的,主张全面的社会教育,扩大了社会教育内容,为社会教育的进一步理论化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马宗荣;社会教育;成立论;目的论

马宗荣民国时期著名的社会教育家。其社会教育思想,建立在全民需要的基础之上,主张的是全民的、均等的教育机会和终身的教育理念。其社会教育成立论立足于当时中国积贫积弱的社会现状,呼应了教育救国思潮,与“抗战”、“建国”两大时代主题紧密相关,从而进一步论证了社会教育的紧迫性、必要性和可能性。马宗荣明确的提出了社会教育的目的,主张全面的社会教育,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社会教育内容,为社会教育的进一步理论化做出了贡献。

一、社会教育“成立论”

(一)必要性

首先,现实必要性。戊戌变法时,出现了近代社会教育的萌芽。先进的中国人意识到,精英教育并不足以应对中国急剧而广泛的变革要求,不足以救中国,要振兴中国,有赖于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有赖于“开民智”、“兴民德”、“强民力”。马宗荣认为,这个时代是中国人民“一致想从民族的屈从时代,徐图由抵抗而复兴,把衰老的国家,设法变成少壮的国家,把陈腐化的国家,变成现代化的国家,转弱为强,转贫为富”[1]的历史时代,实行社会教育,提高民族素质,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举措之一。

其次,是从“现实不足的缺陷”的原因去探求。可以分作两层理由,“第一层理由,是为社会不可不办社会教育,第二层理由,是为教育不可不办社会教育。”所谓现实不足的缺陷,即是“因为学校教育的效果,固然不小,然或因国民经济力不足,不能使到学受教的的人很多”。[2]又“学校教育的制度,固限于学校教育的原则,太单调,太机械,不能适合全民的需要。”一方面,“全国受教育人数之多少,与国家强弱可成正比。”另一方面,又因为“在这个世界,随时有新的发现,新的发明。教育已不是生命的一部分,而是生命的全部了。”所以,“为社会计,在学校教育以外,不可不计划办理多角式光芒式放射状的社会教育。”[3]同时,限制教育发展的铁圈,为遗传与环境。遗传既定,不可改变,而环境的不良,可极大影响教育的效果。如何保证社会教育的效果,在于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马宗荣认为:“多角式、光芒式、放射式、复化的多种多样式的社会教育机关,能星罗棋布于全国而活动,就是改良社会环境的八宝还魂丹了。”[4]所以为教育计,不可不办社会教育。

再次,从“学的根源”去探求。马宗荣认为社会教育的成立不仅仅要从现实的角度去认识,也要从理论上来把握,即要从使社会教育成立六种“学的根源”来认识。其一,“教育是应该当互一生涯的过程。然学校教育,决不能教育人一生涯,不能满足人们的希望。”其二,“教育应重视体验。”其三,“教育要适应客体的个性与需求,分别施教。”其四,“教育应基于自由意志的教育为贵。”其五“教育应以社会全民为对象。”其六,“我们要一考余暇和社会教育的关系。”[5]社会教育得以成立。

(二)可能性

首先,马宗荣依据当时世界上实验心理的研究成果,从脑容量,学习能力及学习效果等方面说明了终身学习的可能性。依据学者研究的结果:“人类大脑的重量,自初岁至四岁时进步极速,四岁至十三岁平稳增加。十三岁以后,重量虽无所增,却是自十三岁至二十八岁止,大脑的内部组织则时生变化,又普通人可以维持其原有量到四十岁左右,伟人可维持六十五岁”。学习能力方面,依据美国心理学家桑戴克研究的结果:“学习能力,以在二十岁为最高,二十岁至五十岁,往下降,而下降的程度,至多不过百分之五十,而以五岁的学习能力为最低,比二十岁以上任时期为低……二十五岁至三十五岁间的学习能力高于儿童,甚至较年方弱冠十四岁至十八岁的青年学习能力为强”。“普通人,虽到四五十岁止,仍有学习的能力,不过年龄较长,记忆力较差罢了。”因此,“年龄对于学习的成就,并非主要因素。”“既有学习的能力,社会教育的效果,一定不空”。[6]

其次,依据桑戴克的研究结果:“集中的读书效果,不见得比延长的读书效果好”由此社会教育式的利用“馀暇的教学法,也不是劳而无功的”。[7]

再次,就人的身体的发展方面说,“身体的成长,女子二十二三岁,男子二十四五岁,可若停止,却是身体的延长虽止,生理的圆熟的发展,则方兴未艾。养护的方法得其宜与否,关系于身体发展上甚大,这也是社教可能的一证明。”[8]马宗荣认为,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也是不断学习的过程,这一方面是可能的,另一方面也是必要的。而普通的学校教育不能贯穿人一生的学习过程,所以社会教育显然是必要的,不能因为人的身体停止生长,发育,或思想达到一定程度的成熟就随之停止。

(三)紧迫性

“我国自遭九一八事变以来,因彼此军事实力相差太甚,而某国又屡採收买汉奸以华制华之策以压迫我国,故非集群众之力以御之不可,社会教育尤为必要。”[9] 战时社会教育的实施具有紧迫性,一方面为抗战计,凝聚全民力量,培养民族的凝聚力与战斗力;另一方面为建国计,培养、储备人才力量。“吾人此时实有两个大任务:一个是继续支持抗战,一个是于抗战之中,加速建国。”抗战也好,建国也好,“两方面都需要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则非赖教育莫辨,故教育仍是国家百年大计的根本,也是这个大时代最重要的工作之一。”[10]而就社会教育就是要唤起全民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精诚团结,成仁取义,为社会牺牲,为国家殉难,强身健体,注重科学知识的学习,国防技能的训练,实干苦干,为抗战建国储备力量。

二、社会教育“目的论”

教育一方面使受教育者吸收与同化社会文化,一方面发展、改良或变革社会文化。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精神和社会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马宗荣认为同化的过程包括了“顺应”和“生长”两个部分。所谓“顺应”,就是对“社会所有的文化,所有的精神,人或有意或无意的吸收”。“生长”指“自己要加一番思虑,甚或用试行错误的方法,试验一番,使它合理化,有条件的承受,有时大加反抗,另行创造,然后始变成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精神。”有条件的吸收社会文化、社会精神。“生长”后的个人精神,又“流于社会,而与社会人发生冲突的现象的,自然淘汰去了。余剩的合理化的社会的全民的精神,社会的全民的文化,就是较进步的社会文化。”[11]

社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从改进全民做起,始可改进社会文化,改善社会。依据种种的分工方针,计划种种的课程,编制种种的教育材,而去辅导社会全民,成为理想的民众,即可达到社会文化的理想”。[12]马宗荣社会教育目的论主张全面的社会教育,扩大了社会教育内容,为社会教育的进一步理论化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2][3][4][5][6][7][8][9][10][11][12]马宗荣.大时代社会教育新论[M].贵阳文通书局,1941.分别引用于P353, P33, P34,P35,P35~39,P41~43,P42~43,P43,P34,P353,P45~46,P46,P139.

猜你喜欢
社会教育目的论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西安高校简介翻译探究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论幼儿园社会教育与数学教育的融合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谈小学阶段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形式的结合与创新
中学技术学科STS的实施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91期)2016-12-08 23:00:08
促进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与青少年教育功能的发挥
青年时代(2016年20期)2016-12-08 13:38:53
浅谈社会教育中的古筝教育优化
戏剧之家(2016年21期)2016-11-23 20:23:49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