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融合 浑然一体

2013-04-29 17:14刘贤法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孤帆孟浩然黄鹤楼

刘贤法

《黄鹤楼送别》(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课文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巧妙地包含在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中。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诗文对照学习,求融合,不割裂。让诗成为学生进入文章的桥梁,促使他们在文章中探究与发现“诗的痕迹”,扮演文中人物进入诗的意境,抓住“空白”引导学生想象练说,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从而更深一层地了解这首诗的成诗过程,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一、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教学片断一 多媒体出示背景画面:烟波浩淼的长江边,黄鹤楼巍然耸立在绿树红花中。文字: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学生自由朗读这段文字后谈体会。

生:我觉得春天的景色很美!

师:是呀,除了一个“美”字,大家还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样的春景呢?(生争相发言:春光灿烂、桃红柳绿、花团锦簇、万紫千红、百花盛开、春意盎然……)

师:同学们积累的词汇真多!那么,这么美的景色,李白在诗中是用那个词来形容的呢?

生:烟花三月!(师随即将“嵌”在句中的“三月”“烟”“花”四个字更换颜色,学生看着大屏幕,对这个词的意思一目了然)

师:诗人的语言是多么精妙啊!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读这段话!(声情并茂地朗读起来)

【文中描写景物的语句基本与诗句的字面意思相吻合。我运用多媒体手段呈现画面作为背景,并出示文中相应的语句,摒弃以往教学古诗强拉硬牵解释的羁绊,巧妙地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诗句中词语的意思,图文结合,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扮演角色、体会诗境

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已从对话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意,及孟浩然对李白的感激之心。

师: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里吧。(学生先在小组中模拟李白和孟浩然的对话,可加上自己的话和动作。练习后跃跃欲试。)

生1(旁白):友人就要远行,良辰美景已成虚设,李白再也忍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生2(饰李白,双手抱拳,表情充满敬意):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真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呀!生3(饰孟浩然):今日,我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前景如何,但贤弟的深情厚谊我会永远记在心上!生2: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成我的兄长和老师,今日一别,不知何日才能再见面啊!生3:(拍拍“李白”的肩膀):老弟呀!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只要我们相互珍重,一定会有再见面的一天!生2:(举起酒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来,干杯!生3(与李白碰杯,话语慷慨激昂):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旁白:(緩缓说道)“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好友登上了船,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 ”

【文中根据古诗描写了李白与好友孟浩然话别的场面,情深感人。我利用小学生模仿能力强,表现欲望高的特点,鼓励他们扮演文中人物,移情入境再现话别场面。学生兴趣盎然,在举手投足中,与诗中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产生共鸣。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三、想象练说、领悟诗情

多媒体出示背景画面:江面上一艘小船已远去,数只沙鸥在小船左右飞行,李白站在江边目送友人远去。文字: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师:同学们,现在让我们一起凝视着李白,想象一下,他长时间地站在江边,会想些什么呢?(学生专注地看着屏幕,思考片刻)

生:李白可能会想“老朋友啊,你这一别,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看我啊?”生:他可能会想“孟夫子,祝你一路顺风!”生:他可能会想“我什么时候到扬州去,一定去找你!”生:他可能想“你到扬州记住给我写信啊,我会想你的!”

师:同学们的想象合情合理,此时,眼前的一切在李白心中凝结成两句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画面两边出示竖幅诗句)(生齐读诗句)

师:同学们,据老师所知,长江是水上交通要道,是千帆竞发的呀!为什么在李白的眼里只是“孤帆”呢?

生:“孤帆”就是孤单的一只小船,李白看着孟浩然走了,觉得孤零零的,很伤感。其实李白是舍不得孟浩然走的;生:虽然长江上千帆竞发,但李白只看着孟浩然坐的船,不去注意别的船,所以说是“孤帆”;生:从“孤帆”中可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情谊很深,因为李白的眼里只有孟浩然坐的小船;生:李白一直全神贯注地看着孟浩然的船,已经忘记了周围还有很多船,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诗句的背后蕴含着诗人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怎样让学生深入地体会到这种情感呢?我引导学生对文中李白的心理活动展开想象,对诗句中的“孤帆”质疑讨论。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就能点燃他们的情感火花。在精彩的发言中,学生已对诗歌蕴含的情感作了最好的诠释。】

【作者单位:泗洪县第一实验学校 江苏】

猜你喜欢
孤帆孟浩然黄鹤楼
孤帆的影
春晓
舟中晓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孤帆一片日边来”当代歧释之新解
李诗“孤帆一片日边来”歧解漫说
黄鹤楼上赏名联
难忘黄鹤楼
临江仙·远望
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