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立红
摘 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实现语文教学的“两性”统一,一直是热点话题。
关键词:工具性;人文性;“两性”统一;语文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如何找回两者的平衡,实现两者的统一呢?
一、走进教材,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的培养,应根据教材本身所含的理念和情感对学生进行情感发生的潜移默化,这就是一种语文素养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每篇课文。教师应重视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课文的美。在教学中,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情朗读,展现课文描写的形象,抓住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即“传神之笔”进行体会,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走出教材,拓展阅读,吸取人文精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提出,學生要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师,不但要带学生走进教材,还要带着学生走出教材,扩大他们阅读的范围,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所以教师要适时地对语文教材中的人文主题进行内容的拓展和延伸。
从课内来说,每一节语文课要留出3~5分钟给学生拓展阅读和本次课文有关的材料,或做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实验,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从课外来说,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既是必要,又有广阔的操作余地。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这样名著就慢慢成为学生的精神大餐。这些经典著作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含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想的光芒,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材料。
此外,还应创造宽松的写作环境,让习作成为学生内化人文知识的天堂。譬如,让学生模仿本文的结构写作,例如,学完《找春天》后,仿写《找秋天》。学了《我会变》,学生尝试以第一人称写自己喜欢的物体。这样,学生学有例子,写有样本,每次都能按教师的要求完成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细心观察外,还要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创造写作素材。如,儿童节,我组织学生开展“庆六一大联欢”的活动;教师节,开展“老师,我想对您说”的活动。经过这些活动,学生的亲身经历多了,视野扩大了,积累的写作素材就丰富了,拿起笔来就有大量的内容可选择。总之,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让他们在习作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都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方法。
总之,语文和人文两者缺一不可,因此,我们不能为“训练”而“训练”,一定要善于抓住契机,充分挖掘阅读材料中的深层意义,想方设法,联系现实,激发思维,把人文素养教育渗透进去,把能力训练、文化精神的修炼、涵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语文与人文齐头并进的目标,真正把语文教学的目的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 江西省南昌市高新区昌东镇巷口小学)